APP下载

易水学派张元素“行经”理论的起源、形成、发展与演变

2022-01-27姜婧刘刚张钰欣张雨菲沈翊康刘钟阳张保春

环球中医药 2022年1期
关键词:行经中风医学

姜婧 刘刚 张钰欣 张雨菲 沈翊康 刘钟阳 张保春

“易水学派开山”张元素在《医学启源·卷之上·主治心法·中风》[1]中首次提出了“行经”之说,在“中风”治疗中不论“中腑”还是“中脏”,其均提出运用“行经”的治疗理论,并进行阐释, “行经者,随经用之” 。该理论的提出,无论是对临床疾病的治疗,还是对中药药性的认识均有一定的理论价值。然而在后世的流传过程中,该理论却被湮没于医海之中,鲜有人提及。现就张元素之“行经”理论的起源、形成、发展与演变进行如下分析。

1 张元素开“行经”理论之先河

“行经”二字最早同时出现且具有实际意义,首见于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2](下简称《太素》)。“卷第五·十二水”中杨氏解释“营气”时提到:“故营气独行于十二经,导营身,故曰营气。营气行经,如雾者也。”此外,在“卷第二十六·痈疽”中亦曰:“外之孙络,以受于寒温四时之气,入络行经以注于内。”第一处“营气行经,如雾者也”中,“行经”作为动宾短语来修饰“营气”“如雾”则形象的说明了“营气行经”的状态,因此,此处“行经”可作“行于经中”解;第二处,“行经”列于“入络”之后,是对“四时寒温之气”由表至里侵袭人体过程的描述,此处“行经”可作“行入经中”解。

综上,《太素》中之“行经”皆作为修饰主语(“营气”或“四时寒温之气”)的动宾短语而出现。至张元素《医学启源》前,“行经”一词主要解作“循行于/入经脉/络/隧中”,并未形成具有临床指导意义的理论。

1.1 《医学启源》“行经”理论的内涵

将“行经”上升到理论意义并指导临床治疗始于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一书中共出现5次“行经”。

“卷之上·主治心法·中风”中,张元素不仅给出了“行经”的解释,还结合具体病证给出了在“行经”理论指导下的药物:“手足不遂者,中府也,病在表也,当先发汗……然后行经养血,当归、秦艽、甘草、独活各一两。行经者,随经用之。耳聋目瞀及口偏,邪中脏也,病在里也,当先疏大便,然后行经。白芷、柴胡、防风、独活各一两,又川芎半两,薄荷半两。”治疗中风之“中腑”时,张元素主张“先发汗”“然后行经养血”;治疗“中脏”时,则主张“先疏大便,然后行经”,并说明所谓“行经”,即是“随经用之”。

“卷之上·主治心法·疮疡”中,张元素针对疮疡“脉浮在表者”主张“宜行经”,并给出了对应的药物(黄连、黄芩、连翘、当归、人参、木香、槟榔、黄柏、泽泻),根据其前文所描述的组方规则,黄连、黄芩和黄柏“苦寒为君”,人参“甘温为佐”,连翘、当归“大辛解结为臣”,而剩下的木香、槟榔与泽泻则对应为“行经”之药。

“卷之中·六气方治·不换金丹”中亦提到了“行经”之法,“治风有二法,行经和血及开发腠理。经脉凝滞,非行经则血不顺,是治于内也。皮肤郁结,非开发则荣卫不和,是调理于外也。此亦发散之药也。”此处,张元素对“治风”之法进行了系统的归纳,认为“行经”,行血与“开发腠理”为内外分治之法,并对具有此类功效的药物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即为“发散之药”。

从上述论述可见,张元素之“行经”理论具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治疗“中风”诸证时需要考虑疾病属经络脏腑之气[3];其二,治疗各种表证时可适当使用宣散行气之法。

1.2 根据“行经”理论指导临床用药

对张元素“行经”理论指导下的临床用药特点进行分析,并用《医学启源》中其对药物的分类与认识进行梳理。

1.2.1 “行经”之药多归属“药类法象”中“风升生”之类 在张元素“行经”理论的相关描述中,一共出现了20味药味,其中根据《医学启源》“药类法象”对各味中药的认识与归类,其中归属于“风升生”类的药物10味(占50%),属于“湿化成中央土”类药物4味(占20%),属于“热浮长”类药物2味(占10%),属于“燥降收”类药物1味(5%),另有3味药物被归属为“法象余品”未被收入“药类法象”中。从上述药物归类分布中可见,“行经”之药多属于“药类法象”中“风升生”之类(见表1)。据张元素之说,“风升生”类药物特性为“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味薄则通”,另据“气味厚薄寒热升降之图”中,此类药物在作用趋势上多具上升的特点;而具有“行经”之效的药物多具备上述特点。

1.2.2 “行经”之药性味多具为辛温 根据“药类法象”对“行经”之药进行分析,性味具有“温”“热”性的药物14味(占70%),分别为独活、白芷、防风、川芎、薄荷、荆芥穗、羌活、当归、甘草、槟榔、藿香叶、白僵蚕、白附子、川乌头;具有“辛”味的药物有10味(占50%),分别为白芷、防风、川芎、薄荷、荆芥穗、槟榔、藿香叶、木香、川乌头、白僵蚕;既具有“温” “热”性,又具有“辛”味的药物有9味(占45%),分别为白芷、防风、川芎、薄荷、荆芥穗、槟榔、藿香叶、白僵蚕、川乌头(见表1)。在《医学启源》“卷之上·主治心法·中风”与“卷之中·六气方治·不换金丹”中所涉“行经”均同时提及了“养血”与“行血”,而“行经”之药多以温热为主,则充分适应了《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篇》中“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留,温则消而去之”;同时以辛味发散,达到“经脉凝滞,非行经则血不顺”的效果。

表1 《医学启源》“行经”诸药分类统计

1.3 辨析“行经”药与“引经药”

那么,“行经”之药是否等同于“引经药”?根据《医学启源》两者并不能混为一谈,原因如下。

1.3.1 两者含义不同 “行经”就治则治法而言,是指导治疗的理论;“引经”就药物性能而言,是对药物性能的进一步认识[4]。《医学启源》中,凡“行经”的出现,皆是对疾病治则治法的概括;而“引经”一次在《医学启源》中多后加“药”字,是对药物特定趋向性的概括,例如,“各加引经药” “分以引经药导之” “分用引经药佐之”等。

1.3.2 两者的适用范围不同 “行经”治法主要适用于“风”证;“引经药”多适用于痛证[5]。《医学启源》中在“中风” “治风有二法”以及“疮疡在表”均采用了“行经”之法进行治疗,而“引经药”的使用多集中在诸痛证,例如,“头痛” “气刺痛” “疮痛不可忍”等。

1.3.3 两者所对应的具体药物虽有重叠,但亦有区别 《医学启源》中对于“引经药”的认识记述较为详尽,如“卷之上·主治心法·随证治病用药”中“太阳蔓荆,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另“卷之下·各经引用”中“太阳经,羌活;在下者黄柏,小肠、膀胱也。少阳经,柴胡;在下者青皮,胆、三焦也。阳明经,升麻、白芷;在下者,石膏,胃、大肠也。太阴经,白芍药,脾、肺也。少阴经,知母,心、肾也。厥阴经,青皮;在下者,柴胡,肝、包络也。以上十二经之药也。”由此可见,药物“引经”这种性能,既具有特定的经络归属,又在一经之中具有不同的作用趋向,即上下升降之别。以此对照“行经”诸药,不仅包含归属特定经络与脏腑归属,还包括特定的作用趋势,而且相较“引经药”的范围更广泛。例如,可“去高颠及皮肤风热”的薄荷,“能坠诸药至于下”的槟榔,善“去皮肤间诸风”的白僵蚕,以及“行药势”的白附子等,这些“行经”之药的作用趋势不单归于某一经络,而是可以发挥整体调节的作用趋势。因此,张元素所谓“行经”之药,不单指“随经用之”的“引经药”,还包括了具有整体调节作用的“发散之药”。

综上,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中创新性的提出了“行经”理论并有效的指导临床诸“风证”的治疗,在“行经”理论指导下的药物不仅包括“随经用之”的引经药,还包括了具有整体调节作用的“发散之药”。

2 “行经”理论的发展与演变

“行经”理论自张元素提出后,在流传于其弟子李杲、王好古等人的过程中,其内涵发生了如下发展与演变。

2.1 “行经”的理论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张元素“行经”理论是针对“中风”提出的“治风”之法,李杲在《内外伤辨惑论》[6]《脾胃论》[7]及《医学发明》[8]中均提及:“肝肾之病同一治,为俱在下焦,非风药行经则不可,乃受客邪之湿热也,宜升举发散以除之。”由此可见,李氏将“行经”理论的治疗范围扩大到对下焦肝肾湿热之小便淋溲的治疗,同时强调了“行经”之药以“风药”为主,“行经”之法的内涵即是“升举发散”。

2.2 “行经”之药逐渐与“引经药”意义相同

纵观李氏之《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活法机要》《医学发明》,除在上述提及“行经”法之外,其余多处提及“行经”皆与“药”相合,即“行经药”,且在《活法机要·大头风证》[9]中明确将“行经”与“引经”之义相合,即“阳明行经,升麻、芍药、葛根、甘草;太阳行经,羌活、防风之类” 。再如,张元素在《医学启源·卷之下·药类法象》中对独活与柴胡的描述皆为“引经药”,而王好古《汤液本草》[10]与罗天益《卫生宝鉴》[11]中将独活称为“足少阴肾经之行经之药”,柴胡称为“少阳、厥阴经行经之药”,由此可见,已经将“行经”之药完全等同于“引经药”。

综上,在学术传承的过程中,张元素“行经”理论的适用范围通过李杲得以扩大,并将其理论内涵进一步明确;而对于“行经”之药的认识则在张元素原有认识的基础上进行了缩小,并近乎等同于“引经药”,这也许是“行经”理论在流传中被后人忽视的原因之一。

3 小结

本文立足于易水学派医家学术传承脉络,对张元素“行经”理论的起源、形成、发展与演变进行文献梳理与分析,以期易水学派学术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行经”理论形成于张元素《医学启源》,是指导“风证”治疗的原则与方法之一,且用药上强调随经用药与宣发升散,而不拘于“引经药”;该理论适用范围经李杲得以扩大至对肝肾湿热之淋证的治疗,但对于“行经”之药的认识则与“引经药”相混,这可能是导致该理论被淹没的原因之一。

猜你喜欢

行经中风医学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利伐沙班联合氯吡格雷对房颤合并冠心病行经皮冠脉介入术患者的疗效观察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三峡行
“红黄绿”三色套餐查中风
明天,天一亮
明天,天一亮
医学、生命科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