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宁古塔将军
2019-10-25周喜峰
周喜峰
宁古塔将军是清朝政府实行驻防八旗制度之后在黑龙江流域设立的最高军政长官。同盛京将军相似,宁古塔将军是宁古塔昂邦章京(总管)转化而来的。它是在宁古塔驻军的基础上,随着沙俄入侵黑龙江地区的加剧和宁古塔军事战略地位的日益提高而设立的。
宁古塔名称之由来,据吴桭臣《宁古塔纪略》记载:“相传昔有兄弟六个,各占一方,满洲称六为‘宁古,个为‘塔,其言‘宁古塔,犹华言‘六个也”。宁古塔“南瞻长白,北绕龙江,允边城之雄区,壮金汤之帝里”,处于战略要冲,因而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早在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就把宁古塔作为重要的军事据点。顺治元年(1644年)八月,清朝政府设盛京总管(梅勒章京,二品官)统辖包括黑龙江在内的整个东北地区。顺治九年(1652年)命镶蓝旗梅勒章京沙尔虎达等统率八旗军驻防宁古塔。次年五月,沙尔虎达晋升为昂邦章京(一品官),“镇守宁古塔地方”。宁古塔总管成为与盛京总管平行的机构,管辖松花江、乌苏里江、黑龙江流域等包括尼布楚、库页岛在内的东北东部及北部广大地区。
宁古塔将军的设立,既有其大的社会形势和历史背景,也有当时的具体历史原因。随着清政府在全国统治的日益稳定,对其龙兴之地的黑龙江流域各民族加强统治和管理,让能征善战的黑龙江少数民族为清朝政府服务,成为清朝政府的当务之急。而与此同时,沙俄侵略黑龙江流域的活动日渐嚣张,这也促使清朝政府在黑龙江建立高级别的军政合一的政权,领导和组织当地军民反击沙俄侵略者。这些成为清朝政府设立宁古塔将军的重要原因。
康熙元年(1662年),康熙皇帝钦批,将宁古塔昂邦章京升为“镇守宁古塔等处地方将军”,简称宁古塔将军。首任宁古塔将军巴海,为沙尔虎达之子。东北地区的地方行政制度不同于内地的省、府、州、县制,而是以驻防八旗为主。八旗制度是“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八旗官兵“出则备战,入则务农”,实行兵民一体、军政合一的管理形式。宁古塔将军衙门是清初东北黑龙江地区的最高地方政权机构。宁古塔将军所辖地区广袤千里,“东至东海三千五百余里;南至长白山一千三百余里,其南朝鲜界;北至哈福阿色库地方六百余里蒙古界;西至威远堡边五百九十五里,接奉天开原界”,松花江流域,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均在其辖区之内。为了反击沙俄对黑龙江地区的入侵,加强对黑龙江流域各民族的管理,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在黑龙江“建城永戍”,设置黑龙江将军,将原属宁古塔将军辖属的亨滚河上源支流哈达乌喇河、黑龙江北岸的毕占河以及东流松花江等河流以西之地划归黑龙江将军辖区。黑龙江下游和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包括库页岛在内,仍归宁古塔将军管辖。
宁古塔将军是清初黑龙江地区的封疆大吏,当时为正一品官(后改从一品),将军与其下属官员,总理本地区的一切事宜。因此将军及其辖下各级军官的职能具有明显的军政合一的管理特点。宁古塔将军衙署设有印务处及户、兵、刑、工四司。印务处设管档主事一员为将军监印,并领四司;户司掌财政出纳、官兵俸饷、协税及税务诸事;兵司掌官兵训练、官员升补以及防务、边务等事;刑司掌旗民诉讼案件;工司掌管各项土木工程事宜。宁古塔将军的职能主要是统帅辖区驻防官员、调兵出征、开垦旗地和官庄、修建驿站、城池和交通,兼理朝贡。除此之外,宁古塔将军还要兼理民事,处理旗民诉讼,掌管土木工程、商贾杂税、兵丁粮饷、刑狱缉拿等诸多事务。
从康熙元年(1662年)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改称吉林将军止,宁古塔将军衙门曾两次迁址,有三处驻地,依次为宁古塔旧城、宁古塔新城和吉林乌喇。宁古塔城旧城位于牡丹江中游左岸支流海浪河南岸,今黑龙江省海林市旧街。从顺治十年(1653年)到康熙五年(1666年),宁古塔昂邦章京、宁古塔将军衙门驻于此,康熙五年(1666年)迁驻宁古塔新城。新城位于牡丹江中游左岸,即今黑龙江省宁安县城。
宁古塔将军第一次迁址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宁古塔旧城北面临海浪河,每当秋季河水泛滥,居民房屋被水淹没,只能乘船出入,饱受水灾之苦。二是旧城原为佐领驻地,十分简陋,如今作为将军驻地,驻守八旗兵不断增加,其规模显得过于狭小。宁古塔新城地处牡丹江北岸台地,四面皆山,地势高,从而彻底告别了水患。从康熙五年(1666年)至康熙十五年(1676年),宁古塔将军驻于此城,康熙十五年(1676年)移驻吉林乌喇(今吉林市)。宁古塔将军从宁古塔新城迁到吉林乌喇之后,仍然称为宁古塔将军,直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改称吉林将军。
总之,清朝初年,为了加强对黑龙江流域各民族的统治,抵御沙俄的侵略,清朝设立宁古塔将军。宁古塔将军是清代黑龙江流域最早设立的军政长官。从康熙元年到乾隆二十二年的95年间,经历了26任寧古塔将军。宁古塔将军的设立,是黑龙江流域军政管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黑龙江地方政权建设的重要开端,对东北边疆的管理开发和防御沙俄入侵具有重大的作用,对黑龙江下游地区的政治和军事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