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公平视角下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构建

2019-10-25唐师平欧建文韦家朝

广西教育·C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资助体系教育公平贫困生

唐师平 欧建文 韦家朝

【摘 要】本文论述了教育公平视角下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构建,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问题体现在外在资助与内在资助、眼前资助与未来资助、物质资助与心理资助的断裂,主要是因为资助工作重内容而不重本质、重结果而不重过程、重经济资助而不重思想教育,据此,提出需弥合外在资助与内在资助、联合眼前资助与未来资助、融合物质资助与心理资助,进一步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以实现教育公平。

【关键词】教育公平  贫困生  资助体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6C-0038-02

随着高校扩招和收费制度改革深化,对高校贫困生群体资助策略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但对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理解与研究尚未深入。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主要包括外在资助与内在资助,眼前资助与未来资助,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三个层面。在教育公平视角下,高校对贫困生经济资助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如何形成育人合力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教育公平视角下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断裂

(一)外在资助与内在资助的断裂

随着高校大面积扩招和收费制度的实施,为了保障每个学生受教育机会的公平,我国初步形成了以“奖、贷、助、补、减”等为主体的外在资助体系。从2007年开始,在高等教育阶段主要有奖学金、助学金、励志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和减免学费等资助形式;但一直缺乏学生个体自助的资助体系。外在资助与内在资助的断裂主要是指在为经济贫困大学生提供外在资助的同时,忽视了学生内在的自我救助。目前的资助来源于国家、社会和学校等层面,构成了当前我国高校对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的体系。然而,在这些资助结构中,主要是以外在资助为主,缺乏学生内在的自我救助行为。在我国,高校大学生通过自我努力获得经济收入、克服困难的比率不高。有关数据显示,我国高校大学生从事短期勤工助学的人数仅占15.78%,长期从事勤工助学的占7.8%,在校期间通过创业实现自助的比例还不足2%,这充分表明了在校大学生自助意识缺失,自助实践缺少。

(二)眼前资助与未来资助的断裂

眼前资助与未来资助的断裂指的是只针对眼前的困难进行资助,而忽略了对更长远的未来的资助。目前,我国高校资助政策主要针对在校期间学生学习和生活困难的资助,对学生毕业离校之后则不再顾及。学生在校期间享受无息助学贷款,一旦毕业离校,马上开始征收助学贷款的利息。有些在校期间受经济资助的贫困生,他们毕业后可能暂时无法就业,经济困难将会持续一段时期,如果他们生活尚无保障,毕业立即面临交纳助学贷款的利息,这对他们仍然是一个额外的负担。现实中,对未就业或就业不理想的毕业生的困难资助和发展资助,国家的助学政策还没有兼顾。随着高校扩招带来的毕业大军日益增多,毕业即失业的人口基数将逐渐增大,眼前资助与未来资助断裂的“鸿沟”也日益凸显,需引起关注。

(三)物质资助与心理资助的断裂

物质资助与心理资助的断裂是指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过于重物质的帮助,而忽视了精神和心理层面的帮扶。长期以来,对他们心理问题的资助缺位较多,高校对经济困难群体学生的心理问题缺少关注。导致他们不少人不仅经济贫困,心理也出现了危机,尤其是来自偏远山区的高校贫困生增多,因经济原因引起的心理缺陷比以往更加令人担忧。在当今的物质社会生活中,在与其他经济较好的学生的日常相处中,在生活花销方面大学生之间难免会产生相互攀比心理,如在食堂同桌吃饭时看到别的同学都点荤菜,自己也不好意思全部点素菜。经济困难的在校生如果感觉处处不如别人,他们可能会表现出强烈的自卑、敏感和焦虑等心理症状,严重的可能会产生孤僻和不平衡等不良心理,面对周围的人和事可能心生戒备或敌意,甚至有可能对他人、对社会产生攻击性行为。

二、教育公平视角下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问题的成因

(一)资助工作重内容而不重本质

资助工作重内容而不重本质,指的是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仅重视经济资助的“实”,忽视了资助本身的“质”,致使我国不少获得经济救助的贫困学生仍不大珍惜学习机会,不懂得自我激励,把外界对自己的资助当成理所当然的事情。为了保障教育机会公平,国家和社会对经济困难学生采取了经济资助的方式,但一直以来,由于缺少相关的资助理论指导和专家引领等原因,资助工作仅停留在物质层面,尚未深入学生心灵。国家优先解决每年庞大的受助群体的经济需求,主要注意力仅停留在解决受助学生在校期间的经济困难,对他们的心理诉求和精神追求还缺少系统而深入的资助保障,由此所导致的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的断裂问题在所难免。

(二)资助工作重结果而不重过程

资助工作重结果而不重过程,导致眼前资助与未来资助的断裂。一是从次数来说,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奖、贷、助、补、减”措施具有一定的频率,大学本科四年,每学年大体上仅实施一次资助。在实施了相關资助之后,高校对于学生平时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出现的困难,似乎就视而不见了;高校资助政策对困难学生的生活全过程无法全覆盖,资助政策的空白显而易见。二是从资助的连续性上看,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如果有困难,可以获得某种形式的资助,但当他们毕业后,就无法享受相关资助政策了。现在国家提倡终身学习、终身教育,学习贯穿人的一生,但学习资助却无法贯穿人的一生。高校有关资助政策的过程性割裂,无法适应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

(三)重经济资助而不重思想教育

经济资助是物质层面的,思想教育则是精神层面的;物质与精神的结合,才可能塑造综合素质完整的人才。重经济资助而不重思想教育,导致物质资助与心理资助的断裂。当前我国高校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工作过于注重经济资助而轻视心理资助,仅给困难学生金钱上的帮助,而忽视了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勤俭教育、劳动教育和奋斗精神教育等。一些高校把资助工作当成慈善活动,没有从思想层面考虑经济资助的真正目的,认为经济资助工作的过程就是给钱给物,以帮助学生度过眼前经济难关。另一方面,也有一部分学生把自己的贫困现状当作一种“筹码”,认为自己理应获得别人的资助。当然,也有高校视资助为目的,而非育人的过程,把资助工作简单化或泛化。经济资助虽解决了受助学生表面的困难,而忽略了学生内心深处的困扰,无法从根本上达到教育公平的目的。

三、教育公平视角下构建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建议

(一)外在资助与内在资助的弥合

外在资助不是终点,而应变成一个起点,是激发学生自我救助的起点。外在资助也不是目的,而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当前我国学生资助的资金主要来源有国家财政拨款、金融贷款和社会捐助等,但现实中由于银行还贷风险的增加,银行对助学贷款大多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对助学贷款表现比较被动。而且,我国还未形成社会捐助的风气,来自社会捐助的助学资金所占全部教育资金的比率偏低。因此,国家应加大财政贴息和免交营业税等措施,进一步刺激银行开展助学贷款活动;建立健全社会捐资助学的鼓励政策,使助学行为不仅成为一种自觉,更是一种义务。

通过国家、社会等多方面的经济资助,激发学生内在的爱国情怀;通过学校的经济资助,激发起学生向学向善的集体主义荣誉感;通过他人的帮助,激发起学生仁者爱人的互助情感。此外,通过资助,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奋发有为、乐于奉献。所以,外在资助是一枚“种子”,高校应帮助这颗“种子”尽早发芽、茁壮成长,使学生早日回报国家与社会。

(二)眼前资助与未来资助的联合

当资助成为一种制度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到制度的可持续性。因此,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既要着眼于眼前的急需,也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对大学生的多种资助形式,不应局限于让学生度过眼前的经济困难,也应延伸和扩展到其未来的需要,进一步扩大资助的范围和内容,兼顾其终身发展的可能性。除了对学生当前学习和生活的資助,也应对其在校和毕业后的技能和特长学习,立业、创业和择业等方面的学习需要提供必要的资助。如给予一定期限的无息贷款资助和创业启动资金的支持。学生在校的学习,往往仅是理论基础的积累,更多的实践学习是在毕业之后进行的,所以对学生毕业之后的学习资助应是持续的,这就需要国家、社会延长对学生的资助期限。

(三)物质资助与心理资助的融合

物质资助与心理资助的融合,即要把经济资助与心理帮扶相融合。学校是育人的专门机构,每一种活动都应承载其特殊的教育意义。因此,不应将资助活动简单化和形式化;应将物质资助与心理资助进行有机融合,将资助本身变成一场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将资助活动变成一堂形象感人的思想教育课程。通过资助,帮助学生在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人共处等能力方面获得提升,这才是高校资助的终极目的。大学生往往会因经济上的困顿而产生自卑感、无助感等各种心理障碍,这些障碍需要及时化解,否则可能影响他们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学习生活。辅导员应及时了解和掌握贫困学生的心理活动,鼓励他们正确看待和认识贫困,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正确认识自我价值,增强积极向上的动力。

高校是育人的重要场所,在开展资助工作中应以育人为本,不仅要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力度,也应加强对其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使资助体系更加完善,使资助工作本身成为教育的载体,使资助体系成为促进贫困大学生德智体美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石建新.浅谈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知识经济,2014(16)

【作者简介】唐师平(1973— ),男,广西宾阳县人,硕士,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中级馆员,研究方向:学生管理;欧建文(1967— ),男,广西荔浦县人,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学生思想工作;韦家朝(1972— ),男,广西贵港市人,博士,南宁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

(责编 丁 梦)

猜你喜欢

资助体系教育公平贫困生
以精准扶贫思想为指导,提高大学生资助育人水平
高职院校大学生资助措施及思考
基于人力资本证券化视角的
对特殊学生的全纳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发展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财政教育支出区域公平性的双权重泰尔指数分析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