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图谱视角下我国民族地区舆情研究演化与热点分析

2019-10-25刘思彤

广西民族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知识图谱网络舆情民族地区

【摘 要】运用Citespace软件对CNKI近年收录的我国民族地区舆情研究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揭示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趋势:该领域研究近年获得了持续发展,研究力量主要来源于西部地区的高等院校,但高影响力作者对该领域研究的持续关注度比较低;该领域研究思路主要遵循的是调查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路线;研究的核心主要集中于高校校园舆情、网络舆情、突发事件舆情和新媒体舆情四个主题。总之,该领域的研究力量仍然有待加强,可沿着互联网与新媒体方向从民族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角度进一步拓展与推动民族地区舆情研究。

【关键词】民族地区;舆情分析;网络舆情;知识图谱;Citespace

【作 者】刘思彤,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桂林航天工业学院讲师。江苏南京,210023。

【中图分类号】C95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9)03-0033-009

一、引 言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各民族相对比较聚居的边疆地区,由于民族交往频繁易于产生各种冲突,这些冲突事件在经过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和互联网传播放大之后,其社会危害性比一般的舆情事件要严重得多,因而民族地区的舆情研究引起了国内众多学者的普遍关注。经过多年学术积累,该领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当前,国内部分学者尝试将知识图谱方法与工具应用到舆情及其治理的研究之中,揭示了舆情研究领域的现状、热点与趋势。例如,苏楠等以CNKI作为数据来源,运用CiteSpace和Ucinet两种工具分析了我国网络舆情研究的现状,揭示了该研究领域的五大主题。[1]孙宁等通过对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中1998-2014年收录的网络舆情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指出该领域研究所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并借助于对该领域研究热点与前沿主题的探测发现了背后的动力学机制。[2]这些有益尝试拓宽了舆情研究的视野,知识图谱方法为该学科领域研究现状与热点及趋势的把握,提供了相对客观与全面的研究途径。

知识图谱是以知识域(knowledge domain)为对象,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像,具有“图”和“谱”的双重性质与特征。[3]为揭示我国民族地区舆情研究热点及其研究水平,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与知识图谱工具,对该研究领域文献增长趋势、研究力量分布以及关键词共现网络与高频关键词进行分析,以可视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揭示该领域近年的研究态势与热点的演变趋势,进而为该领域后续发展提供现实依据。

二、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一)数据来源

国内对学科与学术领域研究现状进行评估,通常主要是通过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获取相关文献。其中,中国知网虽然没有建立引文索引,但其提供的文献题录数据也能够为我们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学科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提供了良好的数据支持。为此,我们在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数据库中,运用该数据库的专业检索功能,检索我国民族地区舆情研究的来源文献。由于我国民族地区舆情研究中的民族地区主要以新疆、西藏和内蒙古等地区为主,因而锁定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为研究对象,在专业检索框中,我们以“SU %(‘民族+‘西藏+‘新疆+‘内蒙古+‘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AND SU %‘舆情”作为检索式,检索了该主题的相关论文,获取了该主题来源文献的题录数据,包括来源篇名、来源作者、期刊、机构、关键词及参考文献等信息。通过预检索发现,该领域论文主要集中于2006年以后,因此我们将论文时间段限定于2006年至2019年,检索日期为2019年3月3日,共检索得到318篇论文。该领域的发文趋势如图1所示,可知该领域近年来获得了持续的发展,但发展速度仍然相对较缓慢。由于所检索到的论文中包含了通知、简讯和书评等非学术性文章,我们对检索结果进行了数据清洗,在去除这些非学术文章后,还剩下305篇论文,这将是本文的研究基础。

(二)研究方法

本文揭示我国民族地区舆情研究现状主要基于共词分析方法,该方法以文献关键词两两之间的共现关系为基础,统计其在同一组文献中共同出现的频次,以此判断文献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度。与共词分析方法相同,作者合作与机构合作等关系也可以通过统计作者、机构等对象之间两两共现次数反映出来。知识图谱分析工具CiteSpace软件,为我们对我国民族地区舆情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和挖掘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手段支持,该软件可以用于揭示国内民族地区舆情研究的动态及其趋势。本研究运用基本的统计分析方法对所检索到的305篇文章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呈现出发文机构、核心作者分布等结果,以此知悉和掌握该领域研究的基本概况。同时也运用CiteSpace 5.3绘制作者、机构和关键词共现网络等知识图谱,以更加深入地揭示民族地区舆情研究力量与研究热点,从而全面呈现其当前的研究现状,并分析其研究趋势。

三、我国民族地区舆情研究的核心机构与作者网络研究

发文机构通常都有比较明显的地域特征,能够展现作者的地域来源,且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作者的背景,从而能够为我们提供研究力量地域分布的相关信息。因此,我们将该领域发文量在6篇以上的机构的发文情况进行了统计和整理,详见表1。

如果作者通过合作撰文便可形成作者合作网络和机构合作网络,CiteSpace可视化软件提供了作者合作和机构合作两种分析功能。[4]同时选取这两项功能可以得到民族地区舆情研究的作者与机构合著网络图谱,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在该领域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机构主要是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學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贵州大学党委组织部、新疆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等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由此可见,该研究领域的研究力量主要是以民族地区的新闻与哲学等学院以及校党组织为主。

而具有代表性的作者有王秀丽、梁春阳和刘建华等(见图3)。作者或作者群体之间的交流合作情况可以反映出学术成果的传播与交流情况,有效的沟通与合作对于促进学科发展与进步有重要作用,[9]但该领域机构与作者合作网络密度较低,合作网络中的节点连线很少,因而研究机构之间与发文作者之间的合作与联系也比较少,这说明该领域尚未形成具有较高凝聚力的合作群体,学术交流与成果共享的频率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笔者基于普赖斯定律,也就是著名的文献计量学家普赖斯提出的如何确定核心作者的方法,统计和明确了我国民族地区舆情研究的核心作者。普赖斯定律认为核心作者最低发文量应当是发文最多的作者论文数量平方根的0.749倍,以此可确定该领域研究的核心作者。[5]经过统计发现,该领域发文最多的作者共发表了8篇文献,因此该领域的核心作者至少应当发表3篇文献,符合该条件的作者共有12位。表2显示了被引频次排名前20位的高被引作者,有刘建华、梁春阳、张秀红、王秀丽四位作者,他们既是高被引作者,也是发文量在3篇以上的核心作者。其中,被引频次最高的作者是内蒙古科技大学网络舆情与社会发展研究所的刘建华,其发表了7篇论文,总被引频次为22次。

四、我国民族地区舆情研究的核心主题

(一)高频关键词分析

文献的关键词能够以最简洁的语言反映该文的关键研究内容,而词频分析法通过对特定领域文献关键词的频次进行统计,可以直接地揭示该研究主题最主要的研究内容,这为探寻和跟踪学科领域的热点与前沿提供了定量化的研究方法,词频分析法是一种重要的文献计量分析方法。[6]笔者运用自编程序,对所检索和获取到的中国知网文献题录数据进行处理,从中提取了每篇文献的关键词,通过统计和分析关键词的频次,发现所检索到的文献共包含809个关键词,这些词出现的频次介于1至70次之间。在这些关键词中,至少出现两次的关键词数量有149个,比重为18.42%;仅出现1次的关键词数量有660个,比重达到了81.58%。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民族地区舆情研究领域的关键词呈现出了相对集中但又基本符合“二八”分布规律的特点,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幂律分布特点。

表4是笔者统计的民族地区舆情研究高频关键词汇总表,由此表可以清晰地看到,“网络舆情”“新媒体”“舆论引导”“民族关系”“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是我国民族地区舆情研究的重点关注领域。借助于对所获取的民族地区舆情研究相关文献的关键词频次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发现该研究领域的热点主要还是集中在民族地区舆情的研究上,尤其对网络环境与新媒体环境下的舆情给予了比较多的关注,但也有许多文献关注了民族地区教育、治理与舆情的关系,这些领域的研究当前仍然在持续深入。

(二)主要研究热点分析

为进一步深入揭示我国民族地区舆情研究的热点主题分布特点,笔者运用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 5.3.R11构建了该研究领域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该图谱是以关键词共现频次(两个关键词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的频次)为基础,而生成的关键词之间共现关系树形图谱,具体可见图4。在该图谱中,每个节点代表着一个关键词,而节点之间的连线则表示这两个关键词之间存在着共现关系。由于关键词共现频次的大小与该词在图谱中所代表节点的大小是呈正相关的关系,因此该图谱能够直观地展现我国民族地区舆情研究不同主题之间的联系及其分布情况。由图4可知,学术界在我国民族地区舆情研究领域所进行的相关研究,主要是围绕舆情传播渠道与类型分别展开,除了对民族地区舆情分析与传播进行总体研究外,更加侧重于对高校校园、网络环境、突发事件和新媒体环境等更加具体的舆情进行研究,这也使得民族地区舆情研究更加多元化。

1. 民族地区高校校园舆情研究

高校舆情研究主要关注在高校这一特定的空间与环境中,高校内部相关主体(以大学生为主)对事件发生、发展与演化所持的态度。当前高校舆情信息的来源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正在变得多样化,如新闻评论、网络讨论与社区以及社交软件等。国内学者之所以对民族地区的高校校园舆情给予高度关注,主要是因为大学生群体与其他群体相比,他们在接受新信息与价值观念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该群体的独特性。与此同时,民族地区通常都地处边疆,这些地区的高校校园很容易成为境外敌对势力进行干扰和破坏以及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对象与途径,因而对民族地区高校的舆情进行分析,有助于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环境的稳定与和谐。[7]学术界对民族地区高校校园舆情研究涉及民族地区高校舆情分析与引导、网络舆情危机管理、校园舆情监控等方面。校园舆情的引导与监控都建立在对民族地区高校校园舆情调研与把握的基础上,但当前随着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增多,舆情调研不能只是简单以线上面对面的访谈或者是网上的论坛和社区作为主要渠道,同时也应当积极关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上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与价值观念变化情况,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实现对高校校园的舆情引导。当我们具体开展民族地区高校校园舆情引导工作时,首先必须关注的是学生思想层面的动向。众所周知,“意识决定行动”,因此,首先应该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引导;其次,有必要引进和依托当前较为先进的一些舆情技术分析手段,通过对敏感话题与主题的主动识别,以实现对舆情的实时监控,起到及时预警的作用,做到防患于未然。当然,建立和完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与政治工作机制也是不容忽视的一项长期任务。

2. 民族地区网络舆情研究

美国著名的互联网先驱Esther Dyson在其著作《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中指出了互联网环境下恐怖主义传播的危害性。[8]17 我国民族地区大多都地处边疆,境外恐怖势力常利用便捷的网络渠道,传播民族分裂思想、暴力恐怖知识和技能以不断发展自身的组织。可见,恐怖势力已经逐渐将互联网发展成为其从事犯罪活动的重要渠道。除此之外,民族地区网络舆情还具体表现为在互联网环境下关于民族地区特定事件的相关言论,包括对恐怖主义与民族分裂主义的支持和肯定,以及對我国民族区域基本政治制度或做法的批评、批判与否定,这些言论的产生与人们错误的逻辑、片面的民族主义思想和对相关事件的认知以及敌对势力的利用与助推都有很大关系。

针对民族地区网络舆情的这种现状,应对的有效策略应该是,积极加强对民族地区的网络舆情引导、监测以及建立顺畅的信息沟通渠道。一方面,通过对互联网环境中与民族地区相关的舆情信息及事件发展和反馈进行实时搜索、整理与分析,掌握民族地区网络舆情动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发布相关权威信息,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正确和真实的信息,以正视听,及时消除相关事件的负面效应。另一方面,应当通过建立相关的民族地区舆情监测机构,实现对民族地区社会舆情的及时研判,要主动应对而非被动应付。

需要注意的是,国内学术界对民族地区网络舆情进行的研究并非单纯以舆情分析为研究对象,而往往结合了网络问政、网站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时事热点和主题,于是,民族地区网络舆情研究就愈发显得研究视角多样化、研究内容丰富化、研究问题具体化。对此,我们有必要通过立法等制度层面的手段,规范人们在网络环境中的相关行为,比如建立网络媒体环境方面的相关法律。与此同时,我们应该采取丰富多样的教育和宣传形式,提高大家的网络信息安全防范能力,切实杜绝网络安全漏洞为不法势力所利用。

3. 民族地区突发事件舆情研究

民族地区的突发事件由于涉及主体以少数民族群众为主,因而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通常表现为不同民族之间的利益、生活方式与信仰的冲突,而这些事件可能还会被境内外敌对势力所利用和挑拨,因而民族地区突发事件的舆情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将更显得复杂和敏感。通常来说,一般的突发事件对社会秩序与稳定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民族地区的突发事件则由于其具有民族和地域的特殊性,以及政治意义上的不同一般性,因此会带来事件影响力的波及范围、深度等方面更大的现实冲击。

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生的一系列暴恐事件的舆情传播开始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相关研究涉及民族地区暴恐事件自媒体舆情、网络舆情心理、舆情事件的演变与应对等。以昆明“3·1”暴恐事件、新疆“5·22暴恐”事件等具体的民族地区突发事件为例,许多学者从当前民族地区舆情现状出发,以问题为导向对这些突发事件出现前后相关议题内容、民众情绪的变化以及情绪集中的议题进行了调研,以把握在整个事件进展的过程中民众的态度倾向、意见与建议、情绪特点等,并分析舆情演变的过程、影响因素与舆情心理等,据此提出应对这些突发事件舆情的策略,[9][10]基本上遵循的是由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针对民族地区突发事件舆情的引导与管理,应对策略建议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管控机制上,加强民族地区突发事件舆情的统一管理,通过对政务流程进行重组,杜绝多头管理的问题;第二,在法治建设上,将突发事件舆情应对纳入到依法治理的正确轨道,以法律手段惩治暴力和违法行为;第三,在技术应用上,重视建设民族与宗教相关知识平台,吸引和鼓励少数民族群众以合法的手段获取相关知识,在事件发生前打好应对敌对势力的心理战与宣传战,加快相关多媒体内容检索技术的研发,以便更好地搜索和识别暴恐内容。

4. 民族地区新媒体舆情研究

新媒体泛指基于数字化技术的交互式传媒,如电脑、数字电视和手机等媒体,这类媒体又被称为第四媒体或第五媒体。[11]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在舆论的表达上具有新的特点,这已经获得了学术界的普遍肯定。由于新媒体环境下舆情传播具有以下突出特点,如话语表达更加个性化、传播途径与方式更加多样化、公共与隐私两种空间的界限更加模糊、意见领袖的作用更加显著、谣言传播更加便利等,这些特点使得新媒体环境下的舆情变得更加复杂,由舆情转化为社会事件的几率也变得更大。正是由于新媒体在舆情传播上所具有的不同于以往的这些新特征,使得民族地区的舆情管控与引导工作在新媒体环境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全新挑战。

因而,民族地区新媒体舆情的相关研究也主要围绕新媒体网络舆情对民族地区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展开,包括:新媒體舆情对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12]、对民族团结和社会发展的影响[13]、新媒体舆情监控现状和引导困境及其对应策略与引导机制建设[14]等。总体来看,当前我国关于民族地区新媒体舆情的相关研究遵循的也是调查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研究主题涉及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民族关系等多个领域具体舆情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既有定量化的内容分析与统计分析方法,也有访谈和案例剖析等定性的研究方法。

五、结论与展望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民族地区在各个方面也取得了日新月异的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民族地区大多地处边疆,中央管控的力度相对薄弱,而各类群体、势力又喜好在此汇聚,这些情况无疑从客观上带来了民族地区治理的难度。再加上当前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信息传播渠道变得更加多样化,信息传播速度也更快,境内外敌对势力在民族地区利用网络手段不断制造各种不利于我国社会治理与稳定的舆情,这也增加了民族地区治理的困难。因此,加强对民族地区舆情分析、引导与监控方面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国知网收录的关于民族地区舆情研究论文为研究基础,构建了我国民族地区舆情研究的知识图谱,由此揭示出该领域研究关注的核心主题及其演化特点,并获得了以下有价值的发现:

我国民族地区舆情研究虽然可以追溯到2006年,但发文量真正进入快速增长阶段是始于2010年前后,在此之前的发文量只有个位数,在此之后发文量持续增长至2015年,但其后发文量增长又再次趋于缓慢,该领域的研究总体上来看还是相对比较缓慢的。此外,我国民族地区舆情研究的力量主要来源于民族地区的高校,该领域的研究机构与作者并未形成比较紧密的合作网络,表现为研究主体之间的合作比较少,合作关系比较松散。与此同时,该领域发文量比较高的核心作者和论文被引量比较高的高被引作者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只有刘建华、梁春阳、张秀红、王秀丽四位作者既是高被引作者,也是核心作者,大部分高被引作者仅发表了一两篇论文,且论文表的年份也主要是在2014年以前,这都说明该领域的后续研究还有待深入。该领域研究热点集中在“网络舆情”“ 舆情”“新疆”“新媒体”“舆论引导”“少数民族地区”“西藏”和“边疆民族地区”等方面,其研究重点仍然是在民族地区舆情的研究上,但近几年对网络环境与新媒体环境舆情研究的关注也越来越多,该领域形成了四大热点研究主题,分别是民族地区高校校园舆情研究、民族地区网络舆情研究、民族地区突发事件舆情研究、民族地区新媒体舆情研究。

总而言之,我国民族地区舆情研究经历了由冷到热再到趋于稳定的发展过程,对该领域给予高度关注的作者主要来源于民族地区的高等院校,这从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该研究领域的水平与质量。但从研究力量合作与引文网络来看,该领域的研究力量相对比较松散、学科结构比较单一,说明该领域研究的成熟度还有待提升。而从我们所揭示的研究热点及其相关主题来看,该领域的研究热点除了民族舆情、舆论引导、民族地区、民族关系、民族团结等直接与领域主题相关的热点外,网络舆情、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也是该领域的热点,这些热点基本上可以代表自该领域产生以来主要的研究重点。而近两年该领域的研究前沿则始终集中在网络舆情、新媒体、网络舆情管理等方面。不难发现,这些热点均与当前的互联网环境与新媒体环境紧密相关,民族地区的网络舆情与新媒体舆情将会成为未来一段时间该领域研究的主要方向。我们有必要借鉴社会学、民族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深入推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民族地区的舆情研究,探讨在民族地区舆情的监测、管控与引导等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1] 苏楠,张璇,杨红岗,李睿.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内网络舆情研究可视化分析[J].情报杂志, 2012(10).

[2] 孙宁,陈雅.WoS视域下国际网络舆情研究知识图谱分析[J].情报资料工作,2014(4).

[3] 陈悦,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2).

[4] 陈超美,等.CiteSpaceⅡ: 科学文献中新趋势与新动态的识别与可视化[J].情报学报,2009 (3).

[5] 刘顺,胡涵锦,高玉林.近十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动向——基于五种马克思主义期刊(2005-2014)的计量分析[J].科学社会主义,2015(4).

[6] 马费成,张勤.国内外知識管理研究热点——基于词频的统计分析[J].情报学报,2006(2).

[7] 李育全.边疆民族地区高校舆情分析及引导[J].教育探索,2010(1).

[8] [美]埃瑟·戴森.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M].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 1998.

[9] 郜玉金,李彩霞.涉疆暴恐事件自媒体舆情的演变[J].青年记者,2015(12).

[10] 黄冬.浅析“5·22暴恐”事件新疆地区微博舆情[J].新闻传播,2014(13).

[11] 陈航行.西藏公众使用新媒体意愿调查及其分析[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

[12] 薛志伟,李娟.西藏大学生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的影响和引导对策[J].改革与开放, 2017(12).

[13] 奕如寒.新媒体时代对维护民族团结的挑战与应对分析[J].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 2014(3).

[14] 都翔蕤,周美芝.新媒体环境下内蒙古舆论引导困境及对策探析[J].新媒体研究, 2017(16).

〔责任编辑:俸代瑜〕

猜你喜欢

知识图谱网络舆情民族地区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从《ET&S》与《电化教育研究》对比分析中管窥教育技术发展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