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理念下高等学校育人体系创新探析
2019-10-24赵景会杨坤
赵景会 杨坤
摘 要: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大量负面的思想和潮流侵蚀着人类文明,人的德行发展和价值取向受到巨大冲击。这样的背景下,高等学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学生为本,创新制度体系,完善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体系建设,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更能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文明素养,是我国教育战线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关键词:高等学校;立德树人;育人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9)07-0007-03
我国的教育事业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必须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这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党的一切事业包括教育事业都要始终服务于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1]。我国的各类高等学校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坚持办学的正确政治方向,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重心,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自己的使命,健全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体系,统筹推进学科建设、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服务型管理体系、育人主体功能体系建设,逐渐形成科学、民主、高效、长效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营造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
一、优化顶层设计,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牢记百年树人初心
高等学校应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探索高等教育的新思想和新观念,在学校发展战略规划和科学发展进程中,始终以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
增强政治意识,坚定人才培养正确的政治方向。聚焦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高等学校必须始终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充分发挥学校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党建、管理、教育、教学、服务的各个环节,积极开拓新思路,以服务师生为中心,着力解决师生提出的各种新问题,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潜移默化地取得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使师生在自觉接受服务过程中主动为学校服务、为他人服务、为社会服务,保证所培养的人才是国家的合格公民、社会的栋梁之才,这是“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更是我国社会主义育人的首要前提。
优化学科布局,推动学科平台整体提升。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推动下,不断扩张的学科,交叉学科的不断涌现,对传统专业模式提出挑戰。高等学校要以此为契机,把握时代特征,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立足学校自身办学定位,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变化的外部需求和自身学科专业发展的内部需要,突出在推进专业设置、学科结构、教学科研团队、教材建设、资源配置、教学管理模式等方面的综合改革,积极推进学科群和交叉新兴学科建设,把人才专业塑造与综合素质培养有机结合,培养“德才双馨”的优秀人才。
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现代媒体技术形式的多样化,内容全面化、更新高效化的特点对我国传统教学观念提出了挑战,也给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带来了机遇。在自媒体时代,任何人都可以利用便捷的信息技术、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开展教育活动[2]。高等学校应积极主动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树立现代教育的大教育观。形成以教师主导、学生中心、师生共进的教学过程实施导向,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提升过程中,保持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乐学乐教,让大学课堂活跃起来,让大学生有生气,让整个大学校园充满活力。营造宽松的课堂人际环境,促进课堂交流的多向性[3],为大学生创建一个良性的学习环境,使大学生学到大量有用的知识,实践水平和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真正成为社会有用人才。
多措并举,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力推进素质教育。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和改革是新时期我国高校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的重大主题,是我国高等教育适应现代科技与产业革新,向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体现了高校的责任与使命。高校必须将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中心环节和重中之重[4]。高等学校应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新路径,构筑个性、多元、开放、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系。在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合理地设计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培养过程,坚持文化素质育人全过程、全方位、全角度,引导他们实现理想与实现的自我统一、理性与情感的合理调节、智商与情商的同进步、知识与修养的均衡发展,达到大学生的天行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
二、立德树人,多措并举,扎实构建全员育人工作格局,切实提升人才培养成效
全员,是指高校全体教职工都应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强化育人意识和责任担当,自觉在各自本职工作中对学生实施直接或间接的思想价值引领[5]。在高等学校的人才成长过程中,人是主体,“育”是关键,加强育人队伍建设,激发学校教职工的育人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育人质量和效果,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培养和造就新时代的青年人才。
1.全方位的服务育人者——管理人员
高校内部有许多党政职能部门, 高校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的政策水平、理论水平、工作水平、工作效果,直接影响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建立“服务型高校”也是高等学校转变职能的必然选择,在学校中应有意识地进行“服务型管理部门”的探索与实践,将服务型的宗旨意识牢牢根植于管理之中,加速高等学校民主化管理进程,关照学生,服务中心,创新机制体制,强化服务职能,高校管理部门及管理人员应牢记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加强自身修养和自身作风建设,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和能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效果,促进管理育人上层次、上水平,积极推进敬业奉献、明礼诚信、人文关怀、互相尊重、彼此平等、关系和谐等服务型管理育人体系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交互活动的教书育人专家——教师
教师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最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在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至关重要。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教师。高校教师既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又是道德言行的弘扬者,应把立德树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努力成为以德修身和立德树人的实践者与示范者。
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发挥教师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育人主体功能。建设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 充分发挥教师的率先垂范作用, 是新時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6]。高等学校要不断地加强教师思想教育引导,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健全师德师风评价体系,培育良好师德师风,引导广大教师以德修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使教师成为教书育人楷模,言传身教典范,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感化学生,逐步建成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湛、作风过硬、具有创新精神和发展意识、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队伍,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为我国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强国提供源源不竭的智力支持。
营造尊师重教的良性环境,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尊师重教、崇智尚学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古往今来,代代相传,不仅关乎个人的发展前途,也关乎一个民族与国家的盛衰兴亡,更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 “弟子事师,敬同于父” “有教无类”“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天地为大,亲师为尊” 等一系列至理名言,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对学生来说,恩师的人格魅力不仅体现在悉心授业、关怀备至,还能影响甚至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感受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快乐,工作得有成效、生活得有尊严,是树人、立德的崇高职业。新时期,在师生关系紧张的背景下,尊师重教更应该得到传承永固、发扬光大。
广大教师要不断学习,积极创新,不断完善自己,成为大国工匠。广大教师时刻牢记使命担当,树牢“四个自信”,做好“四个服务”,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有力传播者、忠实实践者,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示范者。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道德修养、理念水平和业务能力,提升人格品质,以才育人,用自己扎实而宽厚的学识和技能、厚重的人生经验与阅历给学生一个充满兴趣、愉快的体验过程,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成为“德高为师”的典范;教师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结合自身专业教学水平,积极探寻更为有效的教学形式,不断改善教学内容和方法,完善自己的教学风格,灵活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营造积极、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达到教师教与学生的学互动和谐统一,逐步建立平等、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用心教书育人,用爱去培养、帮助学生,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提高。
3.亦师亦友的陪伴者——辅导员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如何在思政工作中做到不忘初心、专注与坚守,以工匠精神激励自己,扎实育人,直接关系到高校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根本问题。教育是一种人际交往系统,而对于辅导员来说,与学生的交流就是陪伴。在陪伴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陪伴中彼此了解、彼此尊重,在陪伴中促进学生的成长进步。辅导员以“立德树人”为工作理念,加强思想引领,坚定理想信念,积极践行工匠精神,用心打磨自己的事业,专注学生,对工作心存敬畏,全身心投入,满腔热情,积极主动,勇于担当,精益求精,追求完美,锤炼自身过硬的职业本领和职业精神,增强辅导员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成效,不断开拓创新,不懈打磨自己,精心雕琢学生,依靠有效的养成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道德品质、创新观念和职业素养,彰显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职业追求。在倾听和陪伴过程中,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成为师生互动中真善美的践行者和示范者,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锤炼意志品格、培养创新思维、职业发展、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三、强化实践育人意识,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
实践育人是新形势下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坚持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对于增强大学生的团队意识、人际交往能力、情绪管理能力、集体观念、社会适应能力、责任意识等综合素质和能力,对于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培养坚韧的意志品质,提升抗挫抗压能力,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是推动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当前,社会实践是落实立德树人中极为薄弱的环节,也是各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突破点[7]11—12。面对高等教育和高校思政工作的新形势,实践育人的内容和方式也必须与时俱进,紧密契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注重理论与实践育人的有效衔接,完善实践育人的顶层设计,搭建实践育人平台,充分调动多部门的协同联动机制,积极建立以实验教学、社会实习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活动等多元化载体的实践育人模式,使学生在实践中做到认知、认同和践行,引导学生树立适应社会需求的价值取向,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学生个体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同时培养支撑学生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综合素质和关键能力,使学生成长为综合能力卓越并富有道德责任感的时代青年才俊。
四、打造特色校园文化环境,提升环境育人功能
校园环境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反映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和内涵,它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要借助校园环境培养学生多样化的生存能力和发展潜能[7]10—11。“一草一木会说话、一墙一壁皆育人。”静态教育的学习生活环境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是其他教育内容所不能取代的,正全面发挥着强大的教育功能,彰显着学校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因此,聚焦大学文化,建设大学文化,凝练大学精神,培育优良的校风、学风、教风,是新时代大学教育思想和观念的题中之义[8]。环境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凝练学校文化历史,积累、厚实学校文化底蕴,是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要支撑。布局合理的校园建筑,富于学校特色的人文景观,整洁幽静的小路,专业特色的教室布置,文明健康的博物馆、艺术馆、音乐厅、校史馆等多元文化设施、丰富的文体活动条件等,都可体现一个学校的文化底蕴,铸塑了校园精神的根本。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积极营造素质教育良好校园环境,绿化、美化、净化校园,将校园还给学生,成为真正的学园、花园、家园、乐园,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觉接受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立德树人是一项艰巨、复杂而又富有时代意义的系统工程,更是一项需要长期肩负的重要使命。学校是育人的主阵地,教育活动关注人的精神世界,责任重大,任务艰巨。要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需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在育人过程中学校党委、各级管理者、教师、辅导员的作用,整合资源,协同推进,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
参考文献:
[1]宇文利.全身心立德 下功夫树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1):26—27.
[2]柏路.自媒体时代“立德树人”的困境与超越[J].社会科学战线,2018(1):272—273.
[3]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所课题组.深化课程改革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由之路[J].中国教育学刊,2017(7):2—3.
[4]熊晓梅.明确方向 凝心聚力 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J].中国高等教育,2018(17):7—8.
[5]杨晓慧.高等教育“三全育人”:理论意蕴、现实难题与实现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8(18):4—5.
[6]王群瑛.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8(6):19—20.
[7]靳诺.立德树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时代使命[J].中国高等教育,2017(18).
[8]李元元.新时代一流大学教育思想的体系构建与实现路径[J].管理世界,2018(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