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心理技术在艺术教育专业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2019-10-24陈玉
陈玉
【摘 要】本文论述绘画心理技术在艺术教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提出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专业的融合,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和趣味性,从绘画心理技术在心理辅导中的作用入手,阐述其在艺术教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应用,以及应用中应当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绘画心理技术 艺术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5C-0133-03
高校艺术教育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艺术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学校的艺术教育教学、训练、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艺术科学研究、学校艺术管理及社会艺术指导等一专多能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为学前教育、基础教育、特殊教育学校与机构输送从事儿童综合艺术教育的教师和社会工作者。热爱艺术,专注艺术,这是很多艺术教育专业类学生的共同特点。但是,他们绝大部分在中小学阶段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艺术教育,不具备艺术学科的技能,基本无学习艺术教育的专业基础,在进入高校接触艺术教育之后,他们大部分缺乏对专业的认识,缺乏自信。因此,如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发挥自身的潜力,为成为一名优秀的艺术教育工作者而做好准备,就变得尤为重要。
一、绘画心理技术概述
(一)绘画心理技术的概念。绘画心理技术是艺术心理治疗中最重要和普遍的一种形式,其主要是运用心理学中的投射技术,通过一幅幅绘画作品来准确地分析出画者的个性、情绪情感、人际交往、家庭观念等特质,并以此为基础帮助画者更好地认清自我,发现自我潜在优势,以便更好地改变自我。同时,画者许多隐藏的秘密也会在绘画作品中一一呈现,压抑的情绪也会在一根根线条中体现。绘画过程能帮助画者体会被自我压抑的感受,卸下自己的伪装,帮助画者放松自己,端正心态,做回真实的、全新的自己。
(二)绘画心理技术的理论基础。绘画心理分析的理论来源主要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以及荣格在精神分析学基础上创立的分析心理学。其核心观点都强调绘画是潜意识的表达,通过分析探索绘画作品可以了解个体的潜意识世界。弗洛伊德强调压抑、升华、投射等机制对绘画过程的影响,通过探索分析潜意识在画面中的投射,可了解创作者潜意识中被压抑的欲望,绘画创作的过程也能让这些欲望得到升华并以社会和自我意识能接受的形式表达出来。荣格更关注集体潜意识的作用,强调原型在绘画中的象征和作用。
与绘画艺术相关的心理学理论流派除了精神分析学和分析心理学之外,还包括如行为主义取向、人本取向以及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大脑偏侧化理论等。行为主义强调强化和学习的重要性,认为艺术创作同样是强化和学习的结果,注重治疗目标的制定和靶行为;人本主义的观点运用到绘画心理治疗上时,强调绘画这一过程中来访者的主动性和自我实现的能力;大脑偏侧化理论认为绘画能够越过语言,直接将内心中的情感表达出来,在处理一些情绪和创伤等方面时就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绘画心理技术运用于艺术教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绘画心理技术是一种灵活方便的方法,既能运用于个体也能运用于团体。绘画作为一种测验工具,早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人格智力、心理健康水平评估等方面。笔者在给艺术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授课及课后接触当中均发现,他们无论在语言表达上是流利顺畅还是习惯于沉默寡言,当他们进入到艺术创作的状态时,总是愿意并且有能力去尽情地展现自我。或许这就是他们的天赋或潜能所在,而恰巧艺术创作也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再者,绘画心理技术的运用成本较低、容易操作且形式灵活,可以广泛运用于集体教学或个体咨询。因此,在近年来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笔者有意识地运用绘画心理技术作为媒介,积极将绘画心理知识融入进去,促使学生们能通过绘画更好地了解自我,发挥自身的潜力。
三、绘画心理技术在艺术教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一)绘画心理技术在艺术教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已经引起各高校的广泛重视。但在艺术教育专业中,该课程一般为大班上课,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并不高。如何加强该课程的针对性、广泛性、有效性、趣味性,同时又能加强与大学生专业的融合,一直是笔者思考的问题。绘画作为一种天然的表达自我的有效工具,所能传递的信息远比语言更丰富,并且能与艺术教育大学生的专业巧妙融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力求通过绘画,让学生在课程中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同时学会加强与人合作,管理自身的情绪和压力,增强自信,挖掘自身的优势,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提高心理免疫力。绘画心理技术的使用,也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例如,在“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这一篇章中,绘画心理技术就可以得到很好运用,学生可以借助心理画测验更好地了解自我。学生在探索自我的过程中,被要求在五分钟内做一个简短的画树测验,要求受测者随意画一棵树,然后把他画好的树进行标准化分析。如图1所示,可推测受测者成长过程中受母亲影响较大、缺乏主见,可能存在安全感缺失、向往艺术及神秘事物等。而图2所示,可反映出受测者内心焦虑不安、紧张躁动、极度缺乏安全感等。树表现的是受测者自己无意识的自我形象、姿态,表示其内心的平衡状态。从中可以显示出受测者的精神及性的成熟度,同时也可表达个体与环境的关系,具有生命意义的象征。通过对画作的解读,可让画者进一步认清自我的情绪状态,认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劣势。
在講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这一章时,可以让学生做HTP测验,以此考察其人格完整程度,受测者对家庭、亲情的态度和看法以及受测者对自我成长的看法。如图3所示,可推测受测者自卑、内向、不适应环境、精神动力不足、关注感情世界、留恋过去、追求安全感且具有攻击意向等特征。通过分析、评估,找到问题所在,可与学生进一步沟通,帮助其更好地改善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二)绘画心理技术在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中的运用。近年来,为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适应性,学会管理时间、安排生活、调整心态、管理情绪、区别不良诱惑,具备独特鲜明的人格,各高校开展团体心理辅导较为普遍。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比较灵活,绘画心理技术也可以在其中得到更广泛应用。而针对艺术教育专业大学生身心素质培养的团体心理辅导,绘画心理技术的作用更容易得到体现。
例如,在组建团队的过程中,学生们会被要求在五分钟内随意画一幅画或自画像代表自己,并参照自己的绘画作品介绍自己,以便与团队成员更快地相互认识。依据每个人的介绍,大家会推选出一名队长,在队长的带领下讨论并共同完成一幅可以反映团队风格的绘画作品。在此过程中,绘画可以作为打破防御的一种方式,帮助队员们更好地建立信任与合作关系(图4)。
在团体心理辅导中还可以根据不同目标设计不同绘画主题,如接龙画、学校动态图、家庭动态图等,让大学生在绘画中促进个人成长,加强团队合作,促进人际情感关系,使团队成员尽快达成共识,尽快实现相互影响。绘画心理技术的运用,可创造性地促进团体中的人际互动,成为一种有效的沟通交流方式。
四、绘画心理技术在艺术教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部分艺术生因其专业艺术教育的经历,对于艺术创作有着评价性的考量,很难全情投入到艺术治疗过程中,因此在运用绘画心理技术对他们的画作进行分析时,必须结合他们的专业背景,避免标准化分析的刻板。在分析和评估过程中,更应注重他们自身的解释,更应该通过互动的方式引导其自身的察觉和感悟。
绘画心理技术要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呈现一定的效果并非易事,正如其它心理疗法一样,需要一定的治疗时长才能保证治疗效果。因此,授课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课程内容,选择不同的绘画主题让学生体验和学习,如果觉得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不强,可以把重点放在情绪画的体验上;如果学生倍感压力,可让他们体验爬山图、过河图等。
绘画心理技术只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种测试或辅助的方式,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在运用绘画心理技术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与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相结合,除了有效照顾大部分学生的感受,也要兼顾少部分问题学生的动向,让学生有更多的人际互动机会,有更多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机会,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总而言之,绘画心理技术在艺术教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学生们可以借助绘画解决心理困惑,促进自身心理健康达到更理想的状态,也为将来更好地适应艺术教育的发展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李志雄,张小梅.广西地区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广西艺术学院艺术教育专业为例[J].艺术教育,2016(12)
[2]严虎.绘画读心术[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4
[3]秦伟伟.绘画疗法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 科技导刊,2017(2)
[4]孔丽娟,王素云.绘画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9)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应用型本科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養研究”(GXGZJG2016A052)
【作者简介】陈 玉(1980— ),女,广西北海市人,北海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学与心理学。
(责编 丁 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