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高中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研究

2019-10-24陈溶溶

成才之路 2019年25期
关键词:发散思维能动性美术教育

陈溶溶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积极推进,高中美术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也在发生着变化。美术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美术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美术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创新意识;美术教育;能动性;教学资源;发散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95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9)25-0062-0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青年是祖国的希望,青年一代有本领,有创新意识,国家才有发展,民族才有希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高中美术是必修的艺术课程,是美育的重要途径。美术教育通过独特的艺术语言,能够提高学生的视觉认知能力、观察力和审美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一、何为创新意识

“创”,在《辞海》中的解释为创始、首创。“新”在《辞海》中的解释为第一次出现、改造和更新。“意识”是一种认知活动过程,既包括感性阶段也包括理性阶段。从这几个基本概念中人们可以了解到,创新不同于创造,重点在“新”,如新思想、新方法、新理论等。创新意识也不同于创新思维,其包含的范围更为广阔,动机、情绪、兴趣等,也都属于创新意识的范围。

创新意识在美术课堂中表现为学生的灵感。学生可以在不断的欣赏、模仿、实践过程中,培养出创作灵感,产生创新意识。

二、影响高中美术教学创新意识培养的因素

1.教师

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教师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美术不同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它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感知性。相比于讲授知识,美术教师更重要的任务是开拓学生眼界,让学生掌握欣赏美的能力。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引导能力,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而,从目前的教学实际看,有部分美术教师观念较为落后,在美术课堂上仍然以知识灌输为主要手段,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另外,有些教师自身专业素质还有所欠缺,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这也是制约学生创新意识发展的重要因素。

2.学生

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是课堂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也是影响高中美术教学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部分学生的美术观念还比较落后,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学生对美术学科重视不够,认为美术是副课,是无关紧要的,对升学没有直接帮助,因此并不重视美术的学习,甚至让美术课成为休息课和写其他科目作业的课。其二,美术素养的欠缺使一些学生难以融入美术课堂,体会不到审美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进而影响学习积极性,更遑论创新意识的培养。

3.教学过程

人数众多的课堂,让教师很难兼顾到所有的学生。美术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每一位学生的作品,都需要教师认真观看和体会,以独到的眼光和赞赏的心态,为学生指出优点和不足。从目前教学现状看,人数限制了教师对学生个性的挖掘,从而也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

三、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的措施

1.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创新意识来源于创新欲望和动力,这些欲望激励着人们的创新精神。教师要转变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被动的“要我学”变成主动的“我要学”。这才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内在动力。

高中的美术课程,包含了多种艺术形式,艺术形式的多样性使学生的兴趣方向各不相同。有些学生喜欢漫画,有些学生喜欢油画。面对不同需求,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名作欣赏课程中,如果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仅仅介绍作品的年代、作者、背景等内容,就会丧失美术课程的特色,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进行教学创新,如在欣赏梵高的名作《向日葵》时,教师可以把梵高各个时期的《向日葵》画作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让学生做一个对比,并通过画作细节放大解析,来看作者蕴含在颜色笔触中的情感表达。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色彩本身具有的情感,不同的颜色、不同明度的颜色如何搭配才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如果有条件,教师也可以把不同表现形式的《向日葵》带到课堂上,比如油画、十字绣、国画等等,通过不同形式《向日葵》的对比,让学生了解同一个主题,不同媒介表现出的作品的差异性。通过鉴赏,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他才乐意去学习,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激发出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让学生“乐学”,创新意识才会逐步得到培养。

2.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美术是一个综合学科,美术的教学也不能拘泥某一种方式,教师应该充分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美术课堂。

21世纪,我国教育信息化已经进入了崭新的时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教育变革带来了新的机遇。美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也可以在课堂上积极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将课堂变得科技化。例如教师在介绍《清明上河图》时,可以先让学生观看静态的图片,然后为学生放映动态的《清明上河图》,带领学生领略宋代的风土人情。教师可以伴随着画面的移动,为学生讲解一些国画技法,并且穿插一些小故事,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学生对古代绘画的学习和传承不仅在技法,更在文化。美术教师要以直观的方式,将文化视觉化,充分利用好美术课堂,这对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除了现代化技术手段,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资源,实施美术教学。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大自然中美的事物,带到教室里,和同学分享,并阐述为什么觉得美,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美,提高对美的感知力。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到戶外进行写生,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可以让学生对教室环境进行写生,在人物课中可以鼓励同学之间互相画肖像,并让其他同学猜画的是谁。总之,要充分利用好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采用各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视觉感知能力,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是在这种不断的感知和实践中形成的。

3.鼓励为主发散学生思维

根据马斯洛理论,人类的需求从较低到较高分为五类,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其中,自我实现需求是最高等级的需求,这个需求对学生来说也同样重要,每个学生都渴望被认同,被尊重。

美术的性质决定了它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每个学生的创造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教师在美术课堂上,更应该以鼓励为主,激发学生努力表达个性。教师不应该以自己以往的经验,机械地告诉学生怎样是对,怎样是错,告诉学生线条应该怎么画,色彩应该怎么搭配。教师要做的是多鼓励、多引导,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找到最能够表达自己情感的表现方法。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在互相探讨中,理清思路,感知自己内心对美的渴望,激发美术潜能。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蒙德里安的色块艺术,让学生互相讨论,这算不算艺术。在讨论中,引发学生思考:什么样的作品叫艺术作品?这样就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想象力和联想能力是学生创作艺术作品必不可少的能力,也是学生产生艺术灵感、迸发创作激情的源泉。

四、结语

在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充分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李靖宇. 高中美术特长生的创新思维培养方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

[2]张晴蔚.高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8(24).

[3]匡中霞,隆凤华.如何在基础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美术教育研究,2019(02).

[4]宋俊乐.如何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课程教育研究,2017(12).

猜你喜欢

发散思维能动性美术教育
调动主观能动性,提高写作水平
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例谈发散性思维训练
金融新晋军的“发散思维”
浅谈小学生的美术教育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
比较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的异同
冯契对毛泽东的主体能动性思想的解读和阐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