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视乡土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研究

2019-10-24张艳丽

成才之路 2019年25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历史教学核心素养

张艳丽

摘 要:“家国情怀”是中学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历史教师从学生熟悉的家乡切入,挖掘乡土资源,讲述身边的历史,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更有助于学生形成文化认同,增强民族情怀,是涵养“家国情怀”的有效途径。文章从利用家乡历史名人开展历史教学、利用博物馆开展历史教学、利用历史遗址遗迹进行历史教学等方面,对重视乡土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家国情怀进行研究。

关键词:家国情怀;乡土历史;历史教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1;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9)25-0016-02

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学校应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国家认同,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家国情怀”列为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家国情怀是什么?《人民日报》曾发表评论称:“‘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它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可见,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与中华民族的民族自强、责任担当等传统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相互契合,共同聚焦于“立德树人”的教育本意。

一、利用家乡历史名人开展历史教学

加里宁说,“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可见,爱家乡的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起点。家乡是什么?是“故乡的云”,是“梦中的橄榄树”,是“大槐树下的爹娘”,更是黄土地上一代代后生演绎的传奇。以家乡历史文化名人为载体的课堂极具魅力。“历史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往往对教材中有关自己家乡的人和事怀有浓厚的兴趣,对他们而言,这些人、事和他们生长、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或发生在同一片特定的土地上,因而备感亲切。”陕西地处黄河流域,这里历史文化名人辈出,张骞、司马迁、蔡伦、玄奘等名人的故事家喻户晓。这些历史名人推进了中华文明的演进,为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的贡献既是教学内容,更是家国情怀教育的依托。教师可以在历史教学中说说他们的生平,讲讲他们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张骞的不辱使命、司马迁的坚韧毅力、蔡伦的创新精神、玄奘的执着信念,这样课堂就会因一个人物、一段细节而点燃,激情四射。陕西除了这些享誉中外的历史名人之外,也有一些學生可能不熟悉的历史人物,如辛亥革命时期的钱鼎、张凤翙,中国共产党党员刘志丹、谢子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深度挖掘,引导学生体会“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壮志豪情、感受“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壮志情怀。要让学生从了解家乡起步,在理解历史中感动,因感动人物精神而产生景仰之情,再由对家乡历史人物的敬佩转化为对自己成长的家乡的热爱。由此,学生个体与家乡同气连枝,血脉相连,对家乡的挚爱润物无声,浸入骨髓。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是“从直接表达爱家庭、爱学校、爱故乡的感情,逐渐过渡到认识更加深刻的社会关系,从理性上认识祖国的概念”。家乡历史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征,热爱家乡的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利用家乡历史名人开展历史教学,将“爱国”具体化、深刻化。家乡是具体的,祖国也不抽象。

二、利用博物馆开展历史教学

“博物馆承载着人类历史和自然世界的符号信息。”学校利用博物馆开展教学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与人类历史文明的交流,是增长知识、培养民族认同、提高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国务院颁布的《博物馆条例》强调了博物馆的教育价值,明确博物馆具有“教育、研究和欣赏”三大功能。《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历史教学要“多方面开发和利用校外历史课程资源”。博物馆藏品具有历史、艺术、科技等领域的价值,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合理开发、有效利用可以实现对校内资源的补充。

西安博物馆众多,为历史教学创造了条件。部分历史教师利用此先机,开设“博物馆之旅”课程,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如教学“中国古代史”时,教师带领学生走进被誉为“以周秦汉唐四朝文明定鼎天下”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学生怀揣敬畏,在由一件件文化遗产构建的广阔时空中穿行,与文物交流,与历史对话,从展品中获得知识,从参观中获得体验,找寻到自我身份认同与心灵归属感。当然,让展室成为课堂并非人人都能做到,课课都能做到。因此,教师也可以把“文物”搬进课堂,彰显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如半坡博物馆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宝鸡青铜博物馆的“何尊”、秦始皇陵博物院的“兵马俑”“铜车马”、茂陵博物馆的“马踏匈奴”石刻、碑林博物馆的石碑等,教师都可以引入历史课堂,成为教学的依托。精美的文物、高超的制作工艺、丰富的思想内涵,使历史仿佛伸手可触,让历史课堂变得鲜活生动。学生在理解历史中形成文化认同,爱国情怀充溢胸中。

西安城更是一座城市发展的活化石,活历史。3100多年的建城历史,1100多年的建都历史,13个王朝的兴衰荣辱,都深深地镌刻在这座城市里。半坡的陶、周代的鼎、秦砖汉瓦、唐塔明城……流连于坊市间,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厚重文化,悠久历史。城市完整地保留了唐长安城的布局,到西安市城市规划展览馆参观,可以感受城垣变迁,了解“前朝后市”“左祖右社”“象天法地”“天人合一”的营城理念所汇集的古代中华文明的智慧。

三、利用历史遗址、遗迹进行历史教学 

古代陕西是周秦汉唐的发祥地,文化发达,而近代陕西更是风云激荡的一片热土。陕西人抗侮自强、探索救亡之路、开展民主革命斗争,斗争之火由星星而成火炬。从陕南洋县红军二十五军旧址到关中渭南市渭华起义的殉难井,西安市西安城门、八路军办事处、大华纺织厂,再到陕北铜川红色照金薛家寨的红军洞、洛川会议旧址、延安枣园革命旧址和宝塔山等,三秦大地革命旧址、遗迹随处可见。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引用这些珍贵的乡土资源,可以克服书本教材抽象的弊端,能够“把爱国斗争拉近,把爱国人物讲亲”,让学生获得的感受更加真切直观。通过对近代家乡峥嵘岁月的学习,对家乡历史与现状的研究,学生的情感由单纯热爱家乡升华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了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志向。

例如,“大华·1935”园区位于西安城北,再现大华纺织厂这一西北近代纺织业先驱的历史沿革、人文风貌等。教学“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时,教师可以出示几幅大华纺织厂的老照片,再现近代以来陕西民族工业的历史场景,让学生了解近代中国人办实业所走过的艰难道路,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教学“辛亥革命”和“北伐战争”时,教师可以有效利用西安城门中的“中山门”“玉祥门”“勿幕门”为教学增色,让学生了解仁人志士在近代民主革命中碧血丹心,赤诚一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从不缺失。

再如,教师在教学“南昌起义”的时候可以谈谈“渭华起义”,讲“红军长征”的时候可以聊聊陕北刘志丹、谢子长,他们虽未写入历史课本,但他们对中国革命的贡献我们不能忘记。教学“西安事变”时,可以利用的资源更为丰富,如张学良公馆、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杨虎城纪念馆、骊山兵谏亭等。讲身边的历史,开展情境化教学,更容易打动人心,让学生触摸历史的真实与沧桑,深切感受到家乡丰厚的历史底蕴和浓郁的人文气息。这样,就让“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教育落到了实处。家乡近了,祖国自然也不遥远,家国一体“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这样,自然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综上所述,教师要注重把乡土历史融入中学历史课堂,使学生感受历史的千姿百态、丰富多彩,感觉历史就在身边“从未走远”,历史与现实紧密相连。乡土资源具有地域性,是本土本地的生活映射,更有民族性,属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时,教师应充分认识乡土资源的重要性,善于利用家乡历史名人、博物馆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开展历史教学,对校内课程资源进行合理补充,实现校外的社会资源与校内课程资源的相互配合,共同发挥育人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徐文秀.多一些“家国情怀”[N].人民日报,2012-01-20.

[2]朱羽.乡土史与爱国主义教育[N].安徽日报,2004-10-15.

[3]王彬武.可能的教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7.

[4]吴婉玲,盛勇,徐小田.让家国情怀的涵养在乡土历史教学中“落地”[J].中学历史教学,2019(02).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历史教学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