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德育体系“自组织”模式的实践探索

2019-10-24张德龙缪应生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自组织德育工作德育

孙 淼 张德龙 缪应生

(宿迁学院 江苏宿迁 223800)

0 引言

通常复杂系统的组织过程包括“他组织”和“自组织”两种,“他组织”(或“被组织”),存在外界干预;“自组织”则无外界干预而是自主演化[1,7]。

“自组织”模式的核心是个体的自发性和自动性,将所有被教育者视为一个自主性的团体,对外部环境适应性较强。

新媒体、互联网时代,学生群体呈现出价值观多样化、个性需求差异化、参与自主化的趋势,群体主体意识增强[1,2]。传统的德育体系“他组织”模式内容枯燥、教育手段单一且缺乏灵活,无法有效应对这一变化。“自组织”系统具有自我调整、自适应性和开放性等特点,高职院校德育“自组织”系统的自主学习、自我演化等特点能够克服传统的“他组织”模式弊端,容易获得内部群体的好感,积极上进的元素将逐渐成为主流。

1 新媒体时代高职德育“他组织”的困境和转型诉求

随着学生德育工作的日渐多样化,“他组织”形式所起到的作用逐渐弱化,因此必须考虑从思想观念上实现突破,即实现从“他组织”到“自组织”的转型。

1.1 新媒体时代高职德育“他组织”的困境

1) 结果预定化,思维机械化。目前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过分强调德育的目的性和预定性,时间、地点、教育形式都是预先设计好的,往往流于形式。“假设”存在若干问题,然后提出一系列的解决办法,却没有考虑到高职学生理解知识能力相对较低、纪律意识相对薄弱的实际情况,使德育过程成为一个封闭、固化的过程,其结果会弱化德育工作的主体性和创造性[3],导致学生的反感。

2) 过度依赖外界推力,缺乏内生动力。目前党和政府特别强调“德育首位”,这对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这种“外驱型”推力容易形成德育工作是学校任务而不是学生生活的局面,难以调动和发挥教师和学生本身的积极性。而教师和学生自主性、主体性的弱化会导致德育体系缺乏内生动力,越来越依赖外界的推力。

3) 过程共性化、行政化,缺乏特色。高职院校多数德育课堂教育流于形式,主要以行政化手段和专题课堂教育为主,使高校教师及学生群体失去一定的主体性,被动接受教育。教育过程主要采用以教师为主导的简单灌输模式,忽视了学生个体丰富、变化、多样的发展特征,不能有效满足其差异化、个性化需求。加之高职学生大都自制力相对较弱,叛逆心较强,对这种说教的理论课堂兴趣不大,因此课堂教育效果甚微。

4) 专门化情况严重,缺乏合力。德育工作的专门化是受近代科学主义的影响而形成的德育观念,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高职院校的德育部门往往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与学校的其他部门之间缺少沟通和合作,因此难以形成教育合力;②德育工作有专人负责,难以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教书的不育人”“育人的不教书”现象严重[4];③规划时间、地点开展的德育活动难以融入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中。

1.2 新媒体时代高职德育“他组织”的转型诉求

综上分析,高职院校德育体系主要以德育课堂教育为主,学校的管理和社团活动为辅。“他组织”模式通过“灌输式”,“填鸭式”教育模式传授学生德育知识、改变学生思想,存在一定强迫性、刻意性。在德育工作的初期可能需要“他组织”模式教育,但后期仍依靠“他组织”模式则容易导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降低,对德育教育活动有抵触感,因此,需要通过“自组织”的形式来解决“他组织”带来的问题。

新媒体时代具有海量信息、复杂、动态化的特征,人们能够通过新媒体技术挖掘数据信息,通过这些信息找寻到新的高校德育工作方式[5]。同时,随着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学生接收到越来越多的新事物,深刻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心理发展、价值观和思想道德等多方面。高校德育工作者需要通过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更深入地分析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评价德育工作成效,并能根据新媒体提供的及时信息把握重点观察对象的思想动态,有效预防负面事件,有利于开展积极干预。

发挥大数据在德育体系工作的积极作用,构建高职德育体系“自组织”模式具有必要性。在面对高职院校学生具有普遍性、共性的德育问题时,如学生迟到早退、语言行为不文明、法制纪律意识淡漠等,学校的处理模式一般为批评教育、记过处分,久而久之这些方法所起到的震慑作用和教学效果日渐式微。新媒体工具的运用对高职院校德育体系的模式建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自组织”模式借助新媒体技术能实现更多的连接、更好的控制,学校公众号、班级群消息等都可以及时为学生传递最新的正能量资讯,不拘泥时间空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同时根据学生的具体道德需求,从传统群体化教育逐渐转变为通过微信、QQ聊天的方式开展个性化、缓和的、私密性的谈心疏导。

德育体系从“他组织”到“自组织”的转变符合我国高职院校从规模扩张到内涵提升的需求。高职院校德育体系“自组织”的构建应当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以外部推进力量为辅助,内部自我推动、创造和完善为主。

2 新媒体时代高职德育体系“自组织”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1) 新媒体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而高职学生辨别是非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社会舆论的影响。作为高职德育工作者要善于利用这个新平台,及时关注学生在朋友圈、微博、QQ空间中的思想动态,及时回复,引导问题学生积极转化、更正错误观念,引导其冷静客观分析事情。传统的高职院校德育模式以教师组织为主导、凭教师个人经验为主,已难以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其向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转型已成必然[6]。技术带来理念的革新和发展,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德育体系由“他组织”模式向“自组织”模式的发展探索是可行之路。

2) 新媒体为高职院校德育体系“自组织”模式的实践和发展提供了新方法、新平台,让“自组织”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了多样的可能。借助新媒体技术的形象化、生动化、可视化特征,讲授枯燥的德育内容、原理和要求,增强可信度和实效性。新媒体技术将推动师生“合作互助”,学生和教师是合作者,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发展大背景中,传播德育知识更加便捷、更加有效,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使其多关注正面积极的信息,进一步强化“自组织”内部个体的自发性和主动性。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及时传播优秀的高职毕业生和在校学生的先进事迹,用学生身边的榜样引领、带动群体。

3 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德育体系“自组织”模式的实践探索

3.1 模式构建原则

高职院校德育体系“自组织”模式运作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高职院校德育体系“自组织”模式运作示意图

1) 自发组织。从复杂性科学理论的角度分析,“自组织”模式中的最小单元是跟随环境的发展而自行组建的。由于在高职院校中,以“班”为单位的组织模式逐渐淡化,更多的是将专业划分作为主要的学习形式。同时因为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实践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模式。同一专业的学生经常会自发地聚集在一起探讨问题、解决困难,在思想和行为上相互产生影响,成为高职院校德育系统“自组织”模式的天然单元,具有一定程度的稳定性。德育工作者要善于把握学生群体中潜在的领袖型人才的思想动态,通过这些学生去影响带动周边的群体。

2) 潜移默化。潜移默化式的教育是当前高职院校德育自组织模式发挥作用的主要形式。当今高职院校中大多为“95后”“00后”的学生,他们有个性、有想法、学习能力强,普遍推崇民主、尊重个性,如果思想上缺少正面、积极的引导容易导致他们脱离现实。但由于学生尊重个性的意识较强,直接的教育效果甚微,而建立“自组织”模式是遵循潜移默化的原则,在不知不觉中通过新媒体的运用对学生做出正确引导,使高职院校德育体系自组织模式更好地发挥作用[7]。

3.2 “自组织”模式的实践路径研究

1) 融入学校德育工作体系。把德育体系“自组织”模式建设提升到与理论教育、校园活动等传统德育工作同等的位置,使三者相互配合,共同组成高职院校德育体系,让“自组织”模式成为德育体系中开放、适宜的组成部分,有效提升德育工作的效果。

2) 与“他组织”模式相结合,优化“自组织”模式。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德育体系应以“自组织”模式为主、“他组织”为辅。结合高职德育工作特点,让德育知识、实践活动、治理体系齐头并重。激发高职院校学生的“自组织”热情,充分尊重其“自组织”理念,并在“他组织”行政化的指导下完成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

当代学生生活在网络信息化空前发达的社会大环境中,视野与思维都不再如以往那样局促和狭隘,他们会基于共同的追求而凝结成的一个个团体,这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和创造力。“自组织”让人与人之间有更多的连接,借助于新媒体技术,使得教育可数据化的范畴更加广泛,更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心理状况,在学生的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完善中,让德育教育从以往“他组织”的空洞说教变成有针对性的“自组织”实践教育。而教师也将从思想观念的直接灌输传递者,转变为利用新媒体对学生“自组织”团体的间接调控与监测者。

3) 发挥“自组织”模式的导向与激励作用。高职院校德育体系“自组织”模式的有效运行必须在相关国家政策的指导下进行,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内容的教育,使学生形成稳定、正确的思想品德,有效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这对于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树立正确、远大的人生目标,塑造良好的性格品行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利用“自组织”模式的自主学习、自发组织等特点能够克服传统的“他组织”模式弊端,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新媒体时代,德育主体是学校、教师和学生群体,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体呈现动态变化的特征。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德育体系“自组织”模式要体现主客体的有效主体价值,线上线下共融发展,关注多元主体弱化问题,激发“自组织”内部主体力量,协调个体多元价值。

3.3 实践成效分析

某高职院校成功开展了德育体系“自组织”模式的实践探索工作。结合高职德育工作现状和大数据特点,深入分析学生群体、教师群体的需求,有效融合微课、微信和翻转课堂等,构建“自组织”模式提高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问卷调查结果见图2。

图2 某高职院校德育“自组织”模式评价

分析图2可知,该校的德育体系“自组织”模式的实践探索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效,教师群体德育工作质量合格率达到了70%,工作效率提高到80%,教师满意度为85%,德育课堂教学效果的合格率提升到83%,德育实践活动效果提升到90%,学生满意度可达到96%。

对该院校的德育体系“自组织”模式的实践工作的成效进行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分析表1可知,从重要性、活动设置与内容、参与度和学生态度四个角度看,该高职院校开展的德育体系“自组织”模式的实践探索工作较为成功,学生积极性较高,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评价也较高。证明高职院校德育体系自组织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表1 德育体系“自组织”模式成效调查

4 结束语

技术带来理念的革新和发展,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德育体系由“他组织”模式向“自组织”模式的发展探索是可行之路。新媒体技术为高职院校德育体系“自组织”模式的实践和发展提供了新方法、新平台,让“自组织”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了多样的可能。在构建高职院校德育体系“自组织”模式时应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以外部推进力量为辅助,以内部自我推动、创造和完善为主,培养符合社会发展思想道德观念的学生。

猜你喜欢

自组织德育工作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网络集群自组织特性对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影响研究
群体智慧与教育研究
建筑设计基础教育中“体”与“空间”形态的自组织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