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救治效果、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19-10-24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医院463000李素贞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〇医院(463000)李素贞
创伤失血性休克起病急骤、临床症状严重、病情发展迅速,患者发生出血后还会伴随创伤性疼痛[1]。基于此,本研究对创伤失血性患者进行临床路径护理干预,旨在提高临床救治效果、改善患者情绪以及生活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6年7月~2018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16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8例。对照组男32例,女26例;年龄18~72岁,平均(36.42±9.71)岁。观察组男33例,女25例;年龄17~72岁,平均(36.25±9.56)岁。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审核批准,取得患者及家属签字同意。
附表 两组患者SDS、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
附表 两组患者SDS、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
组别 SDS 生活质量术后 出院前 术后 出院前对照组(n=58) 54.28±8.30 50.70±6.43 59.71±8.64 71.56±6.12观察组(n=58) 53.72±7.97 43.59±6.74 60.32±8.88 80.24±6.44 t 0.369 5.786 0.373 7.410 P>0.05 <0.05 >0.05 <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术后均给予生命体征监测、并发症护理、引流管护理、饮食护理、生活护理等基础临床护理措施,同时给予观察组患者临床护理路径干预:①入院1d:患者就诊后评估患者生理状况,立即选取有效部位建立静脉通道,做好躯体保暖工作,积极给予创伤面积较大患者创面深度清洁处理,防止发生感染;对意识清醒患者进行心理评估,协助麻醉医师综合患者情况选取合适的麻醉方式进行麻醉,术中及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畅通。②入院2~3d:在体位、内置导管、并发症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的干预护理,对患者平均动脉压、实施实时监测,一旦出现血流动力学指标异常立即采取体液复苏治疗,定时对患者患者血常规、凝血指标进行监测。③入院3d后:对患者的饮食、生活、运动进行干预,并遵照医嘱给予患者抗生素治疗;采用各种方式降低术后患处疼痛程度,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与健康教育,并讲解良好的心理状态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性。
1.3 评价指标 术后对救治效果评估,休克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为有效;休克症状无缓解,但患者未死亡为无效;死亡。于患者术后清醒1d后及出院前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患者抑郁状态,满分100分,分数越高抑郁情绪越重;采用WHO生活质量量表评价患者生活质量,满分100分,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高。
2 结果
2.1 救治效果 观察组患者救治总有效率(89.66%)显著高于对照组(75.86%),P<0.05。
2.2 情绪及生活质量 术后,两组患者SDS评分相比较,P>0.05;观察组患者出院前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附表。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可有效提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治效果,缓解患者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术前的躯体保暖、感染预防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生理指标,延缓病情发展进程,有利于后期治疗;同时术前的准备工作以及术中的协助工作可以有效缩短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时间,缩短患者病情发展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及患者生存率;护理计划表可对护理流程进行详细规划,赋予医护人员明确的护理职责,并按照时间线规范护理内容,避免主观因素造成的护理遗漏及疏忽,提高护理质量;术后实时的体征、血常规、凝血指标监测可对患者体内血流动力进行有效监测,并预防再出血情况发生;术后的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可以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水平,缓解术后疼痛及生理改变引起的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使患者更好的配合治疗,促进其康复进程;术后的疼痛护理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生理疼痛,进而促进患者生理功能的快速恢复,提高生活质量[2]。
综上所述,在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救治及护理中开展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可以有效提高救治效果,改善患者术后的抑郁情绪以及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