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目标?内容?材料

2019-10-23潘爱群

读写算 2019年20期
关键词:指导优化目标

潘爱群

摘 要“自主探究”已成了新课程理念倡导下课堂教学的一种时尚,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在公开课),许多老师精心设计的探究课,往往会出现“拖堂”及“完不成教学任务”等问题,导致课上不完。分析如何“省”出时间上好探究课,对探究活动圆满完成有着重要的意义,现笔者将从确定目标,要眼“高”手“低”;探究内容,挑“精”捡“肥”;探究材料,精“打”细“算”等方面,来谈谈探究性学习中策略优化的一点思考。

关键词 探究;目标;内容;材料;指导;优化

中图分类号:N945.11,B025.2,F252.81,N945.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2-7661(2019)20-0196-03

探究目标设定太多、太高;探究内容确定太多、太杂;探究材料选择单一、封闭。这些问题都会让探究性学习变得无精打采,精气神不足。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解决以上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上好探究课呢?笔者通过平时的教学探索发现,只要我们深刻领会探究教学的实质,在目标设定、内容确立、材料选择上做足功夫,一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探究课变得更完整、更丰富、更有内涵。

缘由:探究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在数学课上,探究已成为一种让学生理解与获取科学知识的重要学习方式,同时也是广为教师接受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但是我们在实施探究式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拖堂”或“完不成教学任务”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目标、内容、材料上出现了问题。

操作与实施策略

(一)确定目标,要眼“高”手“低”

平时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探究课,经常要“拖堂”,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学目标设定得太多、太高,在一节课内什么都想达到,甚至有些设定的目标已经超出了该年级的教学大纲。因此,出现了不够“探”的现象。笔者认为只有从整体入手,对小学阶段各层次的目标要熟悉,考虑好每一阶段探究能力培养的目标和探究技能,才能从宏观的角度来把握教材,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按阶段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循序渐进发展探究能力。

1.探究目标不能过高。探究目标是确定探究内容、选择学习材料、安排教学条件、控制教学环境的基本依据。也就是说探究目标决定探究教学活动的走向,探究教学每个环节都必须指向探究目标,为探究目标服务。如果,教师没有对探究目标有个整体的认识,那么也就不能多层次、多角度地实施探究计划,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目标定得过高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探究的难度加大,也会出现探究课“上不完”的现象。因此教师要熟悉小学阶段探究教学的目标:

安排了读统计图、对“喜欢的体育项目统计图”的分析等活动,体会到同样一张统计图,由于思考角度不同,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

2.目标不能定的太全。教师在了解总体目标下的各学段具体目标确定。(具体目标是根据不同探究内容而衍生的可操作的目标,也就是总目标在具体探究内容中的落实),也就是说在一节课中教师设定的目标不能太全面,要有侧重点,如果强调过程,强调经历,强调体验,那么这样的课以探究为重点,而不能把过多目标侧重于知识与技能的练习与巩固,如果注重了知识技能、某种数学的思想、方法,则就不能以“探究”为重点了,如果两者、多者兼顾,那么会导致目标很多、很散,在有限时间里,匆匆引入,草草收场,好像是“雾里探花”越探越糊。因此,朱乐平老师在《不要对一节数学课求全责备》(《小学数学教师》2006年7、8期合刊)指出“数学教育的课程目标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大目标,是通过一节一节课的教学,一个一个单元的教学,一个一个知识领域的教学,一个一个年级的教学目标组合起来完成的。每一节课的课时目标只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的一部分,要在一节课中落实很多目标是不现实的。所以老师在设计探究课时不能 “鱼”和“熊掌”兼得。要想学生“营养均衡”也得有步骤、有计划慢慢渗透。

(二)探究内容,挑“精”捡“肥”

探究内容太多也是上不完课的主要原因,如果每一点都要探究到位,会造成时间上的浪费,难以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因此我们不能盲目地崇尚“时尚”探究——“探究内容越多越好,凡事都让学生探究”,要挑“精”捡“肥”。

(1)精选内容,重点探究

探究性教学并不是教学的全部,老师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取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让学生进行探究,从而达到探究目标。因此,实施探究活动时应该选择核心内容进行探究,通过对核心内容的探究吃透本质,然后可以对类似的知识点进行“仿学(模仿探究)”,会节省更多的时间。同时一些简单的、学生早已会的知识,老师就更没有必要在教与学的形式上贴上探究的标签。

如:《面积与面积单位》在教学“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有多大时,教师不是三个知识点逐步进行探究,而是选择了“1平方分米”进行重点的探究。

师:请同学们从你取出那张红色的正方形纸板,先量一量它的边长是多少分米,用手摸一摸一摸这个面的大小。这就是1平方分米面积的大小。(学生量、摸)

师:请同学们把你手中1平方分米的红正方形放回学具袋里。闭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分米有多大,再伸出手比划一下。

师:请同学们拿出剪刀,用这张纸剪出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师:比一比与学具袋里的1平方分米有什么不同。(学生比、互评)

师:满意吗,不满意,我们按上次的要求再剪一次。

……然后,就花很少的时间“仿学”1平方厘米、1平方米,这样不仅突破了1平方分米的教学难点,而且使1平方厘米和1平方米的两个面积单位从大小上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强化了学生的记忆。

(2)增删内容,按需探究

探究内容除了选择核心内容以外,有些教师在一节课中会精心选择添补课外资源,增补的教学素材过多,造成了探究内容过分膨胀而上不完。

如:在教学“元角分”时,有的教师补充了人民币的产生、识别、与外币的兑换等相关素材,造成因课堂教学探究点过多而上不完。因此,若只精选与小学生认知水平相应的“人民币的识别”这个素材,就能变多为少,实现人人能探究,探究能完成。

(三)探究材料,精“打”细“算”

提供适合学生探究的学习材料,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如果教师选择不利于学生活动开展的材料,会影响探究活动的速度,也会影响整个探究活动的有效性。那如何选择适合探究的材料呢?下面结合《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学片段来说明。

(1)去掉有“争议性”的材料

现象:教师事先给每组学生准备4厘米?5厘米?6厘米?10厘米小棒各一根,请学生选择其中的三根小棒围三角形,并記录每次围的情况,填入下表(结果如表):

通过学生探究活动之和,有4个组的学生表格是如上填的,教师询问其他学生是否同意这几组的操作结果,学生开始争议起来,认为最后一种情况是能围成三角形的,于是学生分成了两派,足足争了10多分钟,最后还是由老师判定……。

整个探究过程就是因为可供选择的小棒是老师提供好的,小棒的长度是统一的,具有他主性、控制性,不是学生内心所期待的,因此在对这组材料数据的整理分析时就产生了争议,使探究活动无法进行。

(2)选择有“挑战性”的材料

现象:特级教师朱国荣老师选择的材料是一根细吸管?

师:你们能将这根细吸管剪成三段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生:能!学生信心十足。于是他们纷纷行动起来。过了一会儿,有的如愿以偿围成三角形,有的则抓耳挠腮。

这时,教师笑着说:看来不是随随便便剪成三段就可以围成三角形的,这里肯定隐藏着什么秘密。我们一起把它找出来好吗?教师叫学生把操作不成功的学生作品贡献出来供全班研究。

……

学生在量量比比中,学生验证了在三角形中确实存在“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规律。

学生任意剪小棒,这就势必会出现许多不确定因素,有的学生剪后可能围成三角形,也可能围不成三角形,也有可能全体学生操作后都能围成三角形。不管是哪一种情况的出现,都是学生操作后自然生成。不确定因素的出现,使得预设的处理方式更灵活,如就地取材,将学生没有围成的拿来分析。自然将学生的目光吸引到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上,接着引导学生猜测“两根小棒长度之和与第三根小棒存在什么关系时才能围成三角形。”直奔主题。这是没有作刻意地安排,也没巧设“陷阱”,教学过程的推进是随着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学生思维发展的轨迹而进行探究的。因此,选择具有思维“挑战性”的材料不仅可以使探究活动顺利的进行,而且可以产生不必要的麻烦,大大缩短了探究时间。

后续思考

探究性教学是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受探究内容、对象、时空、方式等多因素的影响,只有结合数学内容的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辩证的眼光审视探究性教学,改进探究性教学,才能提升探究性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也只是从几个侧面阐述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实践和思考,尽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可操作的实践范式,但绝对没有固定的模式,更没有标准的答案,有的只有正确的探究理念。

猜你喜欢

指导优化目标
营商环境五方面持续优化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
促进学生认识发展 优化初中化学复习
高中历史“自主导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