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的秘密
2019-10-23吴春丹
吴春丹
摘 要 我国目前的儿童美术教育中,教师和家长作为儿童画评价的主体,常以成人的眼光来审核幼儿的作品,他们更注重对儿童美术作品结果的评价,而缺乏对儿童和儿童画的进一步剖析。本文结合我在幼儿园中对儿童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 儿童画;解读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0-0038-01
在幼儿园美术教育中,教师和家长通常只是关注如何指导儿童绘画,强调模仿和技能、技巧的练习,而忽略了儿童画中儿童所表达思想、情感等等。美术作品是幼儿表现内心世界的载体,是幼儿表达情感的特殊语言,倾听这种语言,是教师了解幼儿、帮助幼儿发展的途径之一。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细心去解读幼儿的绘画能随机抓住孩子的各种心理需要,掌握幼儿的心理发展状况,从而达到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解读儿童画,能深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了解儿童的需要,了解儿童的个体差异,从而引导我们去做一个更好的家长、更好的老师。
一、儿童画的内容解读
在我教学的过程中,我对我所教学的班级的幼儿的绘画进行了观察和收集,并记录下了一些幼儿对自己的画的描述,通过了解和深入,对这些儿童画进行了一定的解读。以下,本文将从三方面来解读我班5-6岁幼儿的儿童画。
(一)从幼儿的认知水平方面解读儿童画
5-6岁幼儿的注意已经逐渐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发展,观察目的性也有所提高,能够在主观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建立联系,较好地把握观察对象明显特征。同时能把简单的形状与实物联系起来进行创作表达,但由于该时期幼儿正处于象征期过渡阶段,因此画面会相对单调,缺少想象的情节。
我们班一个5岁的小男孩的画,画面中的是他自己和他的好朋友。从画中也可以看出,幼儿已经能进行简单图形的组合,用圆形代表了头,用单线条表示了人体,平衡而对称,是“太阳人”的典型画作,这种画作的产生是因为受大脑中曾经所描绘的“太阳”的刺激。就像图中的小人的描绘就表现了他的身心发育情况还是不错的,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并努力想要表达这种感受。
我们班6岁达达画的这幅画里,他画的是他的爸爸妈妈还有他自己。从画中可以看出,该幼儿的绘画已经有了概念化的特点,在画面中,穿绿衣服的是爸爸,爸爸旁边矮一点的、穿裙子的是妈妈,最小的那个是他自己。他的画中的人物都是用一个大圆圈代表头,用小圆圈代表眼睛,多多少少的利用图形或者线条代表人的手、脚,是美术发展中的“蝌蚪人”过程。就拿达达的画来说,同样是“蝌蚪人”的画作,可是他跟小朋友画的“蝌蚪人”有所不同的地方就是他普遍运用了圆形、椭圆形等形状来相对细致地表现一个整体的人,对蝌蚪人进行了重构,这说明达达对自己的身体构造观察的十分细致,人物造型能力也发展的十分良好。
(二)从幼儿的情感表达方面解读儿童画
孩子的绘画作品并不是我们成人所想象的为了一定的目的而画的图画,孩子的画更多是带有情感的,而且有些情感是内在的、隐性的,自由创作绘画有助于孩子通过画笔把自己潜意识里的一些情绪和想法表达出来,也有助于孩子个性的健康发展。所以孩子的画不仅是用来“看”的,也是用来“倾听”和“交流”的。
一个叫锦锦的5岁小女孩在区角活动的时候画的,在画面中的那个小人代表着她自己,扎着两个小麻花辫,笑得很开心的样子。在我们眼中简单的一个小人,幼儿也赋予了它如此鲜活又明亮的一个意义。
在儿童画中,不仅有孩子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还有他们对周围人的一些情绪感受。所以一些平时不知道怎么用言语来表达的事情和孩子潜意识里的一些想法都会在不经意间表达出来。
一对5岁的双胞胎兄弟中弟弟的画,在图片中的那个既不是他自己,也不是他哥哥,而是他的姐姐。画这幅画的那天,他说,他们在金华的姐姐今天要回来看他们了,等到放学,他们就能看见他们的姐姐了。而那天哥哥的画里画的也是那个姐姐,他们都说自己很喜欢他们的姐姐,可是姐姐在金华读书,所以不是经常见到。那些凌乱的数字代表着时间,等时间过去了,他们就放学了,回到家就可以看到姐姐了。虽然画面中只有简单的一个姐姐的形象,可是结合数字的表现却生动又形象地表达了幼儿急切的心情。
(三)从幼儿想象的创造方面解读儿童画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因此,儿童画和成人画相比,更重要的是想象力而不是绘画的技巧。而儿童的想象力的表现在于他们对事物有着自己特殊的观察方式和独特的认识与感受。我们班6岁的阳阳的画,身为男孩子的他最喜欢黑猫警长之类的英雄人物。在这幅画中,他画了他的爸爸、妈妈和他自己,与别的小朋友不同,他是用大白的形象画的。孩子的画往往不拘于现实生活的规矩和束缚,他们更喜欢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创造,而想象力正是发明创造的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六、结语
本文通过观察所实习幼儿园班级5-6岁儿童的绘画以及个别儿童的典型绘画,对他们绘画内容的分析,从理论上探究儿童的认知发展以及心理成长的规律,了解儿童的所思所想。
参考文献:
[1]沈致隆.加德纳·艺术·多元智能[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9).
areast-font-family:方正楷体_GBK;mso-ansi-language: EN-US;mso-fareast-language:ZH-CN;mso-bidi-language:AR-SA'>
okmark:PO_04心理健康_____002'>[J].课程教育研究,2017(05):20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