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身体对称到平衡审美观念

2019-10-23曹圆妍

北方文学 2019年29期
关键词:对称感知平衡

曹圆妍

摘要:世间万物中都能发现对称美的踪影,做出这种发现的人类是体征对称的生物中最具独立思考能力,拥有完备思维与审美体系的种群。人类观照自身,觉察到身体是感知与被感知的融合体,在艺术探索过程中发现身体对称与美有联系,提出对称性是美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在潜意识中用自身作为尺度,又由对称衍生出平衡观念,产生了对平衡美的追求。

关键词:身体美学;对称;平衡;审美;感知

对称是一种特殊的变换,既不与数理相关,也不是具体形状,而是一种移动物体的方式。如果一种事物经过变换后呈现与之前形象相同的状态,那这个变换便是对称。有关平衡的审美观念最初可能最终来自人类对身体的对称和构造的直观把握:不难发现,耳朵、眼睛、胳膊、乳房和腿都是成对出现的,我们仅有一个的部分如鼻子、嘴和生殖器都在中间,[1]这在外观上自然形成人体了的对称体征。在艺术领域中,人们进一步把身体的这种对称性熔铸于艺术形象之中,创造出不朽的艺术杰作。

一、身体是审美的主体

在《行为的结构》中,梅洛-庞蒂提到:“一方面,意识是身体的功能——因而是依赖外部事件的内部事件;另一方面,这些外部事件又只能通过意识才能被认识。”[2]这也许是在阐扬身体很可能是思维活动的承担者,但它又似乎处在是精神意识的对立面,总被精神所观照、涵括、把握。身体能凝视自己的眼神,能去触碰时自我触摸,将自己视为客体。同时身体也是产出的主体,它积极改造环绕它的事物,抵抗胁迫它的一切。在身体之中,我们可以找到审美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也正如尼采所认为,所有文化的根基都是人类的身体,从身体的角度从头审视一切,将历史、艺术、理性都作为身体所需和驱动的不稳定产物。[3]

生存、实践、生命都是由存在着的身体主导,身体是生存的载体,也是审美的主体。学科分类中定义美学是感性学,这可以说是身体的自我感悟。甲骨文中,美写作一个人戴着羊角跳舞的样子,在观者眼中,跳舞的人首先呈现一种美的视觉表现,只有进入他人目光中,才能被观照和欣赏,引起愉悦之情;而目光的产生离不开眼睛——这一同时兼备能见与可见能力的身体器官。古汉语中的“现”写作“见”,可见即显现,没有视觉器官,世界就无法显现为可见之象。除了视觉,听觉也能带来审美体验,如普罗提诺所说:“美首先发见于视觉,但也显现在我们所听闻之物,如所有的音乐——音调和节奏——都是美的。”同时,“存在即被感知”是英国哲学家贝克莱提出的经典命题,根据他的思考,感知是确定事物存在与否的首要证据,只有呈贡给自己的器官,事物才能向自己显现;现代美学中感觉的意义越来越受到肯定,人们面对的是世界对自己的感性显现,感官乃至整个感性领域的意义便凸显出来,最终促成了感性学的产生。身体不是尸体,不是惰性的质料,而是创造的主体。为了建设自己所能拥有的宇宙世界,身体需要做出一系列实践,在这个过程中身体的意志便客体化了,如尼采所描述的自我肯定的激情:“肯定的激情——自豪感、欢乐感、健康、性爱、敌意和战争、敬畏、美好的礼仪、坚强的意志、高度精神的孕育、权力意志、对大地和生命的感恩戴德。”[4]身体在这其中感受到自己无穷的力量,为自己拥有强大生命力所傲,产生审美意识,这就是美最根本的源头。身体不是“语法上的噱头”和“维持行为的权宜之计”[5],而是自我创造着的艺术品。从尼采、福柯、鲍姆嘉通等人回归身体的决心能得出结论:身体是主体;主体所创造的一切都回到自身;艺术和审美都是身体自我突破的探索方式。

二、身体对称与审美

大自然早在人类出现许久以前就开始在形态不一的物种身体上做出多种多样的对称美实验,部分比较直观实用,也有部分对称更强调装饰性与美感[6]。人类文明关于平衡的审美心理可以说是从生物学上的对称延伸至了社会文化的审美选择。

(一)体征上的对称

每个人体生命的开始就萌生了这种奇妙的对称。从受精卵的形成中可以看到,卵子和精子细胞中各带有23条染色体,承载了生命活动的所有信息,决定了这个人的性别、特征、构造和健康等一切因素。卵细胞和精子中的染色体结合一起共46条,细察每条染色体的结构、形状一般是比较对称的,也就是说,从一个受精卵的形成开始,人已具备了对称的特征,因此人类对于对称审美的概念也由此而生。除了认识到五官、四肢、躯体、骨骼的左右对称外,古代医学上还将人的身体左右两侧分为阴和阳,左為阴,右为阳,人的器质为阴,功能为阳,阴阳对立又统一,调和阴阳的对称和平衡是治疗疾病的根本法则[7]。近现代生物学随着科技进步与研究的深入,发现人体只是在外观上对称,在生物构造上并不尽相对称;但从美学研究的角度出发,探究的目的更多地落在从身体外观的对称引起的审美活动与体验,身体是如何在自己所存在的客观世界里进行审美改造和探索的。

(二)身体对称产生的社会审美心理

人们为人体对称美所着迷,不止能被归结为生物心理因素,而且在很大程度要涉及社会文化因素[8]。有学者曾经进行了一个简单实验,分别让参与实验的男性和女性挑选不同样貌的照片,男性与女性分别选择了面部比较对称的人作为自己心目中的喜好人选与伴侣参照类型。由此可以从社会心理角度上得出,面貌对称呈现的是一种平衡严整的视觉效果,使人产生愉悦感。

新墨西哥大学的研究人员深入调查了人体对称与审美的因果关系,在测量了身体左右部分的长度,如脚、踝、手部、拳头和肘的长度和宽度后,推算出整个体表和面部的对称比率,发现了身体虽然并不是绝对左右对称,但得出了“具有非常对称肢体的人也拥有十分对称的脸庞”的结论,可以归纳出,社会审美产生了对这样的人更为偏好的趋势,拥有对称身体外表和脸庞的人找到所需的朋友和配偶更容易成功。正因为人们对身体对称美的热切追求,产生了人们赋予对称美更丰富更深刻的含义。在形式美的分类中,对称美更多的被认为是一种人为混合的艺术美,艺术家使用主观审美意象、偏好,遵循美的规律,将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美和社会美运用一定表现手法融合、变换、加工,呈现对称而舒适的视觉效果。也就是说,对称美既具有社会美的内容,也没有脱离有自然美的本质。

三、对称美与现实生活中的平衡审美

科学中的许多概念,例如波与粒子、方位角与动量矩,也由于对称性而紧密联系在一起[9]。人们最终发现,大至宏观宇宙,小到微观粒子,都普遍地存在着对称美。平衡產生于对称的图像呈现基础上,通过外观、色彩比对、空间分布等差别来形成视觉上的均衡与心理暗示。可以这样直观的来分析:当人在一个轻重不一的平面上站立时,身体就会不由自主略微地向一边倾斜来消除失衡,保持体感平衡,那么,可以理解为平衡从感官上影响人们对于对称的追求。

在建筑构造方面,设计师们往往要在保证整个建筑物理上的稳定和改造建筑物外观形成视觉上的平衡稳定两者中,把握和谐之度。对称建筑物的美常给人的庄严肃穆感,不仅体现在其整体的和谐上,还体现在其各部分的对称上,如北京的故宫,不单只在总体布局上从中轴线向外延伸至大体对称,同时每座建筑也各自以中线为准独立对称,以达到在地理位置上互相呼应,互相对称,世界上众多著名的建筑如罗马斗兽场、巴特农神庙、巴黎圣母院、金字塔,亦是如此异曲同工。从空间位置而生的这种对称性设计,是对身体外观,对大自然的有机临摹与运用,人们在考察审美对象是否是美的时候,实际上总是下意识地使用人类自身的尺度。一个健全的人体从五官到四肢,视觉感受上是对称的,人们会定义这是美的,而有缺陷的身体则反之。从视知觉理论角度来看,建筑物对称外观的构造来自人类与建筑的依存感,具有对称外观的宏大建筑能给予人们感官上的平衡体验,产生使人们从对称雄伟的建筑中寻求精神上的安全感与庇护的心理暗示。

但对称的运用也并不全能,对称视角在画面中以正面显示效果最好,却同时失去了空间深度和活泼性,因此对称构图要适当结合其他形式,才能创造多种可能性的画面。

四、结语

我们的世界同时存在着对称与不对称,不能绝对认为世间万物完全对称,但身体的这种外观上的左右对称,对人们审美意识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于身体来说,身体能见而又被看见,感觉而又被感觉,置身事物之中而又支配着事物,为了使身边事物合乎自己的目的,人习惯以身体为原始尺度,身体的存在状态影响着人的审美偏好。我们都是大同小异的身体,所有人都可能同样求美向善,同时又是具有欲望、激情、信仰、苦痛的实在者,是在统一对立中博弈的矛盾体[10],身体美学领域的理论还不够完全解释美与身体的复杂关系,因此揭示身体承担理性思维和具有自由意志的具体机制这一工作仍需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艾伦·迪萨纳亚克.审美的人[M].上海:商务印书馆,2016.

[2][3][5][10]王晓华.身体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4][德]尼采,权力意志[M].张念东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6][9]刘福智.从人体对称到诗词对仗——科学和艺术中的对称美[J].殷都学报,1996(02).

[7]严智强.奇妙的人体对称[J].化石,1982(02).

[8]欧悟晨.从通俗艺术到身体美学——对舒斯特曼理论逻辑的发现[D].中山大学,2016.

猜你喜欢

对称感知平衡
斯新政府想“平衡”与中印关系
希拉里释放“平衡”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