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雪祭》中的创作个性与精神追求

2019-10-23彭康

北方文学 2019年29期

彭康

摘要:西藏军旅题材长篇小说《雪祭》2017年荣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作品”,作品塑造了高原军人守卫西藏、扎根西藏、建设西藏的崇高形象,通过对战友的心理描写及家庭描写,党益民完成了作品中当代军人形象的塑造,表现在它的内容、思想性与艺术性上的高度统一,做到了创作个性与精神追求的有机结合。有评论说,《雪祭》是继《高山下的花环》之后当代军旅文学的典范之作,是一部从军 人角度展示藏地历史变迁的厚重之作。

关键词:党益民;创作个性;精神追求

《雪祭》以驻扎在雪拉山上的筑路部队为主题,故事情节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展开,描述七连官兵的不同命运,颂扬了几代西藏军人的使命与担当,他们所拥有的奉献精神。党益民曾写过四部题材的作品,但在这部小说中,他没有再去过多的记录发生在筑路过程中的惨痛经历,而是以关怀的方式希望战友们平安健康。《雪祭》中所反映出的创作个性与精神追求主要反映在以下几点:

一、选材和立意的时代性

《雪祭》里面浓郁的民族风情及对藏地历史、文化的详实描写,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对西藏在宏观上有更多的了解,神往之心便变得更为急迫。青藏高原由于高海拔,有着与内地不一样的雪山和湖泊、白云与人群,会让人不自觉地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敬仰之情,进入某种虔诚的境界。对于党益民来说,他的敬仰和虔诚之心更深重的部分是来自于对在高原上极端恶劣的自然与施工条件下,牺牲奋斗官兵们的深厚情感。作为西藏题材的小说,强烈的民族特色是小说的独特之处。每年,当地县政府都会派一支牦牛队来看望筑路人员,送牛肉、羊肉和土豆和干牛粪,以保证他们正常的生活。

赵天成从马上掉下滚进雪谷后,他在雪地里昏了过去。卓玛用把他已经冻得麻木的双脚放进自己的皮袍里,他醒来第一件事就是问之前的雪灾对卓玛家的牦牛有没有影响。在这一场雪灾中,赵天成带着七连也投入到了救灾中,在冰天雪地里连续奋战半个多月,不仅要找到失踪的牧民,还要将干粮,面粉,盐,茶和草药送到被困牧民的家中。在文本中,作者对牧民的家里进行了非常详细的描述,这个长方形牧民帐篷由坚固的牦牛绗缝制成,帐篷中间支撑着一根木杆。帐篷用牦牛绳紧紧地固定在地面上。这样的帐篷可以白天把两边撩起来,容易进出,让阳光照进来,并晒干帐篷里潮湿的垫子。然后夜里再放下两侧,用细绳捆绑,以在夜里抵御寒风和狼的侵袭。(1)其中藏族的一些民俗风情也随处可见,翻过一道山坡,是士兵们长年奋战的雪拉山口,风马旗在山顶随风飘荡,下面就是藏族牧人堆砌的玛尼石堆,在卓玛完成祈愿后,她还演唱了藏族歌曲。(2)歌曲中描写的历史能让我们牢记过去,不忘初心;所讲述的西藏题材故事,更让我们牢记民族团结的力量。

二、英雄主义下的现实关怀

英雄精神在这个时代早已被冷漠了,总得有人回顾与坚守,总得有人唤醒和颂扬。于是,作者心存忧患意识,身有使命担当,站在歌颂和弘扬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精神高度,激昂书写两代军人的铁血传奇,符合时代精神。《雪祭》在本质上是一部传播正能量的中国故事,党益用宏大叙事的笔法阐述了普通中国人生活状态的文学技巧,细化到作品中,党益民选取了普通人的悲欢离愁,关怀普通人的生活状态,直面现实和矛盾,发现军人们内心的诉求和现实困境。在小说中,他没有回避军人在现实困境面前精神抉择的难度。我们读到军人最真实的一面,在文学作品中常看到那些无私奉献和牺牲精神的人物形象,认为军人就是以奉献和牺牲为己任,但是对于军人的个人利益、家庭困境都被划到奉献和牺牲的对立层面,成为被忽视的对象。在《雪祭》中奋战在雪拉山高原的军人感人至极,因为他们为此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但党益民对他们怀有更深切的理解,他不仅写出了奉献和牺牲,而且也赞扬他们的私情。当有人要责怪军人的私情时,党益民则让小说中的赵天成真情呼唤军人应该讲牺牲和奉献,但是军人也是人,也有父母孩子。小说用大部分篇幅描写刘铁失踪的故事,他两次接到妻子的加急电报,两次向连队请假都没有获得批准,情急之下,他被迫采取不恰当的方式回家,由于回家太晚,孩子在麦地里出生,不久就离开了,妻子因此也疯了……尽管在这样的情况下,刘铁匆忙处理了家事之后,仍旧尽快赶回了部队,让读者从作品中体会到更深切的崇敬之情。军人也是人,也有情感和缺点,但在关键时刻,在最危险和最困难的时刻,军人会放弃自己的生命并将希望留给战友。小说是一部用来颂扬生者、祭奠逝者的作品,最宝贵的地方是作品写出了生命的坚强与信仰的力量。如果我们用当下的某些标准和视角去观察,高原军人身上的一些精神和行为好像是我们很难以理解的,然而他们正是在海拔五千多米的高原筑路架桥,为藏区和内地的交通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他们身上所展现的意志与信仰,似乎是坚不可摧的。女医生黄雪丽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这样一个善良温柔的女子,长久在高原工作和生活,无情的风雨磨损着她的面容,然而她却始终坚守在高原,哪怕付出青春和生命也值得。从这个人物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军人的特质,就是对身份与岗位的认同,对荣誉的重视,以及由于历史的沉淀而流在中国军人血液里那种无比珍贵的自豪感,再残酷的环境也没有改变和动摇他们。当今社会情况下人们的观念与意识越来越利益化,但是作者并没有被那些東西所影响。当他回望为国家、为人民奋战在雪域高原上的战友们,内心对他们不仅是充满情感的,而且坚信战友们所做的这一切都是有价值意义的。读这部小说,内心被一种神圣感与崇高感笼罩和感染,这或许就是《雪祭》所具有的独特的思想与精神高度所带来的艺术魅力。

小说追溯到刚建国时期,在50年代,上一代军人为了和平解放、建设西藏的英勇事迹,呈示了西藏解放半个世纪来的深刻变革与发展,歌颂了两代西藏军人无私奉献的使命感。包括慕生中将军带领士兵建设康藏路,时间跨度大,塑造人物众多,故事复杂曲折,具有史诗的规模和审美效应。正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对雪域高原和战友们的深情厚谊,才使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生动而真实,极易让我们产生共鸣。战争与和平、建设与发展,军人的忠诚与热血奉献,更使我们在一次次地感动与被感动中,灵魂被洗礼,精神被净化,信仰更坚定,人生更执着。

三、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

创作个性,即创作本性,是在创作实践中发展和表达的作家的特征。(3)作家的世界观、意境美学,艺术才能,气质和禀赋所形成的习惯行为形式的表达。党益民在一次访谈中说道写书是为了让更多人看到,所以最好采用更多人可以接受的方式。我不喜欢浮华,不喜欢玩弄辞藻,我喜欢沈从文和汪曾祺那样的表达,非常简约朴素。”海明威说:“要平铺直叙,少用形容词、副词修饰;用具体生动的词,不用抽象的词;表述直截了当,质朴无华写作和做人一样,要质朴可信,这样才便于交流。”(4)语言的简朴、结构的魔幻、视角的多样、叙述模式、腔调、句式的动态变化,虚实相间的描绘以及简单之中的清晰演绎、平淡之下的崎岖波澜,这种创新精神和自信从容,形成了党益民独特的文学风格。《雪祭》中以第一人称破题做引子,给读者抛出谜面,后面转入第三人称叙述,包括倒序、插叙、自述等多种手法,这种仿真的叙事情境的使用,模糊了真实与虚构的界限,更好地体现故事的丰富性和人物之间关系的复杂性,让人不禁神清气爽。整部作品突破了格式化创作,毫无做作煽情的痕迹。人物塑造更没有脸谱化,显得自然、真实、可信,看似平静的叙述,不知不觉中让人受到熏染,自然而然中让人心灵震撼。巨大的困难和牺牲,让人感受到了生的艰难与死的容易,对英雄的崇敬之心油然而生。相比较党益民之前创作的作品,例如《一路格桑花》《父亲的雪山 母亲的河》,《雪祭》更为注重故事的核心,强调故事发展的情节,侧重于更为宽广的叙事空间。文本中采用现实与虚拟结合的方式,不乏有虚构的部分,但也是基于党益民几十年高原战斗生活的基础,之前创作的《用胸膛行走西藏》也属于军旅题材作品,但叙述故事方法就发生了改变,由纪实型变为创作型,《雪祭》塑造了众多人物,展开一张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图,首先,刘铁的逃离引出赵天成的找寻,之后掉入雪谷被卓玛营救;城市兵牛大伟在无意间听到刘铁离开部队,为了离开高原向代理指导员陆海涛告发,也讲述了陆海涛和赵天成、刘铁之间复杂关系的回忆。其次,刘铁在回家照顾妻子和提干之间的艰难抉择,但最后他还是选择了回家照顾妻子。在刘铁归队过程中,以刘铁父亲刘德厚老人的回忆展开了历史回顾,对雪域高原沿途景色的展现以及青藏线上发生的往事的追溯。其中还有桑杰老人的回忆,糅合在一起,展开了对相关历史人物的追忆,丰富了对青藏公路的历史回顾。如果作者没有深刻的生活体验和独到的文学技巧,没有较高的创作水平和综合能力,是很难驾驭这样一部具有纵深感和历史感的宏大之作。这部作品有着极高的美学价值,每一个故事,犹如一幅幅画面,不时地闪现、跳跃,自然生动,美丽的意境,诗意和艺术表达,给人一种美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小说中作者亲绘的十二幅精美插图,更加艺术地再现了藏地风情,是对作品环境描写的意象表达,这是作者对作品的“再创作”,这已成为本书的一大亮点。

四、结语

《雪祭》毫无疑问是党益民讲述西藏军人生活题材中最重要的作品,也是他执笔西藏生活的总结之作。这部作品展现出的崇高的牺牲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在当下的中国社会更加显得弥足珍贵,党益民的作品融入了时代民族精神和正确价值观取向,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我们应该向这种创作态度表示致敬。

注释:

党益民.雪祭[M].武汉:2016,年长江文艺出版社

栗军.一部有温度的作品——读军旅作家党益民的西藏军旅题材长篇小说《雪祭》有感[J].西藏文学,2018(02)

程革.文学概论[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01

塑造精神世界的“雪拉山”——关于长篇小说《雪祭》的对话-报刊

参考文献:

[1]白烨.军人精神的礼赞—读党益民的长篇新作<一路格桑花>[N].文艺报,2008.

[2]党益民.雪祭[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

[3]林继富.灵性的高原—民间信仰源流[M].武汉:华中师范大學出版社,2004.

[4]子文.苍茫西藏[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9.

[5]王泉.中国当代文学的西藏书写[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程革.文学概论[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王婧.初中语文教材现代文中“我”的形象研究[D].江苏:苏州大学:2012.

[8]塑造精神世界的雪拉山关于长篇小说《雪祭》的对话--报刊,2016.

[9]栗军.一部有温度的作品—读军旅作家党益民的西藏军旅题材长篇小说《雪祭》有感[J].西藏文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