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失独老人养老现状调查分析与建议
——基于陕西农村地区的调查

2019-10-23郭会宁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养老农村

郭会宁

(西京学院 通识教育中心,西安 710123)

失独老人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产生的一类特殊人群。就目前调查资料显示,截至2012 年,我国至少有1000 万个失独家庭,而每年大约新增失独家庭7.6 万个,这就意味着失独群体还在增加。虽然2016 年起全面放开了二孩政策,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达到预期的人口出生率,因此这类人群的数量将会在长时期内存在,特别是长期生活在农村的失独老人,他们的数量也不容小觑,大概失独家庭在120 万以上,失独人数在240 万以上。他们在年轻时为我国的农业发展,粮食生产,农村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老来又失去了唯一子女的依靠,国家和社会都应该关心和关注农村失独老人,解决他们生活中最现实和最困难的事情。在“养儿为防老”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养老就成了农村失独老人最要紧的问题[1-2]。

一、国内外有关失独老人养老现状的研究概述

(一)国外相关养老现状概述

目前,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有中国、印度等少数几个人口总量较大的国家,因此失独老人的问题在国外研究较少;但是国外农村地区并没有所谓“传宗接代”的思想,也有不少人选择不婚或不育,当这些人老去之后,与国内的失独老人情况相似;还有也存在婚后孩子意外死亡的情况,但这毕竟是极少数,所以国外的学者并没有对“失独老人”有确定的概念,因此,研究只能结合国外对发展中国家农村养老保障研究和一些与失独群体相关性比较大、对选题有启发和支持作用的成果。一类是对失独老人养老问题的原因解析。Denise Cloutier-Fisher(2011)就针对老年失独者,指出这种境遇会导致老人的社会支持网络变小,而较小的社会支持网络会造成生理和心理上更容易受到伤害。这些研究表明失独老人在养老过程中处于弱势。二是如何解决失独老人所遇到的养老困难。Robert Harvey Stern(2004)提出活动理论,认为应该让老年人积极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重新在社会中找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这样就能解决老人心理孤独和无助的状态,重新找到生活的意义。但该理论没有考虑那些由于生理缺陷、自我封闭等原因而不能融入社会的情况。三是对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与研究。迪尔凯姆早在1893 年在《社会分工论》中就提出了互助行为方式,从社会分工的角度说明了互助的重要性。国外推行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已较为成熟。美国主要通过延长退休时间,提高老年公寓入住率,支持互助型养老社区建立等推行以社会为单位进行互助养老的方式。日本主要实行老年人全托式或半托式养老,同时建立互助型养老社区来缓解国家养老压力。德国主要采取两项对策:第一,养老保障是第一道防线,里斯特/吕鲁普养老金、最低养老金等都是重要的政策选项;第二,社会救助,这也提供了最后一道有效安全网。

国外对类似老年群体养老问题的分析以及农村实行互助养老模式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经验,在研究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借鉴。

(二)国内有关农村失独老人养老现状的概述

现将国内关于农村失独老人养老研究主要归纳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农村失独老人形成原因的分析。从政策角度分析我国从上世纪70 年代末开始的计划生育政策是形成独生子女以及失独老人的主要原因。早在2006 年有学者就提出此政策下许多家庭都是“4-2-1”结构,再加上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这种结构的家庭就会面临较大的养老压力。二是对农村失独老人养老现状的调查。这几年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现状、精神状况和制度保障方面,普遍认为失独老人经济紧张,部分老人生活困难。农村的失独老人有些还不能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老人身心脆弱,生活态度悲观消极;养老制度缺乏有效保障。这些研究使国家、社会能够基本了解到农村失独老人的养老现状,但仍需深入、具体研究如何养老的问题。三是对农村失独老人养老的对策的研究。一些学者指出应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失独老人的养老补贴,加强医疗护理等方式来解决养老问题;还有学者指出应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为农村的失独老人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和慰藉。另有学者也提出了互助养老模式,如2007 年张大勇在《家庭支持网与农村空巢养老问题》就提出“时间银行”是解决现今互助养老的重要对策,但至今,实施起来很困难;还有主张发挥民间社会组织的力量,创建社区互助养老的新模式,构想在社区成立互助养老中心等。这些对策理论上很有效,但实际可操作性不强。因此,如何构建一种综合性的互助养老方式来解决农村失独老人养老问题确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对陕西地区农村失独老人养老现状的调查

本研究以陕西省农村地区为主线,调查研究失独老人目前的养老现状。2018 年5 月至10 月,课题组按照研究既定计划,调查得到了陕西省各地民政部门的大力支持,获取了当地失独家庭的基本情况,并根据需要设计了调查问卷与访谈内容。本次调查一共对农村失独老人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87 份,问卷有效率为95.6%;对失独老人的亲属和邻里发放问卷400 份,收回376 份,问卷有效率为94%。重点访谈10 户失独家庭,并对访谈问题进行了总结。收回问卷后,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了分析。现将分析调查内容呈现如下:

表1 参与调查的老人基本情况统计表

调查主要围绕四个方面:一是对选定老人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并统计;二是对选定老人的经济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三是对老人受教育程度和劳动能力现状的调查;四是通过对亲友和邻里的调查,侧面了解老人的养老还有哪些问题。

第一板块的调查主要从全省三大地域展开,陕北选择了榆林市的清涧县、佳县、定边;延安市的宝塔区、宜川县、吴起县、延长县7 县(区)共15个村镇,实际调查失独老人68 人。关中选择了宝鸡市扶风县、金台区,咸阳市泾阳县、永寿县,西安地区的长安区、鄠邑区,渭南市大荔县、合阳县共20 个村镇,实际调查失独老人140 人。陕南选择了汉中市汉台区、南郑县、洋县,安康市旬阳县、宁陕县,商洛市山阳县、丹凤县、镇安县共计18 个村镇,实际调查失独老人92 人。从分布区域来看,陕北、陕南失独老人人数占比较小,关中一带人数较多。

第二板块的调查是调查农村失独老人的经济现状。经过归纳分析后,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低收入者占大多数。年收入在2000 元以下者有32%,特别是陕北和陕南山区的失独老人,由于地势限制,交通不便,能种植的农作物较少,如清涧县,能在河滩地种植玉米的每人也不过一两亩,纯收入1000 多元;如宁陕、镇安等地,基本是靠出产一些山货,收入少且不稳定。此外,年收入能突破5000 元的占比很少,只有16%;而年收入2000元-5000 元之间的占到52%。可见,大部分农村失独老人收入偏低。第二,开支项目较多,购买药物开支占比大。经调查,农村失独老人的开支项目还是挺多的,如亲朋好友有红白喜事的份子钱,购买粮油米面,医药开支,购买衣物的开支等,其中医药开支占到开支总额的40%以上,这就使得老人不得不减少其他开支,能省便省。第三,依靠政府各种补贴维持生活的现状比较普遍。由于失独老人的特殊“身份”,很多老人在经济收入较低的现状下,只能依靠政府的各种补贴生活,而补贴的金额是非常有限的。如2010 年人口计生委、财政部关于印发《全国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要求对独生子女伤残家庭发放每人每年不低于720 元的扶助金。这个标准随着物价的上涨,显然是很低的,于是2013 年国家卫计委等5 部委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扶助工作的通知》规定:从2014 年起女方年满49 周岁的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夫妻的特别扶助金标准分别提高到:城镇每人每月270 元、340 元,农村每人每月150 元、170 元[3-4]。陕西省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适当地增加了地方性的补助,但补助金额还是有限的。这些有限的补助已经成为失独老人生活的依靠。在经济收入较低的情况下,如何能更好的养老成为农村失独老人很棘手的事情。

第三个板块我们调查了老人的受教育程度和劳动能力现状。调查发现,农村失独老人的文化程度都不高,有部分老人是受“文革”的影响,在上小学中学时基本荒废,错过年龄后就直接参加劳动,有部分是因为家庭不重视,经济条件不好,在该上学的年龄就没有上学。这部分人数占到了32%,其中女性占比较大;小学毕业的占到48%,初中毕业以上的占比只有20%。因此,相对而言,农村失独老人在失独之后,思想压力更大,他们很少去自己开导自己,而是很在意别人会说自己什么,这与受教育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将受教育程度与劳动能力结合调查发现,上学较少的失独老人由于参加体力劳动时间长,所以在60 岁以后,丧失或者半丧失劳动能力的较多;而上学时间较长的老人,相对来说,50-60 岁时有完全的劳动能力,甚至有些老人在60 岁以后依然有较好的劳动能力。大部分农村失独老人处于丧失或者半丧失劳动力的状况下,老人对养老问题很担忧。

此外,我们通过与亲朋好友、邻里走访的方式,从第三方的角度去了解了农村失独老人在养老方面有哪些问题与困难。通过整理走访材料,我们发现,农村失独老人在养老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与困难。第一,居住比较分散,就医难。由于农村居住比较分散,特别是在山区,很多都是单门独户的。所以很多失独老人最害怕的就是生病或者本身就有长期的慢性病[5-7]。一旦生病,由于没有子女可以陪同与照顾,去乡镇卫生所或者医院都很困难,因此,有些老人就选择忍耐或者拖延病情,这种情况更加加剧了老人对居家养老的恐惧感。第二,与亲朋好友的往来较少,孤独感强。唯一子女的早逝,使很多老人内心十分痛苦,不愿出门,不愿与亲朋好友往来,基本处于自闭状态,与外界的联系越少,老人的孤独感就越强,对过去事情的回忆就越多,越是回忆,越是内疚与自责,甚至有些老人都有万念俱灰,不想继续生活的想法,这对养老来说,又增加了无形的阻力[8-9]。

可见,农村失独老人的养老问题还很严重,这种居家自我养老的状况应该得到改善,各级政府和社会应该积极关注和研究如何为农村失独老人创建新型养老模式。

三、对农村失独老人新型养老模式创建的建议

经过我们的调查与走访,基本对陕西农村失独老人的养老现状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们对下一步研究如何创建农村失独老人创新性养老模式做以下建议:

首先,建议新型的养老模式必须在农村。农村失独老人几乎从生到老都生活在农村,对自己生活的家园有深厚的感情,如果因为失去子女,无人照看而让他们离开自己的家园,很多老人都不是很愿意。因而,不论何种养老模式,都要考虑在农村形成。

其次,建议创建新型养老模式必须遵循“离家不离村,失亲不失情”的原则。

在创建新型养老模式时应坚持“离家不离村”,能够让老人继续生活在农村,他们比较习惯农村的生活。从感情上讲,在熟悉的环境中生活,对老人没有太大的刺激,情绪起伏也会减少,如果能慢慢地和几个以往的好友有往来,老人的孤独感就会较少,这对逐渐走出阴霾提供了环境保障。此外,还要坚持“失亲不失情”的原则,也就是说在创建新型养老模式时做好充分的准备和讲解,让周围其他人不要有偏见地看待老人,给老人多一些理解与尊重。这样老人才有慢慢消除心理上的恐惧,才愿意大胆、大方地与其他人交往,性格的开朗和心理上认为“我和别人一样”的成分才会增多,长期的生活,老人自信心会增加。

最后,建议农村失独老人新型养老模式形成时能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从调查的情况看,农村失独老人丧失或者半丧失劳动能力的居多,加上自然条件的限制,很多老人的经济收入很微薄,最害怕的是有了新型的养老模式,老人因为经济问题而不愿意参与。所以,建议政府能出台更好的惠及失独老人特殊群体的政策及资金帮助,让老人在收入较低的情况下也能参与进来。同时,希望政府能大力宣传目前农村失独老人的生活现状,让社会各界较为全面地了解农村失独老人实际情况,并能伸出援助之手,或是参与创建新型养老模式,或是有资本的支持,或是能到老人家中去慰问、帮助,能结成帮扶对子就更好。

猜你喜欢

养老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养老生活
当“我”老了——“90后”养老护理员的“自述”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提高农村小学习作讲评的几点感悟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四好农村路关注每一个人的幸福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