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儿戏剧场”艺术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平台创新*

2019-10-23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剧目戏剧职业

刘 侗

“少儿戏剧场”是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北戏”)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文化自信,深化产教融合的创新之举。它是以在校学生为演出主体,以人才培养立德树人为基本任务,以服务社会文化建设为目标,以文化艺术创新创作为追求的艺术实践教学平台。

少儿戏剧场实施“教学、演出、创作、服务、传承——五位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一平台、两对接、三面向”的艺术实践教学路径;构建“一标二联三级跳”立体的艺术实践教学体系,有效实现了艺术职业教育的专业化、精准化、规范化。它创造性地健全了以舞台实践为抓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创新创作为提升,以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为己任,面向职业岗位需求、面向社会文化建设、面向国家重大战略的现代艺术职业教育体系。

一、“少儿戏剧场”应运而生的条件

少儿戏剧场是北戏探索现代艺术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大胆尝试。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现代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是“服务发展、促进就业”,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这些思想为少儿戏剧场的逐步完善和坚持发展明确了思路。

少儿戏剧场从2012年12月至2014年1月完成建设。2014年开始实践检验,至2018年初,经运营5年多,逾4万人次的学生教师演出203台418场,观众近15万人次。北戏戏曲、音乐、舞蹈、曲艺等全部专业学生均在该平台进行艺术实践。

2013年1月,北戏提出推动学院科学持续发展的“六个一工程”,具体内容包括:建立一批艺术生源基地;聘请一批名家名师指导、督导教学;重点建设传统特色专业,带动全院专业建设,促成一批艺术教育科研成果的产生;打造一批北戏知名品牌教师;创排一批优秀传统和原创剧目,建立“少儿戏剧场”;推出一批优秀毕业生和民族艺术传承人。“六个一工程”中详细指出,筹建北戏少儿戏剧场,将让全体学生利用这个舞台展现艺术教学的所学和风采;排演一批优秀的传统剧目、经典剧目;创作一批优秀的新剧目;邀请全国优秀少儿剧节目利用此平台进行广泛交流和展演,使北戏少儿戏剧场真正成为全国有一定影响的、以展现青少年艺术学习成果、创作和演出青少年题材的第一家少儿戏剧场。

少儿戏剧场依托“北戏排演场”硬件资源应运而生。排演场总面积为8380平方米,共4层。1至3层为大剧场即主体部分,设有观众席近600座,舞台台口宽14米,深15米,高7.5米,并带有液压机械升降乐池,后台设有可容纳近百人的化妆室,属中型剧场。

二、“少儿戏剧场”教学演出的运作

少儿戏剧场全年的演出都是在学期中进行的,主要分为“春夏”(下学期)和“秋冬”(上学期)两个演出季,围绕学院各专业系“教学演出实践”,在每周六、日的下午14:30演出,既演出传统(经典)剧(节)目,又展示学院新创剧(节)目。剧场以公益化为主、市场化为辅的形式开展艺术实践活动,每场场均观众约350人次。

为实现少儿戏剧场顺利运营,北戏成立了演艺中心,专门负责组织全校的演出实践工作。该部门由北戏院长任主任,演出实践由均该部门策划、组织、协调,设专职工作人员5名,根据各系部教学、实践情况,管理项目资金使用,安排演出时段,宣传推广演出剧目,协调7个专业系师生排练演出,以及与学院的剧场(场务、票务)、安保、后勤等服务保障部门的合作工作。5年来,该部门陆续出台了《少儿戏剧场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少儿戏剧场工作人员彩排、演出费规定》《少儿戏剧场演出饭补规定》等11项办法和规定,保障演出活动的顺利开展。此外,少儿戏剧场还注重知识产权保护,文字和标识图案都注册了商标。

(一)实施“教学、演出、创作、服务、传承——五位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少儿戏剧场创造性地实现了以舞台为抓手,将艺术实践贯穿于表演艺术人才培养全过程,实施“教学、演出、创作、服务、传承——五位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即:课堂教学,艺术实践,创作创新,服务文化建设,传承传统文化,有效实现了艺术职业教育的专业化、精准化、规范化。

北戏的京剧、昆曲、河北梆子、评剧、北京曲剧、皮影戏、龙江剧、评书、鼓曲、中国舞、中国民乐等民族艺术的教学,无一例外地在“少儿戏剧场”进行了教学实践的检验和提升,促使教学和人才培养更加严谨规范,确保准确传承、全面传承。

图示:舞剧《八女投江》

(二)创造性地制订“一平台,两对接,三面向”的艺术实践路径和方法

构建“一平台、两对接、三面向”的艺术实践教学路径,即以“少儿戏剧场”为平台;上对接课堂教学,下对接社会文化服务演出;面向职业岗位需求、面向社会文化建设、面向国家重大战略。

图示:京剧系学生演出实践

(三)构建立体的艺术实践教学体系——“一标二联三级跳”

构建立体的艺术实践教学体系,即“一标二联三级跳”:确立艺术实践教学行业检验标准”“艺术实践教学全专业联动”和 “艺术实践教学三级跳”。

首先,“一标”——确立艺术实践教学行业检验标准,即,引入艺术领域行业50多名艺术名家指导教学,督导教学,检验教学。校企合作,需求导向、演学结合、精准对接,8个专业方向与戏曲、芭蕾等艺术院团联合办学,结合剧院团的艺术生产、创作要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规划、教学计划及课程标准,在教学汇报、剧目创作、毕业推介、大型赛事、国事重大演出中,及时得到剧院团的全面帮助和支持,使学生的技能学习专业化、规范化。

图示:聘请专家指导教学

其次,“二联”——艺术实践教学全专业联动,即,以项目实践(剧目创作演出)调动北戏全部艺术表演专业学生,在演出过程中横向合作,在艺术教学创作中跨门类融合。舞美、灯光、音响、服装、化妆的学生全部支持专业系演出,戏曲、音乐、舞蹈各专业在演出中相互配合;不同艺术门类的“跨界融合”滋养了新的艺术创造力,例如,北戏原创舞剧《夕照》创作灵感来源于戏曲《白蛇传》的舞蹈、音乐、服装等元素,北戏民乐教学、创作吸收了戏曲音乐的营养等等。全专业联动改进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升了学生对不同艺术的融合、驾驭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造能力。

第三,“三级跳”——艺术实践教学三级跳,即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少儿戏剧场”实践演出为平台,实现向社会文化艺术演出大舞台的延伸和辐射,再以不断创新创作促进人才培养专业化、精准化、规范化。“三级跳”,使北戏学生能够借助“少儿戏剧场”的平台,走出狭窄的课堂,走出北戏,走向社会文化艺术建设的大舞台,直接服务社会,是艺术职业教育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具体表现。

(四)着力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工匠精神

5年来,经过“少儿戏剧场”的淬炼,北戏学生在全国技能大赛和文化部、北京市等组织的文华奖·戏曲、文华音乐展演、桃李杯舞蹈展演等多项赛事中,共获204个奖项,360多名学生获奖。2017年,学院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1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4个,全面检验了“少儿戏剧场”的教学实践功能。

图示:5年来学生获奖级别比例及奖项数量图

(五)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精神

以满足“少儿戏剧场”演出为动机,在教学剧目实践的基础上,加大原创剧(节)目的创排。5年来,学院各专业系部师生高水平地创作了近50部含京剧、评剧、舞剧、话剧、音乐剧、皮影剧、曲艺等各类艺术形式艺术作品。原创京剧《少年马连良》先后参加中国京剧艺术节、全国优秀少儿剧目展演、北京金秋演出季、国家大剧院春华秋实演出季,在第四届中国校园戏剧节,一举夺得中国戏剧奖·校园戏剧奖“优秀剧目奖”;大型民族舞剧《夕照》获得国家艺术基金首批资助;大型民族器乐音乐会《燕落花枝》成功登陆国家大剧院春华秋实演出季;原创话剧《少年少年》获得北京大学生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原创小剧场京剧《谁共白头吟》参加2017年全国小剧场戏剧优秀剧目展演;深入挖掘北京文化内涵,区校联合创排大型京剧《南海子》。

这些剧目创作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创新创作的思维和能力,加速实现了向社会职业岗位的技能性转化,有效解决了学生职业能力与岗位需求之间差距问题。同时,新剧目的创作,深化了艺术教学的内涵和外延,也使院校艺术教育直面社会文化建设,展示优秀艺术作品。

三、解决教学实践问题,发挥强大育人作用

少儿戏剧场对于艺术职业教育规律的探索和全力坚持,解决了艺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诸多重要问题。

(一)表演艺术人才培养因缺乏实践不适应职业岗位要求,难以传承民族优秀文化艺术

在文化艺术人才培养的调研中,我们获得反馈,大部分艺术院校的学生进入院团后不能直接登台演出,而是需要与院团进行少则几个月,多则一两年的磨合期,少儿戏剧场的舞台实践,使得学生在校园里就有登台表演,以及与人协作的能力,减少了企业和院团的用人成本,让北戏的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图示:传统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演出场次对比

同时,北戏坚持文化自信,重视传承民族优秀文化艺术,少儿戏剧场演出的以戏曲、曲艺为代表的传统艺术的比例占总演出场数的61.4%。

(二)学生创造能力不足,创新精神缺失

北戏学生在新创剧目中的表现,从不能到能,从不懂到懂,从被动到主动,从一张白纸,到成绩斐然。比如,原创少儿京剧《少年马连良》2014年参加了“第四届中国校园戏剧节”,荣获中国校园戏剧最高奖——“校园戏剧奖”。剧中,北戏的三个学生先后饰演大“少马”,三个小“少马”,经过该剧的排演,大幅度提高了艺术技艺,分别获得了文华艺术院校奖、第二届全国青少年戏曲比赛和“CCTV学京赛”金奖以及“中国校园戏剧之星奖”。再如,原创系列舞台短剧《中华美德故事汇》中,舞剧《八女投江》主演路易伟因为两度参与《八女投江》的创作,使得她对于人物性格的把握、角色的塑造奠定了基础,由此打下了她成功主演原创大型民族舞剧《夕照》中白蛇“白素贞”三十余场的基础。再如,原创系列舞台短剧《中华美德故事汇》中,在话剧《北京欢迎你》中塑造指路人谢亮的吴春晓,以及话剧《希望》中饰演女法官厉莉的刘晓琳在原创话剧《少年少年》中分别获得北京大学生戏剧节优秀男女主角。

(三)艺术人才培养与社会文化需求缺乏高度契合

由“少儿戏剧场”推出的一批优秀毕业生顺利走上社会工作岗位,分别在中国评剧院、北京河北梆子剧团、中央芭蕾舞团、国家京剧院、广州歌舞团等艺术团体和机构工作,获得赞誉;还有部分毕业生走向国际著名高校求学深造。近几年,学院高职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

“少儿戏剧场”还成为首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北戏与首都文明办联合创排了22部短剧《中华美德故事汇》,分别以戏曲、话剧、音乐剧、舞剧和曲艺的形式演绎中华美德人物的故事,在“少儿戏剧场”的平台上开展了大量的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演出活动,同时也向广大未成年人普及了以戏曲为代表的民族优秀艺术。该系列剧在京津冀基层巡演143场,观众逾10万人次。此外,《少年马连良》《少年少年》《夕照》等优秀作品的创作和演出,作品中所蕴含的积极向上正能量影响着每一位未成年观众。2015届京剧系高职毕业生叶晋才荣获“首都高校十大励志人物”,2017届京剧系中职毕业生许周熠在2016年荣获“助梦大国小工匠”百名成才典型人物,是北京唯一的获得者。2017年北戏因这些剧目在少儿戏剧场和基层学校的成功演出荣获了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和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先进集体。

(四)艺术职业教育不能深度融入国家战略建设

北戏积极面向首都文化中心城市建设和新时期文化繁荣发展,大量参与“全国优秀儿童剧目展演”“全国小剧场戏剧优秀剧目展演”“中国京剧艺术节”“民族艺术进校园”“金秋演出季”“北京市剧院运营服务平台演出”“百姓大舞台”“星火工程”等品牌演出活动,丰富文艺舞台,满足文化需求。参加“少儿戏剧场”演出之外的社会文化建设演出超过1000场。

为响应党中央、国务院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2015年12月,由北戏发起,石家庄市艺术学校、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天津艺术职业学院三地四校共同成立了“京津冀艺术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联盟”。联盟自成立以来本着“优势互补、平等互利、统一开放、协同发展”的原则,先后在“少儿戏剧场”开展了京津冀艺术教育汇报交流、京津冀思政课教学“中华美德知与行”专题研讨会、共同排演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以及《中华美德故事汇》创排巡演等活动,有力推进了三地艺术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

北戏在 “一带一路” 建设、 中美两国最高领导人会晤、 对外文化交流等多项活动中, 圆满地完成了各项重要演出任务。如, 2016年初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快闪活动京剧 “金猴闹春”(图1); 2017年5月在故宫参加 “一带一路” 高峰论坛文化展演(图2), 为彭丽媛夫人和各国首脑夫人带来精彩演出; 同年11月美国访华期间, 在故宫为习近平主席及夫人、 美国特朗普总统及夫人演出等等为代表。

图1 2016年初,北戏京剧系师生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快闪

图2 2017年,在故宫和华盛顿2次为中美两国重大国事活动演出

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少儿戏剧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民族文化以及繁荣发展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国家加强职业教育和戏曲教育、传承发展的指示精神,培养了一批批优秀毕业生,呈献了一批优秀新创作品,规范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有力地服务了首都文化中心城市建设,将艺术职业教育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一带一路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紧密结合,发挥艺术院校在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彰显北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北戏在自己探索艺术职业教育的道路上取得了成果,不忘与兄弟院校分享交流,与天津艺术职业学院、河北艺术职业学院、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山西省艺术职业学院、山西戏剧职业学院、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四川艺术职业学院、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沈阳师大附属学校、绍兴艺术学校、嵊州越剧艺术学校、唐山艺术学校,以及国立台湾戏曲学院等合作学校建立了有效机制,全面交流合作。值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之际,由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发起,戏曲专委会和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联合承办的“百戏百校展演”活动,将进一步促进全国艺术职业教育在民族传统艺术的传承发展上继往开来。

猜你喜欢

剧目戏剧职业
舞台剧目
有趣的戏剧课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职业写作
优秀剧目进校园
戏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