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DLBCL 的临床病理特点与生存预后研究

2019-10-23林玲陈为民陈碧云林芸廖丽昇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9年18期
关键词:分者B型淋巴瘤

林玲 陈为民 陈碧云 林芸 廖丽昇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s,PCNSL)主要是指原发于颅内、眼部、软脑膜、脊髓部位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s,NHL);该病在原发性的颅内肿瘤中约占3%,其中约90%的PCNSL属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s,DLBCL)[1-2]。近年来,不管是免疫抑制性,亦或是免疫功能正常的PCNSL患病率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而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DLBCL的免疫表型分型、形态学、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等逐渐被大众所熟知;但由于DLBCL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诊断、治疗的难度较大,且病情进展较快,预后欠佳、病死率较高;因此,做好对该病患者的预后分析,对于选择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改善患者生存的质量尤为关键[3]。本文主要研究我院收治的37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与生存预后的关系,以期能够为临床诊治该病提供重要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0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37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DLBC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0例,女性17例,年龄为21~77岁,平均(58.78±3.21)岁。

入组标准:本研究所选病例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所选病例均为首次发病;本研究无伴有免疫缺陷病史者,无伴有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感染者。

1.2 研究方法

所选研究标本均用浓度为4%的中性甲醛溶液进行固定,并行常规石蜡包埋;3 μm连续切片。同时,采用En Vision二步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抗体共包括:CD3、CD10、CD20、CD34、MUM-1、bcl-2等;其中,用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PBS)取代一抗并作为阴性对照,另将已知的且标记为阳性的淋巴瘤组织作为阳性对照,二氨基联苯胺(Diaminobezidine,DAB)显色。

1.3 观察指标

观察本组37例DLBCL患者各临床病理特点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免疫组化和免疫学分型和单因素与预后之间的关系。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运用SPSS 25.0统计软件统计、分析研究数据,其中,单因素用Kaplan-Meier检验;各数据间的差别用“P”表示,统计学有意义时P<0.05。

2 结果

2.1 临床病理特点分析

本次所选37例DLBCL患者中,初次就诊时,LDH≥245 IU/L者19例(51.35%)、ESR≥15 mm/h者27例(72.97%),血清β2-微球蛋白≥2.2 ng/L者25例(67.57%);所选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嗜睡、恶心呕吐、单侧肢体运动障碍、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等,部分患者伴有发作性的胸闷、食欲减退等。37例患者中,首发症状为头晕头痛者29例,伴有恶心呕吐、嗜睡等症状8例,伴有感觉障碍或单侧肢体运动障碍7例,口角歪斜且言语不清者3例、记忆力衰退2例、食欲减退2例、发作性胸闷和心慌症状2例。

本次所选37例DLBCL患者经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病变位于幕下9例(24.32%)、幕上24例(64.86%),颅内多发4例(10.81%);其中,幕下病变主要位于小脑半球,而幕上病变主要位于颞叶区。所选患者单纯活检后辅助治疗21例(56.76%),MTX为基础药化疗联合WBRT或移植11例(29.73%),单纯化疗5例(13.51%)。

对所选病例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随访期间,生存期>3年24例(64.86%);生存期1~2年13例(35.14%)。

2.2 免疫组化和免疫学分型

37例DLBCL患者的CD3均为阴性;而CD10者5例(13.51%),CD20者31例(83.78%),CD34者19例(51.35%),MUM-1阳性者27例(72.97%),bcl-2者24例(64.86%);而根据Hans分类法将37例患者划分为两类,一类是GCB型,共12例(32.43%);一类是non-GCB型,共25例(67.57%)。

2.3 单因素与预后之间的关系

(1)发病年龄:≤60岁者的预后优于>60岁患者(P<0.05);(2)体力活动状态(performance Status,PS):0~1分者预后优于≥2分者(P <0.05);(3)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0~1分者的预后情况优于≥2分者(P<0.05);(4)免疫学的分型:GCB型者预后优于non-GCB型(P<0.05);(5)治疗方法:手术切除联合甲氨蝶呤化疗者预后优于其他治疗方法者(P<0.05);(6)患者性别、Ann Arbor分期、初诊时有无B症状、β2微球蛋白的含量等与患者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单因素与预后之间的关系(例)

3 讨论

DLBCL是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非霍奇金淋巴瘤类型,该病在所有淋巴瘤患者中约占30%~40%;且多见于中老年人群中[3-4]。DLBCL可原发于淋巴结中,也可累及结外部位。化疗是临床治疗DLBCL的主要方案,但对于存在原发性耐药者来说,单纯采用化疗治疗的预后不太理想;此外,细胞的起源也是影响DLBCL的一个重要因素,即:GCB型的DLBCL患者,其预后优于non-GCB型(P<0.05),这可能是由于Choi分型标准是依据CD10、bcl-2、MUM-1等蛋白的表达,因此,免疫分型法可作为临床评估DLBCL患者治疗和预后的重要依据[5-7]。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有学者发现,影响DLBCL患者治疗疗效、预后等的因素,除Choi分型以外,还涉及到患者的年龄、PS和IPI评分等;其中,年龄是影响一线治疗DLBCL的独立预后因素[8-10]。本次研究结果显示,≤60岁者的预后优于>60岁患者(P<0.05);此外,研究结果还显示,PS评分为0~1分者的预后优于≥2分者(P<0.05);IPI评分为0~1分者的预后情况优于≥2分者(P<0.05);由此说明,PS和IPI评分对于评估DLBCL患者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发现,患者性别、Ann Arbor分期、初诊时有无B症状、β2微球蛋白的含量等与患者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与样本量、阳性病例数过低等而导致数据偏差;也可能是由于本次所选患者合并的基础性、慢性疾病,致使其全身症状被其他疾病掩盖[11-13]。

综上所述,DLBCL患者年龄、免疫学分型、PS和IPI评分等因素极易影响到患者的预后;加之,DLBCL患者分子遗传学、肿瘤生物学均具有较高的异质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临床治疗与预后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性;因此,临床治疗该病的过程中,还应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从而确保治疗疗效,进而最大限度改善预后。

猜你喜欢

分者B型淋巴瘤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儿童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临床转归与血清IL-4、TNF-α、IL-27和IFN-γ水平相关性研究
验 血
异时性乳腺恶性淋巴瘤超声报道1例
超声诊断小儿胃肠道淋巴瘤合并肝肾转移1例
154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自体血清皮肤试验结果分析
临床表现为心悸的预激综合征B型心电图1例
不一致性淋巴瘤1例及病理分析
降纤酶治疗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潜伏》等48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