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女的人生航灯

2019-10-23王晓莉

金秋 2019年13期
关键词:小叔小姑父母亲

文/王晓莉

我们的父亲王建才1936年农历七月七日出生。他在16岁时丧父,便帮着奶奶和太爷爷勇敢地挑起了抚养小叔小姑的重担。父亲17岁在农械厂当学徒,用微薄的工资供养小叔小姑们上学并赡养生病的奶奶和年迈的太爷爷。小姑15岁时浑身的淋巴结肿大经常高烧不退,多次治疗不见好转,最后医院放弃治疗,让家人把小姑领回家顺其自然。看到奶奶总是偷偷地掉泪,父亲便千方百计到处找医生、寻偏方,硬是从死神手里把小姑拉了回来。

父亲和母亲戴荣琴结婚后,就多了一个赡养、照顾奶奶和太爷爷以及小叔小姑的得力帮手。记得我们年幼时,奶奶肺气肿经常发作且行动困难,需要经常住院治疗,当父亲上班不在家时,都是母亲用她矮小的身躯背起奶奶上下楼去看病。她自己也是个严重的心脏病患者,但她常常不顾自己的病痛,像亲生女儿一样照顾着奶奶的晚年。在父母亲无微不至的孝敬照顾下,奶奶和太爷爷都得以高寿而安详地离开人世;小叔小姑们也都得到了父母亲真诚的关爱与帮扶。

父母亲在对亲人关爱的同时,对家乡父老也相当关注。记得很多年前,父亲的老家烟王村一村人的吃水都是用村北头的老水井,打上来的水很浑浊,于是父亲带着村里的乡亲到处争取财政支持,终于打下了村里的第一孔机井。机井给庄稼和乡亲们带来了方便,也给一村人带来了祥和。老家村里的乡亲父老,不管是来西安看病还是有事相求,父母亲都会热情相迎、真诚款待。无论风雨时还是黑夜里,随时走进父母亲在西安的家门,老家村里的乡亲都能吃到一碗热乎乎的酸汤面。我们记得最清的是村里的六大,患有严重肾病在西安治疗,父亲帮着联系医院找大夫,母亲天天做好营养丰富的饭菜送到医院,为了照顾好六大六妈,年幼的我们都多次到医院送过饭。

父母一生养育了5个儿女,这5个儿女都是他俩攥在手心里的宝贝。记得1976年大地震,西安也余震不断非常危险,母亲把5个孩子转移到厂里的防空洞,她自己则全然不顾危险天天回到楼房的家里做好一大锅香喷喷的饭菜,然后一步步端到防空洞里,看到儿女们吃的有滋有味,她总是一脸的幸福和满足。1995年4月,在母亲离开我们前的最后一个月,她的冠心病已经非常严重,但她却隐瞒病情,当时正好遇到她的儿媳生孩子,她便把医生开的住院证偷偷地藏了起来,一边照顾坐月子的儿媳和刚出生的小孙女,一边照顾一家人的生活,每天乘着公交车往返于五路口和北郊。记得她走的那天,从早上6点到半夜12点,整整一天,她就像个上了发条的陀螺,没有片刻的停歇,最后终于累倒在床上,再也没有醒过来。母亲太累了,刚刚60岁就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子欲孝而亲不待,这种遗憾真让人撕心裂肺啊……母亲走后,父亲加倍地关爱我们,每到假期周末,他和我们相聚在一起,感受大家庭浓浓的亲情,享受幸福的生活。在他临走前的最后一个下午,他还打电话牵挂着儿女的健康,在他心里儿女永远是他的小树苗,离不开他的保护和浇灌。

父亲的后半生倾力奉献给了老龄事业,像头老黄牛那样任劳任怨,在每一个工作岗位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尤其是在省老龄委工作的11年,得到了省上领导和同事们的高度认可。他走后,他单位的领导伤心地对我说:“没有你爸的贡献就没有今天的老龄委和老年大学,你爸爸是我省老龄工作和老年大学的奠基人之一”。父亲生前常对我说,老年事业是一个积福行善的事业,不但要把自己的后半生奉献在老龄工作中,而且希望将这个接力棒传递到儿女的手中。他认为要倾尽全力关心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贡献的老干部,以亲情化的服务让老干部安度晚年。

父亲一生孝顺父母、关爱亲友、乐观豁达,一直保持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良善处世为人的素质。从西安到咸阳老家烟王村,有60多公里的路途,他在70岁、75岁和80岁时3次骑着自行车往返于家乡和西安。在他81岁离世前的最后一个下午,他还拖着已经疲惫不堪的身躯给奶奶和太爷爷上了最后一次坟,烧了最后一次纸钱,尽了最后一次孝。

双亲慈孝树典范,仁爱持世惠子孙。载酒公过风亦醉,浇花人去水犹香。父母亲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们如同航灯,永远照亮着儿女们的人生道路。

猜你喜欢

小叔小姑父母亲
班上来了“大姑”“小姑”
小姑家的鹦鹉
老人债权应归谁?
小姑脸红了
愿您,三生有幸
偶尔
清明祭
傻子小叔
父母亲的新朋友———《意林》
老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