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量对直播杂交稻甬优1540产量及有效穗的影响
2019-10-23韩娟英沈一诺
韩娟英,沈一诺
(余姚市种子种苗管理站,浙江 余姚 315400)
甬优1540是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育成的籼粳杂交水稻。2014年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浙审稻2014012)。该品种株高适中,长势旺盛,剑叶挺直,叶色浅绿;茎秆粗壮,分蘖力中等;穗形大,结实率高,谷色黄亮;熟期早,产量高,米质优[1]。通过余姚市近几年的试种、示范、推广,该品种表现出色,深受农户欢迎。直播栽培是当前的一种主要栽培方式,因甬优 1540 的抗倒性较强,适宜在直播栽培中应用。但甬优1540直播生产中存在播种量过高的情况,不仅不能构建合理群体而获得最高产量,还存在田间过度郁蔽,加剧病虫害和倒伏的风险,同时还增加用种成本。目前甬优1540推广面较广,各地对甬优1540的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也较多,但基本以机插、手插为主,未见有关甬优1540 直播播种量的试验报道[2-6]。为了更好地指导生产,为甬优1540 大面积推广提供理论依据,特设计本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于2018年在余姚市牟山镇进行。参试品种为籼粳杂交水稻甬优1540,种子由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提供,发芽率为91%。
1.2 处理设计
试验设6个播种量处理:7.50、9.75、12.00、14.25、16.50、18.75 kg·hm-2。小区面积15 m2,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四周设保护行。试验于5月25日统一播种,按高产栽培技术进行田间管理,根据病虫情报进行病虫害防治。
1.3 观察记载
调查生育进程、穗粒结构等经济性状,11月6日实割,单打单晒进行核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
从田间表现看,不同播种量对甬优1540生育期略有影响,表现为播种量最大的处理比其他各处理在始、齐穗期各早1 d,为8月27日和8月31日;所有处理成熟期基本无差异,均为10月28日。影响生育期的原因:播种量大时,群体分蘖减少,始、齐穗期提早。
2.2 产量
由表1可知,随着播种量增加,产量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以播种量12.00 kg·hm-2的处理产量最高,为10.900 t·hm-2,比14.25、9.75 kg·hm-2的处理分别增产1.6%、5.8%,差异不显著;比7.50、16.50和18.75 kg·hm-2的处理分别增产11.5%、11.8%、19.5%,差异达极显著水平。14.25 kg·hm-2处理的产量也较高,达10.725 t·hm-2。
2.3 有效穗
由表1可知,前5个处理随着播种量的增加,有效穗也增加,但播种量最高的处理有效穗反而下降。结合单粒谷成穗数(以甬优1 540千粒重22 g、发芽率91% 计算)分析:在播种量较少的情况下,增加播种量单粒谷的成穗数减少不明显,能显著增加有效穗;随着播种量增加,单粒谷成穗数减少,但播种量的增加对有效穗的影响大于单粒谷成穗数减少的影响,总体上有效穗仍呈增加的趋势;播种量增加到最大时,由于田间太郁蔽,单粒谷成穗数急剧下降,有效穗数反而下降。
表1 杂交水稻甬优 1540 单季直播不同播种量对产量等性状的影响
注:以甬优 1540 千粒重22 g、发芽率91%,计算单粒谷成穗数。
2.4 穗形和其他性状
由表1可知,随着播种量增加穗形变小。7.50 kg·hm-2处理穗形明显大于9.75 kg·hm-2处理,在单粒谷分蘖数差异不多的情况下,田间总穗数越少、通风透光越好,穗形越大。从 9.75 kg·hm-2处理到14.25 kg·hm-2处理,随着播种量增加穗形变小,但小差异不大,该 3 个处理总体穗形较大。播种量16.50和18.75 kg·hm-2时,穗形减小明显,出现稻草多稻谷少的现象。
7.50 kg·hm-2处理结实率高于其他处理,18.75 kg·hm-2处理则明显低于其他处理,其他处理间结实率差异不大,说明播种量影响田间通风透光性从而影响结实率。
根据田间生长情况目测,各处理间植株高度无明显差异。
从表1看,播种量7.50 kg·hm-2处理到16.50 kg·hm-2处理之间千粒重差异不大,但18.75 kg·hm-2处理明显小于其他处理,说明播种量过高,导致植株个体生长不良。
3 小结与讨论
播种量是调节直播稻群体结构,实现水稻高产优质栽培的重要措施之一。合理的播种量是直播稻栽培的关键技术之一,有利于构建合理的群体,协调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矛盾。播种量过低,基本苗不足,导致有效穗不足而难以高产;播种量过高,群体内个体间对温、光、水、肥等的竞争加剧,导致茎秆细弱、群体恶化,加剧倒伏和病虫害的发生[7-8]。
本试验结果表明,甬优1540单季直播适宜播种量为12.00~14.25 kg·hm-2,以12.00 kg·hm-2时产量最高,达10.900 t·hm-2。播种量 7.50 kg·hm-2时,虽然穗大粒多,但由于有效穗不足,产量低;播种量16.50 kg·hm-2时,虽然基本苗多,但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变差,茎秆细弱,有效穗增加不多而穗形明显减小,最终产量低,尤其是播种量高至18.75 kg·hm-2,由于田间过度郁蔽,个体质量差,不但穗形变小、结实率降低、千粒重降低,而且有效穗不增反减,产量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