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隶《西狭颂》对清代隶书发展的影响

2019-10-23陈金杜苏金成

书法赏评 2019年3期
关键词:摩崖篆书金石

陈金杜 苏金成

关于汉《西狭颂》(图-1),全称《武都太守李翕西狭颂》,因碑额刻有篆书“惠安西表”四字,世人称《惠安西表》,由于《西狭颂》刻于灵帝建宁四年,碑刻内容主要是歌颂李翕修建西狭阁道之事,所有又称《李翕颂》。西狭隔道是当时通往巴蜀的重要道路,阁道狭小,地势险峻,车骑通行困难。宋代文人曾巩曾描述到《西狭颂》:缘壁立之山,临不测之溪,危难阻峻,数有颠覆陨坠之害。1李翕勤政爱民,在做黾池县令时,体恤民生,开工修路,便于交通,故而流传为上天感动,天降五瑞,在《西狭颂》全碑正文前有《五瑞图》记之。

一、《西狭颂》在汉摩崖中的地位

《西狭颂》与《石门颂》《郙阁颂》合称“汉摩崖三颂”,《西狭颂》是其中保留最完整的汉碑摩崖石刻。《西狭颂》属于摩崖巨构,篇幅狭长,摩崖面积宽500 厘米,高315 厘米,总面积15.75 平方米。计镌刻611 字、6 幅图。其文体优美,遣词精彩,集篆额、正文、题名、及刻图为一体,2《西狭颂》碑文由仇靖撰文并书丹,仇靖在当时是地位很低的官府小吏。3碑文末刻有“从史位下辨仇靖字汉德书文”,是现今看到书家署名落款之先例。书刻之事在古代视为“末技”,然洋洋大观的汉碑刻出于无名书家,并成为传世佳品。可见,不能因其位低而轻视古人的天工巧琢。

东汉盛行树碑立石、崇尚厚葬的风气,碑刻门类几乎齐全,除了南北朝以后因佛教之兴而盛行的造像记和佛教刻经尚未有之外,诸如碑碣、墓志、摩崖、石阙、画像石题字、石经以及其他类型杂刻皆大备。4

《西狭颂》位于甘肃省陇南地区成县的鱼窍狭中阴面石壁上(图-2),文字在石壁上经历了千年之久依然清晰可见,浑然天成。陇南地区具有个别地方没有的地理条件,以至形成了他们自己的商市,推动了当时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当时经济的繁荣,奠定了经济基础。由于东汉时期的统治者在教育方面的高度重视,在长时间的文化积淀下,大大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促进了文化的繁荣。《西狭颂》作为官方正体的隶书,它是隶书成熟时的产物,向人们展示了古代地方文化的水平与地位。它置身于东汉文化之林,在文化和艺术的影响下,形成了珍贵的隶书名碑是顺势而行的,适应了人们的审美追求,它起到让西部文化得到长久的发展与边陲文化的融合多样性。在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的双重影响下产生的珍贵名碑,《西狭颂》有益于人们研究史学,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

《西狭颂》为隶书摩崖刻石,宋后历代名家收藏《西狭颂》拓片,并广为流传。尤其是在清代书坛中,《西狭颂》可谓是金石书画家临习的重要范本,从另一方面反映了《西狭颂》在东汉众多摩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价值所在。如果说东汉是隶书发展的黄金时期,那么《西狭颂》无疑是这黄金时期中一个熠熠生光的金字招牌。

图-1 《西狭颂》(全碑);摩崖刻石;东汉建宁四年(公元171 年)镌刻

图-2 《西狭颂》(摩崖局部)

二、《西狭颂》书法风格特点

《西狭颂》为东汉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是隶书极度成熟时期的产物。前面所提到《西狭颂》与《石门颂》《郙阁颂》合称闻名遐迩的“汉摩崖三颂”,三者风格上有所异同。从线条方面看,“三颂”皆厚重圆劲,而在沉稳爽利,波挑丰富方面,《西狭颂》更别有韵意。宽博厚重,雄浑古朴是《西狭颂》最大的艺术特点。何绍基尝言:“东京分书碑尚不乏,凡遇一碑刻,则意度各别,可想古人变化之妙。要知东京各碑结构,方整中藏,变化无穷。”5徐树钧《保鸭斋题跋》叹其“疏散俊逸,如风吹仙袂飘飘云中,非寻常蹊径探者,在汉隶中别饶意趣”。6《西狭颂》篆法、隶意、楷型相参并存,谐和相生,书体方正平稳,静穆虚和,忠实地记录和展现了汉字由篆而隶、由隶而楷嬗变发展的生动有趣的全过程,这也集中体现了《西狭颂》在汉字演进史和书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7

(一)篆法遗韵,金石意味

桂馥说过学习隶书如果不能精通篆书,便不能了解它们之间互通的道理,没有多见碑帖,便不能知道其中道理。隶书是由篆书演变过来的,经过长期的演变而成的。吴熙载认为《西狭颂》:“此碑纯篆法。”两位书家经过对《西狭颂》的深入见解,旨在说明篆书和隶书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隶书要能够先通晓篆书,用篆法写隶。汉代摩崖刻石《西狭颂》用笔方圆兼备,篆书笔法意味浓厚,有篆意楷形之态,碑中掺杂着不少的篆书结构,其结构显现出四类特点,分别是整体篆化、部分篆化、缪篆化和异类化。8整体篆化与部分篆化是《西狭颂》重要的表现手法,碑文中有大量的篆书体式结构和以部分偏旁部首篆化出来的构造,如《西狭颂》碑文起首“武都”两字,“武”字上半部写成“戈”,“都”字右半部写成“邑”字。虽形貌是篆书,但是被隶书发展所肢解,其形式美已属于隶书的范畴。

关于缪篆化,指的是将汉印里的篆书文字,方正缠绕,古朴深厚,介于篆隶之间的一种书体,《祀三公山碑》(图-3)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西狭颂》与《祀三公山碑》相比,虽缺少瘦长与扁平的夸张字形,但其方正的间架结构却与《祀三公山碑》有异曲同工之妙。比较《祀三公山碑》与《西狭颂》缪篆化例字中的“官”字(图-4),“宀”两边都是直接往下延长,整体形成半包围结构,字形更显方整端正。不同之处在于《祀三公山碑》的“宀”两边是呈内偃状态,《西狭颂》则是外拓,中宫收紧,两边放开,夸张字形收放。

图-3 《祀三公山碑》(局部);汉元初四年刻;篆书;现存于河北省元氏县封龙山上

图-4 《西狭颂》缪篆化例字

《西狭颂》中异类化的字高古奇崛(图-5),令人捉摸不透,如魏碑楷书《嵩高灵庙碑》《姚伯多墓志》看似缺少规整划一,实则暗藏意趣,生涩老辣,自然天成。如“狭”“懿”“峻”等左右结构的字,偏旁部首遥相呼应,错落出奇,似乎经过巧妙的设计安排,叹为观止。

图-5 《西狭颂》异类化例字

通过以上对《西狭颂》篆法遗韵的描述,跟金文大篆的书写表现方式颇有相同,注重金石气息的呈现。金石气是清人的观念,也是清人的创造,但要是过渡强调金石气便会走到极端。关于清人如何探索金石气的形成,白砥曾提出:“金石气的形成与拓片的视觉效应和风化形成的斑驳有着密切的关联。”为金石气的形成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依据。“金石气”一词在今天已经成为书法美的一个比喻。我们通常说“书存金石气”,意即在书法创作过程中,主体有意识地表现出金石文字的一种苍茫并饶有古意的艺术气息和雄厚古朴的气象。”《西狭颂》是山壁石崖上凿刻而成,常年经受风吹雨打日晒,多多少少失去原有的面貌,这种斑驳虽然给碑上的文字带来破坏,但是我们通过金石拓片观察,斑驳表现的金石趣味呈现出意外的线条美。

(二)章草波磔,楷法意蕴

《西狭颂》文字的形成受当时社会环境制约,主要受到西北远至敦煌一带匈奴羌氏作战生活的影响,当时隶书书写的一个中心就在酒泉敦煌。敦煌研究院李正宇在研究《西狭颂》所用简体字时就发现《西狭颂》文本中有些用字出于敦煌汉简。9

隶书的主要特征在于波磔,突出蚕头燕尾。宋姜夔《绛贴平》中说:“有波磔者为隶,无波磔者为楷。”波磔具体笔法为逆锋顿按发力起笔,笔画中段提笔运行,中实而饱满;收笔转笔顿按向右上方侧锋发力挑出,形成波挑。波磔的形成我们最早是从章草汉简上发现的。章草作为早期草书,又名隶草,最大的特点是保留着隶书笔法的形迹,其结字简明,线条凝重,波磔鲜明,时有连带关系,书写性强,注重点画变化,笔断意连。从《西狭颂》中观察,横画并非字字有波磔,根据波挑变化不同,可分为上挑、平挑和平出三种形制。它的波挑比《石门颂》要清晰,比《乙瑛碑》《礼器碑》等其他庙堂碑要含蓄。

《西狭颂》结字气韵高古、宽博雄浑的风格特点。其楷书形构为清代书画家称赞不已。清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谓其“宽博遒古”;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赞其“疏宕”;杨守敬《评碑记》誉其“方整雄伟,首尾无一缺失”;梁启超《碑帖跋》颂其:“雄迈而静穆,汉隶正则也”;日本著名书法家牛丸好一则认为:“《西狭颂》,汉代摩崖的最高杰作。”

前面分析《西狭颂》与简牍的内在联系,简牍发现也为汉字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史料。史料证明简牍文字中存在篆、隶、楷、行、草诸体,风格多种多样,篆隶相参,以篆写隶,以隶写篆,并出现篆楷写隶,《西狭颂》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西狭颂》作为摩崖刻石,结体中不仅有篆书古劲的笔意,而且已显露出楷书的点画形制。康有为曾称《西狭颂》为“隶中之楷”,上承秦小篆,下启晋唐楷书,记录了汉字由篆隶向楷书嬗变的过程。

三、《西狭颂》在清代书坛的影响

早在宋明之际,碑刻拓印盛行于世,人们开始将碑刻石碑书法拓片进行临习和收藏。到了清代,由于金石考据学的兴起引起了人们对北碑的研究,通过阮元“尊碑抑帖”书学理论体系和在包世臣加以完善碑学理论的建立,促使清代书家对摩崖、造像、墓志等碑刻文字拓片的重视,篆隶书热潮蔓延开来。《西狭颂》作为汉代摩崖隶书的代表作,让清代书家纷纷效仿,深入研习汉碑。

从整个书法史的发展来看,《西狭颂》尤其为清代书家所青睐,并能根据个人喜好吸收《西狭颂》中的养分。如巴慰祖得其爽健、伊秉绶得其质朴、何绍基得其浑厚、吴熙载得其俊逸、杨岘得其整肃。10

巴慰祖喜好金石文字,善收藏,通文艺,书画印集为一身,其隶书,得力于秦汉刻石,多有吸收汉隶《乙瑛碑》《曹全碑》,也曾经临摹过《西狭颂》,表现出劲爽挺健,淳朴典雅的书风特点,当代书法家韩天衡称其隶书:“写隶书入汉人堂奥。”

伊秉绶在清代书坛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主要以隶书为最,得法于《褒斜道刻石》《郙阁颂》《衡方碑》诸碑,也广泛涉及其他汉碑,有典型的代表作《隶书临西狭颂轴》(图-6)。用颜书笔法作隶,逆笔起势,力能扛鼎,古拙健劲,静穆威严。同时将一些隶书点画以斜线、圆点有意削弱隶书的“蚕头燕尾”,使其书风更显浑朴苍劲点画在方圆之间,看似平直匀整,实筋骨内含,有“墨卿能脱汉隶而大之,愈大愈壮”风之。11

图-6 伊秉绶隶书《临西狭颂轴》;纸本;119.6×41cm;天津博物馆藏

图-7 吴煕载《临西狭颂》;图片来源:《大学书法-隶书临摹教程》第115 页

何绍基在清代书坛以行草书为主,然隶书当然也是清以来颇为显著的一位书家,以临《张迁碑》著称于世,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隶书风格。他所临《西狭颂》(图-7)里有着《张迁碑》气韵,极具神采,行笔虽略有抖动,但不失酣畅淋漓之意,方整古朴,雄强凝重,浑厚中寓灵动,质朴中见恣肆,沉稳而含有流动的意趣。

吴煕载以篆书和隶书最为知名。篆书灵动典雅,颇具妩媚优雅,在晚清书坛声誉极高,对后来的赵之谦、吴昌硕均有影响。其《临西峡颂》(图-7)隶书作品主要与邓石如隶书特点相近,长横末端拨挑棱角清晰,含蓄到位,如“爱”“德”“义”“经”“博”等字,整体行笔稳健流畅,结字敦厚方正,俊朗刚逸。

清代书家对隶书尤其重视,受《西狭颂》影响最深的书家当属杨岘,以隶书创作见长,对东汉碑碣多有探求,以《礼器碑》《褒斜道》《石门颂》《礼器碑》为本旨,晚年在放纵外复运以颤笔,得瘦硬矫健之趣,又辅以颤笔,流于颓唐,独具面貌。杨岘临《西狭颂》(图-8),力求尊重原作,临得严谨端庄,从用笔上看,略用颤抖来表现金石气,生涩中略显拘谨。从结体上看,过于整齐划一,失去了《西狭颂》本来奇特而丰富的变化。从章法上看,茂密有馀,而疏朗不足。虽略有形似,但原刻的精神面貌没有很好地表现出来。由于是临作,所以远没有他在隶书创作中的那种果敢和放纵。

图-8 杨岘《临西狭颂》;资料来源:《清杨岘临西狭颂》(上海书画出版社)

综上所得,清代时期篆隶书家辈出,之后对于汉隶《西狭颂》也多有追慕者,并受益良多。如梁启超、罗振玉、郑孝胥、李瑞清、胡小石、林散之、高二适、来楚生、童大年等等。从他们所留临作来看,各有独到的理解,这里便不一一介绍。他们为汉碑《西峡颂》留下了弥足珍贵的临摹与创作的经验是我们学书路上的指明灯。

四、《西狭颂》的创作启发

隶书的发展离不开传统继承和革新创造。隶书在两汉时期已达到了顶峰,在书法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之后历代书家开始与古为徒,研究古人丰富的遗迹并加以临习提高自身书学素养。明代董其昌说过:学书不从临古人,必堕恶道。

隶书创作至今可谓百花齐放,一般书家以一家为长,在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再旁涉其他,兼收并蓄,将多家风格特点融合一体。比如何绍基,其隶书以《张迁碑》为起点,在长时间的研习,掌握《张迁碑》的特点和规律,在一定的程度上融入其他汉碑元素,形成了自己独具面貌的隶书风格,并在清代隶书中让人叹为观止。再如伊秉绶,学习多种汉隶碑刻,如《韩仁铭》《衡方碑》《裴岑纪功碑》《西峡颂》《封龙山颂》《郙阁颂》等,最终是以自身面目示人,看似平稳工整,实际深入汉碑精髓。清代是篆隶发展的盛况时期,书家们纷纷在篆隶书上进行实践创作,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借鉴的实际案例。《西狭颂》之所以能够在汉碑中屹立不倒,除了本身的历史地位价值,更与后人的传承影响分不开。

临摹只是手段,创作才是目的。那么从临摹到创作需要我们有思想力,有创造力,更要有长期积累的过程,是一个历练的过程。对于《西狭颂》临摹,首先要对原帖进行解读,并加以精临,要体现出其用笔方圆兼施,圆熟极富变化,篆意浓厚;线条舒展顺畅、潇洒优逸;结字方整刚健,端庄稳重,章法茂密。对于创作,一般采用集字创作法,简单解释即选字临摹。集字可以提高我们的乐趣。经过集字阶段,我们应意临。何谓意临?不是临其大意,而是参以己意,并得其精神,对范本应深入理解和消化,并融入自己的意趣。因为真正意义上的创作是脱离原帖范字,将《西狭颂》整体的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西狭颂》从临摹到创作,是一个由他神到我神的过程,是一个入古出新的过程。从临摹到运用是有一段距离的,运用的阶段即进入创作的阶段。临帖和创作不是截然分开的,为了既能提高用笔、结字和对整幅作品的把握能力,又能增强学书的兴趣,当临帖到了一定阶段,应和创作结合起来,使二者相互渗透和推进。在进行《西狭颂》隶书创作时,应增强其创作欲望,使笔者的真情实感自然流露于作品当中。12正如清代书家王铎所说:“一日临帖,一日应求索。”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写好作品必须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自己的勤学苦练,掌握基本字形结构、用笔的方法,拥有一定的基础,在不失法度的前提下,赋予个人情感和想象力加以创新,追求变化的同时并且返璞归真,才能不断取得进步,创作出更多有价值意义的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充分运用从碑帖中获得的启发,并且用个人的理解和感悟,融合领会,形成自己的风格,才能在学书之路越走越远。

猜你喜欢

摩崖篆书金石
西狭颂摩崖石刻
金石不朽 承载灵渠千年记忆
新增编委介绍
饶宗颐老照片一组
金石包装有限公司
张晓东《篆书国有岁以团扇》
北票喇嘛洞摩崖石刻石窟群调查
拉萨周边摩崖石刻造像现状与保护对策研究①
鲁大东篆书苏轼“人生十六乐事”
冷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