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路径式护理应用于急性病毒性脑炎患儿116例的临床观察
2019-10-23卜艳红
卜艳红
(山西省儿童医院,山西 太原030013)
急性病毒性脑炎是临床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以起病急、症状严重、病情变化快为主要特征,临床症状包括发热、呕吐、意识障碍等,严重时可出现抽搐、昏迷、瘫痪,快速有效的治疗与护理对该病预后意义重大[1-2]。当前临床对该病的西医护理、中医护理均有研究,但对中西医结合护理路径并未给予足够关注。本研究分析116例急性病毒性脑炎患儿应用中西医结合路径式护理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山西省儿童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30例急性病毒性脑炎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参照组(114例)和研究组(116例)。参照组男63例,女51例;年龄1~8岁,平均(4.2±1.3)岁;发病至入院时间4~24 h,平均(13.5±2.4)h。研究组男64例,女52例;年龄1~7.5岁,平均(4.1±1.0)岁;发病至入院时间5~26 h,平均(13.7±2.5)h。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病毒性脑炎诊断标准[3];经颅脑影像学检查确认;临床表现为高温、呕吐等症状;家长自愿参与本研究。
1.3 排除标准 发病前神经功能异常者;合并免疫系统疾病者;重要器官器质性病变者;患有先天性疾病者;合并其他可能影响研究因素者。
2 治疗方法
2.1 参照组 采用常规西医护理。遵医嘱制订护理计划,包括入院接待,了解患儿情况,协助患儿家属办理住院手续;即刻通知医师进行急救处理,给予低流量吸氧,清除口腔与呼吸道内分泌物,提高床头15°~30°;静脉滴注20%甘露醇注射液(上海百特医疗用品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3135,100 m L∶20 g)5~10 m L/kg;采用安乃近注射液(回音必集团抚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3533,2 m L∶0.5 g)滴鼻、物理降温等方式进行高温护理;给予饮食教育,保证营养充足,叮嘱家属遵医嘱用药;加强患儿关节活动,抚触患儿,加强患儿听觉、语言刺激等康复指导。护理干预2周。
2.2 研究组 采用中西医结合路径式护理。护理干预2周。
(1)入院当天 ①健康教育:用亲切的态度接待患儿及其家属,尽快安排住院事宜,通知主治医师进行处理;患儿度过急性期后将医院制度、患儿病情、发病原因、治疗方式等详细告知家属;体表温水擦拭物理降温,调整室温为26~30℃。②冷盐水灌肠:取100~1 000 m L温度为28~32℃的冷盐水,按照大量不保留灌肠方式将液体注入患儿直肠中,反复清洁,直至排出液体为清水样。
(2)入院第2日 ①饮食护理:评估患儿病情,对家属进行饮食指导,叮嘱家属患儿饮食宜清淡、少油、少渣,可将粳米粥作为主食;若患儿腹泻,三餐后对其腹部进行以脐部为中心的顺时针按摩,每次10 min。②情志护理:依据中医“喜胜忧”“移情”的理念,结合患儿病情、性格特征,为其播放儿歌,并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拉近与患儿的距离;积极疏导家属情绪,鼓励家属参与到患儿护理,缓解其焦虑情绪。
(3)入院第3~5日 给予综合护理。①持续监测患儿病情,观察其神经功能损伤情况,早期进行神经功能锻炼:通过变换室内灯光进行感官刺激,通过嘟嘴、深呼吸、吸气等方式进行面部肌肉训练,要求患儿看图说话。②冰棉棒刺激咽喉:使用棉签蘸取0℃冰水刺激咽喉,30 min内刺激5次。③空吞咽训练:引导患儿身体略微前倾,在不进食的状态下有节律吞咽,每分钟10次,每次吞咽训练3~5 min。④疏发护理:教授患儿家属使用梳发法,重点梳理血管舒缩区、晕听区等位置,每次5~15 min,早晚各1次。
(4)第6日至出院 康复护理:基于患儿年龄、认知、依从性制订针对性训练方案,包括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在各关节全范围向肌肉挛缩反方向进行被动运动,以及立位平衡训练、卧位训练、步行训练,每次30 min,每日1次;选取上肢肩贞、曲池,下肢环跳、阳陵泉等进行按摩、推拿,采用弹拨、按压、捻转及揉搓等进行操作,手法要平稳,循序渐进,持续5 min,每日1次。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干预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家属对护理质量评分。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根据加拿大神经病学量表(CNS)评定,包括精神活动、运动功能两个方面,分值为0~12分,分值越低表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越严重。②症状缓解时间包括体温恢复时间、停止呕吐时间,其中腋窝处温度为36.0~37.0℃时为体温恢复。③患儿家属对生活质量评分采用护理质量调查表评定,内容包括护理理念、业务能力、沟通技巧等,分值为0~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护理质量越高。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 结果
(1)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儿CN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儿CNS评分均较干预前有所提升(P<0.05),且研究组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急性病毒性脑炎患儿干预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比较(分,±s)
表1 两组急性病毒性脑炎患儿干预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比较(分,±s)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P<0.05;与参照组干预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干预前 干预后研究组 116 5.26±1.12 9.63±1.34△▲参照组 114 5.30±1.15 7.21±1.57△
(2)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及家属对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研究组体温恢复时间、停止呕吐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参照组(P<0.05),家属对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急性病毒性脑炎患儿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及家属对护理质量评分比较(±s)
表2 两组急性病毒性脑炎患儿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及家属对护理质量评分比较(±s)
注:与参照组比较,▲P<0.05
家属护理质量评价(分)研究组 116 1.56±0.37▲ 2.23±0.87▲32.54±5.91▲ 92.13±2.94▲参照组 114 2.74±0.59 3.07±0.98 43.08±6.15 81.45±3.76组别 例数 体温恢复时间(d)停止呕吐时间(d)住院时间(d)
4 讨论
急性病毒性脑炎病毒通过血液循环突破血脑屏障入侵中枢神经系统,使大脑组织水肿、软化,脑膜充血,血氧缺失,导致神经细胞变性和坏死[4]。当前急性病毒性脑炎患儿生存率上升,但其导致的神经功能障碍及生活障碍仍是临床面临的难题,其护理模式也广受关注[5]。路径式护理是为特定种类疾病提供程序化、标准化的护理程序,符合高质量现代护理模式的成本与效益规律[6]。急性病毒性脑炎的中西医结合路径式护理是将住院时间作为横轴,将健康教育、饮食和情志护理、综合护理、康复护理等作为纵轴,形成计划表进行护理的一种方法。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研究组CNS评分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表明中西医结合路径式护理可促进神经功能改善。该护理中有效的健康教育可增加家属对相关疾病知识的认知度,避免盲目护理影响患儿病情,增强家属治疗疾病的信心,有效改善护理配合情况;情志护理可畅通患儿情志,心药并施,发挥患儿自身能动性;早期锻炼神经功能可有效缓解甚至逆转神经功能损伤,促进患儿生活能力的提升;梳发可加快头皮血液循环速度,增强大脑皮质层兴奋性,改善神经功能;康复训练中推拿按摩可疏通气血、调和静脉,抑制机体异常体位与模式,实现全面康复[7-8]。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体温恢复时间、停止呕吐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参照组(P<0.05),家属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表明该护理模式可加快患儿恢复速度,提升护理体验。相较于常规西医护理,中西医结合路径式护理中医护人员针对急性病毒性脑炎的康复与护理制定具有准确时间要求、严格工作顺序的照料方案,可避免护理资源浪费、延迟康复,保证护理对象可获得最好的医疗服务,推动整体护理向纵向发展,实用性与可操作性更强。护理人员依照计划工作,可避免延误患儿最佳恢复时机,有效改善其症状,提升护理质量。徐杰[9]对急性病毒性脑炎患儿应用中西医综合性护理,结果显示患儿预后效果较好,且家长对护理满意度较高。本研究结果与其具有一致性。但在客观条件的限制下,本研究存在样本数量过少、未随访等问题,在今后的研究中需加以改进。
综上所述,急性病毒性脑炎患儿应用中西医结合路径式护理可改善患儿神经功能,加快恢复速度,提升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