鲑科鱼类的几种病毒性疾病及其防控措施(3)
2019-10-23陈昌福张喜贵孟长明
陈昌福 张喜贵 孟长明
(1.华中农业大学,武汉 430070;2.河南省新乡市康大消毒剂有限公司,453700)
图5 病鱼体色变黑、眼珠突出、腹部膨胀的症状
图6 病鱼体在水面旋转游泳的状态
5.传染性胰坏死(IPN)
传染性胰坏死是鲑科鱼类稚鱼期的一种病毒病。日本曾在1960~1970年期间流行该病。不过,自进入1980年中期以来,发病率逐渐降低。近年来,几乎没有因IPN感染引起鱼类大量死亡的问题了。1980年以来,在欧洲及南美洲这种疾病曾经给刚移入海水饲养的大西洋鲑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患病鱼呈现出食欲丧失、体色变黑、眼珠突出、腹部膨胀(图5)。除排泄线状黏液便之外,还可见到原地转圈游泳等异常的活动现象。解剖检查时可见幽门垂附近有点状出血,但是,不是所有病例中均能见到这种症状。对病鱼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时,可见病变特征为胰腺的广泛性坏死,在其肾脏也可见到坏死现象。发生这种疾病时,依发病时鱼体的大小和饲养水温的不同,发病情况及其受害程度会有很大的不同。鱼体规格越大而且饲养水温越低,病程越容易转为慢性型,其危害程度也有逐渐变小的倾向。
这种疾病由属于双RNA病毒科的IPN病毒引起。IPN病毒能耐受氯仿、乙醚、pH值 3及60℃处理30min的条件,在饲养水中也能长时间保持毒力。虽然对这种病毒可以进行血清学分类,存在血清型不同而致病力强弱不同的倾向。但是,也并不存在严格的相关性。分离病毒时,经常采用RGT-2以及CHSE-214等细胞,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呈特征性的丝状细胞萎缩和核浓缩的细胞病变。
大约从20种鱼、贝类中分离到与IPN病毒类似的病毒。这些病毒多数来源于正常的鱼、贝类,对鲑科鱼类没有致病性的居多。其原因是一般将包括IPN病毒在内的这些病毒统称为水生双RNA病毒。
对于发病后的养殖池塘,可以采用河南省新乡市康大消毒剂有限公司生产的二氧化氯,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作为这种疾病的防控措施,因为IPN病毒对紫外线的感受性很低。虽然用碘制剂对发眼期卵消毒被认为是有效的,但是,也有报道指出这种病毒可通过侵入受精卵而被传播。不过,通常还是用紫外线和碘制剂对受精卵进行消毒。在欧洲和南美开发的注射用亚单位疫苗已进入实用化阶段。人们已经发现不同品系的虹鳟对这种疾病的敏感性不同,也已经找到了与抗病性有关的标记基因。标记基因是基因工程的专属名词,现在它已经成为一种基本的实验工具,广泛应用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标记基因是一种已知功能或已知序列的基因,能够起着特异性标记的作用。因此。有望据此开展鱼类针对这种疾病的抗病育种。
6.病毒性旋转病(Viral whirling disease)
很早以前就知道虹鳟及银大麻哈鱼的稚鱼有旋转游泳现象。在养殖场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情况:即养鱼池水面上有一尾到数尾转圈游动的鱼。并且在秋天至冬天可见到成鱼(鱼体重为30~700g)或是横卧于鱼池壁、横躺于池底,或是像树叶一样上下漂游。此现象除了可能有寄生虫感染之外,也有部分鱼是由于畸形所致。但是,旋转运动主要还是病毒病的特征。
患病稚鱼无外观症状,解剖检查时也见不到异常变化,在成鱼常见有脊椎骨异常状态(骨扭曲)。在鱼体脑部出现病变的鱼会出现如图6所示一样的旋转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