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在混龄建构游戏中的冲突成长

2019-10-22李春艳

教师·上 2019年9期

李春艳

摘 要:每个个体的成长都不可避免地经历这样或那样的冲突。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冲突是消极行为,是破坏性因素,将“冲突”等同于“攻擊”,掩盖了它的正向功能。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幼儿园围绕幼儿在混龄建构游戏中的冲突与成长点,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探索。文章对一个典型案例展开分析,抓住了表达、规则、悦纳、修复等关键要素,从支撑、视角、追寻、餍足四点阐述具体的指导策略。

关键词:冲突与成长;建构区游戏;幼儿混龄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5-05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25-0101-02

一、生活味,求索活动生本的“元气”

幼儿的生活是活生生的、真实的,他们精力旺盛、元气充沛,以自由、自主、自发的方式探索、交往。教师在面对幼儿冲突时,往往把重点放在避免和制止上。事实上,冲突是幼儿个体社会化飞跃发展的契机。

首先,幼儿冲突、争执有利于儿童认知的“去自我中心”。争执中幼儿体验到自己作为不同于他人的独立个体的存在,体验到不同个体认识事物水平、角度的差异。其次,幼儿争执促进幼儿行为规范的学习和社会品德行为的形成。最后,冲突提供给幼儿社会性问题解决技巧的练习机会。游戏是幼儿广阔的天地,而混龄建构游戏为幼儿创造了一个更接近人类生活的真实环境,使幼儿有机会在同一情境中扮演不同角色,从中获得不同的角色意识。

二、儿童味,留心接好自然的 “地气”

当幼儿在真实混龄活动中自由、自主、自发地活动,教师没有对其进行过多的评价,没有打断幼儿的活动,这时才是真正的幼儿生活,充满儿童趣味,更接近自然地气。下面以一次中大班幼儿的“混龄建构游戏活动”为例进行探讨。

(1)观察目的:观察幼儿与异龄同伴互动时的冲突行为表现,了解幼儿的发展现状以及捕捉幼儿与混龄同伴互动时的成长契机。

(2)观察对象:杨××(c1),6岁零1个月; 包××(c2)5岁零2个月;潘××(c3)5岁零8天。(见观察实录)

(3)结果与分析:冲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动主体间的一种排斥、矛盾、斗争、抵触的过程。本案例中的中大班幼儿冲突主要是因言语、意见分歧不同而迸发的情绪抵触、表情抵触,并没有出现肢体冲突、物品冲突。对中大班幼儿来说,因为意见、言语不一致而产生情绪抵触的现象是比较常见,既然如此,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幼儿在冲突中是否成长了呢?

从上面的表格来看,三名幼儿在本次活动中几乎是没有任何成长。关于规则、任务意识,对大班的c1小朋友来说,从游戏开始到结束丝毫没看见作用,至于他对“建构任务是什么”早已抛在脑后。当c1与c2意见不一致时,c1最先想到的是为自己辩解而没有倾听、悦纳他人的意见。当原计划建构任务不能完成时,c1也没有想办法解决所遇到的困难。中班的c2小朋友发现c1和自己的想法不一致时,虽然没有言语,但是看得出是有抵触情绪的,最后也没有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所以案例中的幼儿在冲突中都没有得到相应的成长。

三、生命味,风骨师者育人的“底气”

什么是生命味?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幼儿生命教育质量,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关注幼儿的教育质量,自然会促进儿童生命质量的提高。教师怀有怎样的儿童观、怎样的教育立场,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只有会听、会看、会分析、能行动,当幼儿有独特的想法时,教师才能灵活地捕捉、追问、推进,形成有“深度”的对话,再采取常见的教育策略,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讨论与建议

(一)支撑,不仅仅停留在本能上——让“冲突成长”无限延展

在“新西兰的学习故事”中,刻画了有能力的幼儿的模样,教师要使幼儿成为一个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而不单单是停留在幼儿本能的兴趣和需要上。如幼儿是否能在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情境中显示自己的能力,是否知道如何去获得理解、信任和支持。案例中的包××看着自己的作品被带领人杨××拆掉,也没试图在这样充满挑战性的情境中,展示自己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包××在后来的活动中,也没有试图争取机会去获得同伴的理解、支持,而是默默地“接受”了。所以,本次游戏杨××和包××只停留在自己本能的兴趣和需要上,没有发展自己的特别经验。这时,教师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可以对杨××和包××的行为表现出惊讶、兴趣、质疑以及采用肢体性的语言,及时捕捉幼儿“抛过来的球”,而不只是简单地发问。教师要有识别幼儿行为的能力并及时回应幼儿,才能使幼儿在冲突中学会成长。

(二)视角,在视野中慢慢成长——让“冲突成长”多元立体

成尚荣在《儿童立场:教育从这儿出发》中指出:“教育应该站在儿童的立场上。”所谓儿童立场是教育的全过程要从儿童视角出发,这是教育者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教育者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行为,进而影响着儿童是否健康、和谐地成长。案例中的几个细节透露教师在儿童心目中的形象,当杨××发现教师巡视回来了,立刻一骨碌爬起来为自己辩解。可见,日常生活中他们的师幼关系是比较紧张的,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是令人畏惧的,教师是居高临下的,所以导致了教师永远不能以“儿童视角”来看待儿童、理解儿童。教师应试着将注意力转变为关注幼儿的体验状况、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以及多种形式的表达,并清醒地认识到要尊重幼儿,关注幼儿主动探索发现的方法,关注幼儿的情感和态度,这才是真正的儿童视角。

(三)追寻,教育真谛的“观光者” ——让“冲突成长”触手可及

潘××和包××差不多一样大,是一个年龄段,但潘××在整个活动中几乎没有任何言语和表情,只是默默地活动着,似乎他在整个活动中可有可无。社会学家鲍曼曾指出:“人类社会中有两种人,一种是‘观光者,另一种是‘流浪者。”同在旅途中,观光者是因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迫不及待想去看看。而流浪者是因为无家可归,迫不得已而出行。不同的出发点,导致了两种人人生性质的不同。观光者有家、有目的、有需求和想法,旅行是一种享受和自由;而流浪者无家,无目标、无需求和想法,只能随波逐流。试想我们要培养怎样的儿童呢?使幼儿有安全感地探索、迎接各种新事物,发现他们的美妙才是我们教育的真谛。追求教育的真谛,让“冲突成长”触手可及。

(四)餍足,幼儿关键心理需要  ——让“冲突成长”情深意浓

案例中我们看到杨××总是喜欢模仿“打枪”,与其说他在乱搞,不如说他在社会性发展方面的某些关键心理需要沒有得到满足。角色游戏对杨××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每次模仿都能带给他很强的愉悦感。日常生活中杨××因为不能遵守规则总是成为那个不被允许的幼儿,所以他对新体验的心理需求更浓郁。包××的关键心理需求是幽默感,受父母的个体元情绪特质、家庭氛围的影响,包××不太爱表达、不苟言笑,这也正是他喜欢和杨××结伴游戏的原因,因为杨××能满足他对幽默感的需求。案例中,虽然我们看到杨××无计划、无组织,但是他始终没有停止幽默性的语言,如“包、包、包子,你看好我的这个积木......”“我们的枪支,这里面有1588发子弹,一枪可以打败1588个坏蛋!”,说完立刻倒地被“击中”,这些都满足了包××对幽默感的需要。作为教师,我们只能尽量创造条件来满足幼儿的这些关键心理需求。餍足幼儿,让“冲突成长”情深意浓。如果在敏感期,幼儿的这些关键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后期他会努力寻找各种方式“弥补”。

五、结语

冲突是幼儿活动中的一种基本的互动形态。幼儿在互动中发生冲突,在解决各种状况中彼此了解和包容。因此,“冲突”就像是座阶梯,能帮助幼儿在成长的道路中通往成熟。而混龄游园活动恰好为“这座阶梯”提供了丰厚的载体,幼儿在冲突中学会成长。 努力让每个幼儿的个性都得到充分而和谐的发展,是我们教育的宗旨。

参考文献:

[1]蔡春美,洪福财,等.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13.

[2]葛晓英.混龄教育的探索与实践[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

[3]林玉萍.建构区活动指导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