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勤工助学实践研究
2019-10-22李亚军王丽珍
李亚军 王丽珍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及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勤工助学成为大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环节,帮助当代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并为就业或创新创业奠定能力基础。文章将对大学生勤工助学理论及其意义进行阐述,并通过大学生勤工助学现状分析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针对大学生勤工助学问题的分析,有助于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的开展,促进该项工作向素质化、育人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勤工助学;发展现状;现实意义;解决路径
doi:10.1608 3/j .cnki.16 71-15 80.2019.08.032
中图分类号:G7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9)08-0136-04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创新创业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是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改善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及农民工等报名考试,目标扩招100万人。由此可见,我国高等教育工作已从精英教育转向为大众教育。在招生数量不断扩大且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大学生的求学就业问题日益严峻。勤工助学作为一项有偿性、实践性及教育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成为解决大学生生活困难问题的重要路径,且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创业素质。现阶段,高校的勤工助学工作开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勤工助学理论概述
(一)勤工助学理论表述
勤工助学是学生同时完成工作及求学的过程,帮助学生改善生活同时,培养学生自立能力。首先,勤工助学将依据学生的生活经济问题,有效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解决贫困,可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通过勤工助学教学方式,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充分开发其自身的兴趣与其个性特点,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的就业岗位。与此同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勤工助学教学与实践课程时,可加强学生掌握就业知识的基本内容,以此提升学生对就业方面的认知。其次,高校在建立对大学生创业的实践平台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培养学生的能力及素质。高校通过举办不同行业的大学生创业大赛,进一步精炼学生自身优势特点,教会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区分化的指导,为大多数的学生提供了解创业的机会。此外通过建立大学生平台与创办大学生创业大赛等方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创业活动的热情,扩大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视域。勤T助学可帮助学生减轻其家庭经济困难的现象,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提升其学习与就业的热情。
(二)勤工助学理论依据
勤工助学包含组织承诺理论与人力资本理论。首先,组织承诺理论也被称为“组织归属感”,其中包括企业员工对组织所付出的时间、精力与情感等方面的内容,进一步促使员工愿意留在组织的愿望,从而达到与组织确立合约行为,以此组织承诺所表达的是员工对组织单方面的付出。具体实现路径为,员工对组织付出不断增加的同时,从而产生为组织愿意付出其自身的全部精力,体现了员工对组织感情的投入程度。其员工的具体表现为组织付出感情、愿意留在组织的愿望、从自身的角度为组织付出精力等,总体表现为员工对自身岗位的认同。其次,人力资本理论包括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对工作效率的影响程度,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合理指导学生了解人力资源方面的知识,并适当地给予肯定,使学生在建立“参加勤工助学有利于社会实践能力提升”的思想,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其中应该注意的是让学生完成技术含量高的体力劳动,勤工助学的活动能够使学生走出舒适圈,利用勤工助学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创新创业环境下大学生勤工助学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建立自立意识
勤工助学对学生建立自身的自理意识与价值观念具有重要影响,是学生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学生也能够根据勤工助学活动激发自身的内在价值,对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当下国内诸多的高校中,优先选择家庭条件较为困难的学生参加到勤工助学创业活动的报名中,利用学生的专业成绩及自身优势逐个筛选。对于企业单位而言,学生专业成绩的好坏并不是企业单位选人的标准,其主要在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否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最为主要的表现即为学生的自立意识。学生在勤工助学的活动中所出现的问题以及挑战,能够帮助学生锻炼其自身面对困难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未来生活与工作中更加有效地解决所出现的问题。高校建立勤工助学创业平台将为学生建立专业的培训课程,以此帮助学生增强创业意识与能力,企业工作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开展对学生建立自理意识、坚持意志的教育,对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勤工助学活动的开展将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培训,确保学生综合能力不断地提升,在构建学生思维独立、拼搏意识上,具备一定的创造、创新能力。
(二)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框架
高校在建立创新教育课程的同时,与创业指导课程相结合,提升大学生内在力量。勤工助學是依据创新教育与创业指导课程存在的优势,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加以锻炼,创新教育课程是辅助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在完善学生就业知识的基础上,将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此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使大学生的才能得到充裕展现。大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要经过科学的实践活动。勤工助学是将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所积累的经验,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使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大学生在勤工助学的过程中能与不同类型的人交流,以此帮助学生提升处理问题的能力,并锻炼社交能力。学生在勤工助学中取得成绩的同时,丰富其自身的人生阅历,极大地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创业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大学生通过勤工助学的实践活动,能够客观的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事失败中总结经验,在创业过程中总结白身存在的缺点并加以改正,将实践活动与自身特点相结合,以此完善学生的知识储备。
三、创新创业环境下大学生勤工助学现状
(一)高校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部分高校在建立勤工助学的平台时,对学生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有所松懈,使勤工助学工作的开展并未充分发挥其有效的作用。第一,人力资源规划无法有效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对管理机构的建立、分配员工负责岗位等方面,并未作出详细的制定实行方案。在勤工助学的实践过程中,对员工的岗位设置与分配方面制定计划较为模糊,大部分学生在自身所处的岗位中,无法有效地理解其工作内容,以此导致学生无法提高在工作中的管理能力。第二,高校在勤工助学活动中培训学生专业能力的教学条件有待提高,并未有效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无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学生在勤工助学的过程中所接受的培训内容过于单一、专业性较低,以及培训内容质量较差,极大降低了学生对工作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第三,高校在建立创新创业的平台中,缺失对学生绩效管理的教学,对学生并未设立激励体制,学生无法了解自身能力提升情况,使得学生过于关注教师的评分,以此导致学生对其失去兴趣。第四,高校在构建勤工助学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对薪酬制度仍存在不足,无法推进学生对工作的积极性,利用传统的时间计算薪酬的方法,计算学生得到的薪酬,使得学生收入的差异体现在勤工助学的工作时长上,导致降低学生工作的积极性。
(二)学生勤工助学意识有待提升
在勤工助学的活动中,大部分学生认为勤工助学会影响学习成绩,少数学生认为自身的经济情况不需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学生在其意识上仍存在偏差。高校在指导学生勤工助学的教学、参与目的及意义方面,仍存在工作不到位的现象,使学生在对勤工助学的旧有观念下,无法做到理解新时代下勤工助学活动的真正意义。高校在对大学生发展勤工助学的活动中,并未合理地按照学生自身能力进行分配岗位的工作,大部分学生在勤工助学的活动中,工作时间与工作类型较少,不能提升学生对工作岗位。学生在勤工助学的工作中,极少数学生会保持谦虚好学的态度,在了解其工作内容后,出现逃避或偷懒的现象,例如学生在工作中不积极、态度不热情等方面,其原因在于高校在勤工助学的薪酬机制方面并未健全,导致学生出现无法自主学习、工作态度不端正等现象,进而影响了勤工助学活动的教学效率。学生在旧有的勤工助学活动中,无法推升自主能力,学生在其地位较低,无法完全参与到活动中,教师对此并未有效地指导学生提升开展工作效率的方法,学生无法从活动中建立设计、管理、组织等方面能力的训练,进一步导致学生在缺乏管理知识的同时,失去从工作中得到锻炼的机会,使学生无法提升综合素质能力。
四、创新创业环境下大学生勤工助学问题分析
(一)欠缺人力资源管理意识
高校在勤工助学的活动中所出现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管理体系作用效率较低的原因在于,其本质是人才劳动力是否得到充分地使用。高校在建立勤工助学活动中工作岗位的分配应合理地按照学生个体化的特点与能力等方面分配学生的工作岗位,以此引导学生对工作的积极性。人力资源管理最为主要的作用,是根据人员特点分配相应的岗位,达到创造财富的过程,其中存在的岗位数量较少、学生工作的报酬较少、勤工助学工资不足等因素,导致高校对人力资源管理出现缺乏使用的现象,还限制高校勤工助学活动在未来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所需要的正确的使用,才能达到其作用,其中包括与人才合作的愿望、实现共同的目标与组织成員的交流,能够实现其长远发展的作用,也只能是当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所缺失的核心内容。高校勤工助学活动中执行者应该了解,其核心内容能够促进学生的知识实践的机会、锻炼个性化特点、增强社会交往能力,其帮助学生在未来工作道路上体现自身的价值。同时,学生在活动中完成任务能力较差,教师与学生之间并未建立有效的交流渠道,使学生对勤工助学归属感较低,缺少主动性与积极性是学生完成工作表面形式的原因。
(二)勤工助学思维观念落后
固有思维的形成是工作体验的积累所体现的形式,固定的思维模式能够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快速有效地发现解决方法。但是在客观因素影响下,学生传统的固定思维就会受到影响,无法快速地解决当下出现的问题,则会影响学生勤工助学中的积极性,产生片面、消极的思维方式。一方面,大部分学生认为,家庭经济情况是决定学生是否参加勤T助学活动的决定性因素。但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勤T助学所包含的理念也在不断增加,其中的参与人员不只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此类思想是学生观念落后的原因。另一方面,部分学生认为学生的主要目标是学习,参与勤工助学的活动,会使学习效率降低,但是现实情况却相反,参与勤工助学活动的学生学习成绩明显高于并未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学习成绩,甚至出现“拜金主义”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曲解勤工助学的理念,追求勤工助学所得到的薪酬,进而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任务,其原因在于对勤工助学思想的认知出现偏差。还有部分学生在参与勤工助学的工作中,忽视了其工作形式,在以得到报酬为前提的情况下,缺失对自身的责任意识,无法主动、有效率地完成工作任务,使学生无法提升在工作中的创新能力,进一步导致学生出现曲解勤工助学的理念。
五、创新创业环境下大学生勤工助学实施方法
(一)加强高校勤工助学管理体系
现阶段,针对高校勤工助学活动存在的问题,从人力资源管理人手解决最为直接有效。第一,高校需要在收集信息方面完成整合及分类的工作,按照高校的实际情况,配合其中的特殊性,制定出适当的解决方法。高校在制定合理的管理规定前,需要成立对应的工作小组有效地进行正对性分析,根据分析得到的数据,制定详细的应对方法。第二,完善高校勤工助学的人员招聘制度,在按学生所具备的工作能力及自身特长,指导学生应聘岗位时,进行正确的选择,使工作内容和要求与学生能力、素质相适合,还能够与工作报酬相匹配,使学生保持对工作岗位的积极性。高校勤工助学活动中需要完成对工作内容的分析,准确地将学生与工作岗位相结合。教师还需要加强对学生面对招聘时应对方法的指导,防止学生在介绍自身特点时出现形式单一的问题。第三,高校需要在勤工助学活动中建立完善的工作激励制度,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工作,提升创造能力与主动性,以此最大程度发挥其自身能力;在确立有效的考核制度下,对勤工助学的工作岗位及内容加以细化,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工作性质;提升高校勤工助学工作开展最为直接的方法是,完善其奖励制度,学生在付出劳动的同时,收获与之匹配的报酬,以此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经济情况。第四,高校需要加强对劳动关系的管理,需要严格按照国家对于勤工助学的规定,保证学生在工作过程中不受不平等待遇。学生在参与勤工助学工作中,高校需要与学生工作企业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劳动协议书,确立参与勤工助学活动的学生在发生意外时有解决方法。高校需要构建平等的劳动关系,为学生创造优质环境的同时,使其内在潜力得到有效地发挥。
(二)学生正确理解勤工助学理念
高校在勤工助学的活动中,需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勤工助学理念。其一,教师要从思想上建立正确的理解勤工助学的意义,从工作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总结与反思,学生需要结合自身能力情况,制定适合自身的职业目标,选择与自身能力、特点等方面合适的工作岗位。以此在学生未来的工作中,完善其自身的综合能力,为将来工作道路鋪下坚实的基础。其二,高校在勤工助学工作岗位分化中,针对工作岗位的特点,指导学生结合自身能力进行正确选择,学生在正确分析白身能力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地参与到工作中,避免学生过于关注勤工助学对经济的影响,使学生在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增加就业的机会,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工作岗位的认知。其三,学生在勤工助学活动中,需要理性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高校内勤工助学的岗位类型较多,学生需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及能力,选择适合自身的工作岗位,在出现分配工作岗位并未达到适合白身能力时,需要及时与教师沟通,不应等待与忍耐,学生需要详细了解工作内容,以免出现调换频率过多,因此,理性地选择适合自身能力的工作岗位是学生最为有效的方法。其四,学生在勤工助学工作中,需要完成对自身适应的过程,在对工作岗位进行分析后,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并适应其工作内容,承担工作责任。学生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完善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加强对专业知识内容的掌握,大多数学生在勤工助学的工作中会出现不适应等现象,学生需要通过阅读、研究、实践等方法,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实践是检验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将理论融合到实践中,发挥其作用,使学生在勤工助学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六、结语
勤工助学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素质教育发展及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逐渐成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但现阶段高校勤工助学的发展情况不容乐观,针对性及合理性有待提升。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结合至高校勤工助学工作之中,可有效改善原有勤工助学活动中建设不足问题,并可鼓励大学生提高创业能力,建立创新意识。针对现阶段高校勤工助学工作开展现状及问题,提出创新创业背景下勤工助学管理的应用策略,将帮助大学生更满意地完成学业并投入创新创业工作之中。
[参考文献]
[1]金玲芬,王娜基于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勤工助学实践育人功能的探索与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0).
[2]黄贵闽.构建以创业型勤工助学为载体的发展性资助模式[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7( 06)
[3]郭灼“互联网+”背景下IT类大学生创业与勤工助学的有机结合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04)
[4]刘志丽.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西部高校勤工助学育人功能探索[J]教育观察(上旬刊),2014(11).
[5]莫媛.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加强西部高校勤工助学育人功能的措施与途径探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