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独立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对策研究
2019-10-22李莉娅覃思
李莉娅 覃思
内容摘要:贵州独立学院作为民族地区独立学院的代表,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的重要任务。这也正是当前“一带一路”沿线国际贸易市场所需。优化民族地区高校漢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有利于国家对外经贸的发展及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增强。本文通过分析民族地区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需求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对加强贵州独立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这将成为贵州独立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的重要切入点和研究对策,为促进独立学院的国际化办学将起到强而有力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独立学院 “一带一路” 民族地区 高校汉语国际教育 人才培养
一.引言
贵州独立学院在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新型人才,让独立学院学生搭建起科学研发与市场需求之间的桥梁,引领中国文化潮流,成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沟通的使者。
推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发展,将成为贵州独立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的重要决策。在“一带一路”的框架下,众多地区的独立学院一跃成为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地区的前沿窗口。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深入了解毗邻国家国情、掌握多种非通用语言能力、国际贸易市场急需的专业性人才,为我国与相邻国家的政策制定、市场定位、社会服务提供智力与技术支持的任务。将民族地区建设为我国边境地区高等教育的先行示范区,开展多方位的国际教育合作、人才交流,为我国打通人脉,为实现“民心相通”打下坚实基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需要具有多语言能力并且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我国民族地区独立学院更应牢牢抓住这个国家战略机遇,教育是基础,人才是关键。
二.关于民族地区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现如今兴起的“汉语热”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已经变得越来越强,我国的经济水平、文化力量和国际地位明显提高。2004年11月21日,第一所孔子学院成立于汉城,直到2017年9月,中国国家汉办已在一百二十多个国家开设了四百五十所左右的孔子学院,共有七百多孔子课堂建立,为全世界的汉语学习者搭建了一个又一个平台,大大推进了中国文化和语言的传播。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机遇和挑战。在“一带一路”的大环境及“十三五”发展规划要求下,民族地区的独立学院需充分利用地缘优势,抓住国家战略发展机遇,把建设汉语国际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实施渠道,积极推动学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向国际化发展。
现今背景下,国内汉语国际教育人才还十分匮乏。到2017年为止,根据我国的汉办统计,学汉语的人已经到了一亿五千万人,而且该数字仍然在持续增长。若以每二十名学生的需要一名汉语老师为标准,则一亿五千万名学生需要七百五十万的汉语老师。就业前景似乎很乐观,然而,作为一个新的专业,我国各独立学院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培养方案、教学安排、经验积累方面尚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1.教学经验不足
总体而言,我国对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的研究工作起步比较晚,但随着全国大量的高校学者、语言学家、教育专家对该专业的建设问题的逐步重视,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取得了不少成果。为汉教专业将来的研究和具体培养人才模式,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依据、研究模型、新思想、新观点和新材料,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也指出培养模式存在明显的不足。主要特点如下:研究成果数量的不足,研究视野上的不足,研究方法上的薄弱。
目前汉语国际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多是经验性的研讨,其中科学考察分析和实证研究都比较匮乏,对现代高科技手段的运用研究目前几乎是空白的。
2.师资力量不足
汉教是一门新兴的应用型很强的学科,正由“对外汉语教学”向“汉语国际教育”发展。实践中出现了新的问题,师资问题已成为汉语国际教育界高度关注的话题。为了适应新形势,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一支适应海外教学需求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较低,外语授课及使用外语撰写科研成果的能力相对较弱是主要问题。同时也存在外籍教师数量少,层次较低,缺乏专业领域的学术研究成果等问题。
3.教学安排不完善
由于民族地区高校尤其是独立学院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时间较晚,也不免存在课程体系建立滞后且不完善的情况。除英语课外,较少开设其他双语教学课程,为留学生开设的专业课程种类相对国内重点高校来说也较少,很多热门专业甚至有些高校并未开设,导致部分留学生流失。
三.贵州独立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发展趋势及人才培养的建议
(一)贵州独立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发展趋势
汉语国际教育是一门比较新的学科,虽然以前的对该专业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但也已取得了良好的开端。贵州独立学院应积极运用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吸取国内重点高校学科建设的相关经验,根据各民族地区上的优势进行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创新和发展。
(二)贵州独立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
1.注重差别化培养
在“一带一路”政策的引导下,外国学习汉语的人数开始增多,沿线国家对于汉语教师的需求越来越大。民族高等院校在培育汉语教学人才时,要懂得因地制宜地培育专业人才,例如高校培育出的人才要带普遍适用性,使得汉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同对方国家、区域的文化相符相适应。同时,也要求其在充分认知国情的基础上,保证教学计划与教学任务能完成,实现汉语国际交流与汉语国际传播的目的。为实现差别化培养的目标,就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教育的过程而言,独立学院应当特别培养汉教人才对当地特色民族文化知识的掌握,继而将更多元的内容,如民情、民族文化等内容融入汉语教学其中,让更多的汉语学习者了解民族地区,了解中国语言和文化。
2.注重层次化培养
就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而言,我们要懂得转换自己的思想,注重国外汉语青年群体的培养,拓宽该专业招生的渠道,改善并完善国际办学制度与教学体系,加强国际化办学理念、管理体系与管理机制的建立。向一流大学借鉴国际化课程体系的建立机制,加快研究与国际接轨的学分互换机制,不断提高教育国际化的水平。
3.注重联合培养
联合培养的重点主要在本国的汉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群体,贵州独立学院由于地理因素的原因,在本来实习经验有限的情况下,能够为本科生提供的实训见习机会少之又少。且国内众多重点高校都是采用以英语为媒介进行汉语教学,相比较而言,贵州独立学院培养的师资人才的就业挑战不可谓不严峻。因此,对于民族地区的独立学院而言,应该在师资力量建设上参考与国际接轨的外籍人才或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模式。积极鼓励和支持本校专任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国际互访、学习、工作及研修等,提升现有教师团队的国际化水平及国际影响力。借着“一带一路”的东风,依托中国政府相关政策支持,积极与越南、缅甸、柬埔寨或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学术研究合作与交流,寻找构建校级实质性合作的机会。
结论:现如今,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上的综合影响力不断上升、国际汉语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内外对国际汉语教师的需求也随之不断扩大。汉语国际教育在教育领域对“一带一路”建设起到了关键支撑作用,当前贵州独立学院的国际化办学该如何改革、发展以适应“一带一路”建设的需求,已成为当前面对的亟需解决的问题。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一门年轻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将由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修正,这样也符合现如今的汉语教师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希望借此讨论,能引起学界及相关职能部门对构建民族地区独立学院国际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的持续关注,将独立学院的国际化教育发展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以获得更多的、更有效的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周谷平,阚阅.“一带一路”战略的人才支撑与教育路径[J].教育研究,2015(10):4-9.
[2]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EB/OL].新华网.(2015-03-28).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03/28/c_1114793986.htm.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EB/OL].(2016-07-15)[2017-02-161.
http:刀妇ww.moe.edu.cn/srcsite/A20/s7068/201608/t20160811_274679.html.
[4]范建華.云南在“一带一路”国家开放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与发展担当[J].大理学院学报,2015,14(3):23-29.
[5]申超.高等教育国际化概念辨析[J].全球教育展望,2014,43(6):45-53.
[6]菲利普·阿特巴赫,姜川,陈延柱(译).全球化与国际化[J/OL].高等教育研究,2010,31(2):12-18.
[7]朱兴德.教育国际化及其最新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4:60-63.
[8]但妮.中外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比较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4.
[9]陈昌贵,翁丽霞.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创新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8,29(6):78-82.
[10]肖凤翔,尚宇光.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质及其经济动因[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68-72.
[11]唐滢,丁红卫.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必然与现实——兼论云南农业大学教育国际化发展[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6,1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