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门诊静脉输液治疗中护理风险管理模式的实施及临床效果
2019-10-22袁宁宁
袁宁宁
(山东省临沂市妇女儿童医院,山东 临沂 276000)
在儿科门诊中静脉输液是对各种小儿疾病进行治疗的有效给药方法,但由于儿科门诊患儿年龄较小,是护理风险及不良事件高发科室,容易引发护患纠纷问题,并给患儿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带来较大的威胁。风险管理模式可以对患儿可能发生的护理风险进行有效预测、分析与控制,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在儿科门诊护理中护理风险管理模式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在儿科门诊静脉输液治疗中采用风险管理,可以有效减少不良事件发生[1]。本组就针对我院儿科门诊静脉输液患儿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对其临床效果进行评价与探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我院儿科门诊收治的静脉输液患儿94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为:患儿均在家长陪同下进行本组实验,年龄低于6岁,对本组治疗和护理依从性较好。排除标准:有先天性心脏病者、残疾或痴呆患儿。按照单双数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47例。其中对照组患儿男26例,女21例;年龄6个月-5岁,平均年龄(3.7±2.4)岁;观察组患儿男23例,女24例;年龄7个月~6岁,平均年龄(3.6±2.3)岁。两组患儿在一般资料比较中无显著差异,P>0.05,可比。
1.2 方法:所有患儿均接受静脉输液治疗,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具体包括:①对科室护理人员进行风险管理培训。对护士长进行系统化风险管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配药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配药相关要求,护理操作技巧等[2]。由护士长定期对其他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培训,向护理人员重点讲解配药安全问题,以及在护理操作中问题的解决办法等,在输液前应加强对患儿信息的核对,严格遵医嘱,杜绝出现用错药等风险。②应严格按照国家及医院相关规定对注射物品和药品进行严格管理和标准化管理,并遵循关于一次性注射物品使用规定等,在注射前对所有物品及药敏密封性及有效期进行检查,杜绝采用违规药品,或是药物不合格使用的现象[3]。
1.3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儿治疗和护理效果进行比较,将其分为四个等级,其中痊愈:经治疗和护理后,患儿临床症状消失,身体康复;显效:在治疗与护理后,患儿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有效:患儿临床症状有所缓解,仍需继续治疗;无效:患儿病情无明显缓解或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应用软件SPSS17.0对本组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计数资料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P<0.05,表明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后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2 结果
2.1 患者护理后治疗总有效率比较:护理后,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患儿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对照组护理过程中输液速度过快2例,药物渗出1例,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6.38%;观察组无一例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0。观察组患儿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 论
静脉输液属于侵入性操作,是儿科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在临床治疗与护理中,护理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穿刺技术水平,并做好穿此前准备工作,严格遵循操作流程,避免由于操作不规范引起风险事件。在准确掌握拔针与穿刺方法后,应教会患者拔针后按压方式,护理人员还要加强对患儿输液期间巡查工作,及时发现输液中存在的危险因素,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提升护理满意度[4]。在本组研究中针对我院收治的94例门诊输液患儿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常规护理管理和护理风险管理模式,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在门诊静脉输液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