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行为管理方法对低龄儿童口腔诊疗的影响

2019-10-22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25期
关键词:例数医师医护人员

杜 欧 赵 亮

(1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 厦门 361000;2 厦门市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福建 厦门 361000)

龋病是人类常见病症的一种,并且多发于儿童,其发病原因大多是与儿童牙齿自身特点、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加上患儿的年龄小,家长的口腔健康意识不足[1]。这就让龋病很难及时治疗。不及时治疗很多都会发展成牙髓根尖周等相关口腔疾病,不但对儿童恒牙良好建立和正常发育造成影响,还会对其身体发育和营养吸收造成危害。患儿的年龄小,在治疗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紧张、恐惧等负面心理状态,而首次牙病治疗有很重要的作用,如果就诊经历不良对其造成恶性刺激,很容易让患儿留下心理阴影。所以,在口腔治疗中如何实施有效的行为管理是儿童口腔医师面临的一大问题。本文研究和分析了行为管理对100例儿童口腔患者的治疗影响,报道如下。

表1 两组患儿行为管理之后的配合情况对比()

表1 两组患儿行为管理之后的配合情况对比()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口腔科室收治的100例低龄儿童患者,年龄在3~6岁,将所有患者使用随机分组方式分为参照组和管理组,每组患者50例。参照组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1例;平均年龄(4.83±1.21)岁,3~4岁儿童10例,4~5岁儿童12例,5~6岁儿童28例。管理组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3例;平均年龄(4.79±1.18)岁,3~4岁儿童12例,4~5岁儿童14例,5~6岁儿童24例。所有患儿均无任何身体残疾、口腔急症和智力障碍,其口腔治疗项目包括拔牙、龋齿充填、牙髓治疗。两组患者的各项基本资料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参照组患儿在初诊时实施口腔治疗操作,同时应用正强化、语音语调控制、TSD等行为管理方法;管理组初诊时对患儿进行常规的口腔检查,并进行模型演示和口腔卫生宣教等工作,不实施治疗操作;在二次复诊是,使用正强化、语音语调控制以及TSD等行为管理方法,逐步进行口腔治疗,具体方法为:在治疗之前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要求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家长不能干预医师与患儿的交流,医护人员还要观察患儿的情绪、行为和注意力,针对其心理状态给予有效的诱导[2];在患儿首次进入诊室时,医师要用患儿能理解的语言告知诊疗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器械,需要进行的检查以及操作方法,例如将涡轮机比作给牙齿洗澡的工具、牙椅比作神奇的小床、探针比作小钩子、口镜比作照亮牙齿的小镜子等等,必须在具体操作之前让患儿明确并熟悉诊疗的流程;由于患儿的情感发育不健全,所以口腔诊疗过程中出现不配合行为是正常表现,医护人员应该对其给予相应的鼓励方法,并辅助适当的批评,即通过鼓励-表扬-批评-表扬-鼓励的方式循环往复一直到诊疗结束;对于安抚无效、大哭大闹的患儿,医护人员可以突然使用严厉的话语吸引其注意力,等到患儿安静下来之后再配合相应的鼓励语言进行沟通和交流,提高其治疗的配合程度;此外还可以借助束缚板、医师的手同时配合开口器对患儿进行保护性固定,防止其在诊疗过程中因为突然体动导致受伤。在治疗之前,医护人员应该告知患儿禁食空腹,避免治疗过程中出现窒息、呕吐等意外情况。所有的行为管理措施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使用多次,并且要相互融合,循序渐进。

1.3 评价标准:比较两组患儿在诊疗过程中的配合情况,并将其分为三个等级:①A级:患儿能够良好、主动接受并配合医师的诊疗;②B级:患儿不能接受和配合治疗,但是经过相应的行为管理措施之后可以基本配合;③C级:患儿不能接受和配合治疗,在使用行为管理措施之后仍然没有效果,需要使用强制措施才能完成治疗过程。其中,C级表明行为管理方法完全无效,A级和B级表示行为管理方法有效。

1.4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24.0统计学数据分析软件对研究数据给予处理,并使用百分率(%)和()表示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使用χ2和t对其进行检验,当P<0.05时表示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从表1数据得知,管理组3~4岁患儿的A、B级例数与参照组患儿的A、B级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4~5岁患儿A、B级例数管理组明显多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组患儿5~6岁A、B级例数显著高于参照组A、B级例数,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儿童口腔的行为管理概念早在1975年就已经被Wright提出[3],其目的是为了让医护人员能够更加高效高质的完成治疗,并培养儿童良好的口腔卫生态度。美国的儿童牙科学会[4]在制定的临床指南中,将儿童口腔的行为管理定义为医护人员与家长、儿童之间持续不断的教育交流作用,使儿童的恐惧心理和焦虑情绪得到缓解,知晓如何保持口腔健康以及提高口腔健康重要性的认知。中华口腔医学会认同口腔专业委员会[5]还未对其中的行为管理作出特殊的定义。

行为管理方式主要包括镇静治疗、束缚疗法等传统行为管理。其中镇静治疗包括全身麻醉和镇静;束缚疗法指的是采用强制约束方式辅助治疗过程;传统的行为管理包括父母缺席/在场策略、正强化、语音语调控制、分散注意力、模型演示以及TSD等[6]。如何根据不同患儿的特点选择合理有效的行为管理方法是儿童口腔医师应该具备的专业技能之一。对于低龄儿童来说,他们对外界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年龄越小,对未知事物和口腔科的陌生环境的恐惧感就越高。在本次研究中,初诊时采用不同的方法让患儿对口腔治疗的目的和方法进行更多的了解,并没有真正的口腔治疗操作,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患儿有心理准备,当其没有留下心理负担和阴影时,就为后续的治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次复诊是,医护人员使用正强化、语音语调控制、TSD等多种策略,不断降低患儿的恐惧感,是其更加配合治疗[7]。结果显示,管理组患儿主动接受、配合治疗的例数明显高于参照组患儿。

综上所述,对于低龄儿童口腔诊疗来说,常规的行为管理方法配合二次就诊的有效行为管理措施,能够大大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使其更加配合、接受口腔治疗,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猜你喜欢

例数医师医护人员
中国医师节
韩医师的中医缘
中国医师节
《中国医师节》
二维超声与四维超声联合诊断产前胎儿畸形的临床价值
1168 例女性泌尿生殖道感染支原体培养及药敏结果探讨
人工膝关节翻修例数太少的医院会增加再翻修率:一项基于23 644例的研究
法国用免费拳击课感谢医护人员
《海峡姐妹》志愿者为医护人员送温暖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