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爱心教育之我见

2019-10-21朱叶萍

科学与财富 2019年15期
关键词:爱心培养幼儿

朱叶萍

摘 要:成人在教会幼儿享受爱的同时,应教会幼儿如何付出爱,如何使他人接受自己的爱。这样才能使幼儿知道爱是需要双向交流,只有付出了爱才能得到爱,从而使幼儿的身心更加健康发展。所以对幼儿进行爱心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刻不容缓的。

关键词:爱心;对物的爱心行为;幼儿;培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突出了幼儿教育中情感、兴趣、态度、人性等方面的价值取向。而当今家长对这一方面的教育意识叫薄弱,无论是独生子女的家长还是非独生子女的家长,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偏重于知识、技能方面,而对品德教育方面要求不多。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许多家长把孩子智力发展看成头等大事,识字、绘画、舞蹈、钢琴、珠心算等样样让孩子去学,而有意识引导孩子关心、帮助他人、为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却要求不够,有的甚至认为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只会让自己的孩子吃亏,这种错误的观念正是造成幼儿缺乏爱心的主要原因。

幼儿爱心行为的发生受发生对象的影响,幼儿对人的爱心行为往往高于对物的爱心行为。据具体记录来看,幼儿对于自己比较熟悉的人,如父母、伙伴,较易产生爱心。在家中,他们能主动地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父母忙或不适时会体谅他们,不去麻烦他们、打扰他们。在幼儿园更是如此。每天一早来到幼儿园他们就帮老师做事情而且还会帮能力弱的幼儿系鞋带、扣扣子。可是在对物的爱心行为上就不够理想了。他们对待班级的植物角态度冷淡,都要在老师再三叮嘱下记住给植物浇水。

区域活动的开设给幼儿爱心行为的培养即带来了挑战又带了机遇。区域活动要顺应教育的需求,就必须投入大量的玩具和操作材料。这些玩具和操作材料的投入使用正是考验幼儿爱心行为的好时机。要想延长玩具和操作材料的使用寿命就需要每个幼儿的爱护,即要要求幼儿具有爱心。本班幼儿只要一听到区域活动开放就拼命地奔向自己喜欢的活动区,进入区角后就开始争抢玩具、藏玩具的情况,有的幼儿用手扔、用脚踢,当成了发泄工具,有的幼儿在放学家人来接时就把自己玩过的玩具随便一摊,一走了之。既然幼儿对自己玩过的玩具都不能收拾好,他还能把掉在地上的玩具主动地捡起来送回原处,这简直是天方夜谈!玩具能经得起幼儿这样的折腾吗?玩具还能以原来的面貌出现在区角吗?所有的疑问可以在幼儿的爱心行为没有得以形成中找到答案。

一、影响幼儿爱心行为的因素

影响幼儿爱心行为的发展因素是多方面的,如社会因素、家庭环境熏陶、个体因素等,但我认为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家长的教育因素。

1、家长的儿童观影响

家长是否具有正确的、科学的儿童观对幼儿爱行为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致关重要的影响。现在仍有很多家长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只属于自己的一部分,依附于自己,而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独立特殊的社会成员。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家长往往更多的是呵护,照顾甚至是溺爱,很少以平等的心态给孩子义务、权利、责任。这样无形中便影响和阻碍了幼儿爱心行为的正常培养。

2、家长的教育观念

家长对这一方面的教育意识叫薄弱,无论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好是非独生子女的家长,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偏重于知识、技能方面,而对品德教育方面要求不多。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许多家长把孩子智力发展看成头等大事,识字、绘画、舞蹈、钢琴、珠心算等样样让孩子去学,而有意识引导孩子关心、帮助他人、为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却要求不够,有的甚至认为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只会让自己的孩子吃亏,这种错误的观念正是造成幼儿缺乏爱心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培养幼儿的爱心行为,必须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3、家长的教育方式、方法

采取依赖的包办代替的态度还是放手让孩子自由的教育方式、方法呢?在两种不同的旧方式方法下孩子的表现大不相同。放手让孩子自由行动的方式方法,使孩子的独立意识增强,尝试实现自己的目标,从而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感。而那种对孩子照顾的无微不至,怕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会的事事包办代替的家长,使孩子失去了锻炼的机会,习惯于“等”而不“做”,变得意志薄弱,依赖性强,责任意识薄弱,所以家长的教育方式、方法要科学大胆。

二、培养幼儿爱心行为的对策

(一)培养孩子的爱心要从心理学中寻找答案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要培养孩子的爱心,必须给孩子一个自由的天地,让他能行使自己的权利、尽自己的义务、负自己的责任,不能把孩子当成自己的一部分,包办代替。就家长而言,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爱心行为的培养,首先,要求家庭具有良好的民主气氛。平时家长多向孩子讨论接触到的各种信息、问题,鼓励孩子发表见解,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涉及伦理道德等问题的事例,引导孩子对社会现象独立做出正确的解释。其次,强调孩子的主题作用。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绝不是完全被动的角色,对一种现象,如果他心中原有的解释没有出现矛盾,他就永远不会接受新的解释。

(二)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加强家庭教育

1、家长要为孩子作出爱心榜样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孩子是天真、幼稚、好模仿,因此在家中父母应以身作则,表里如一的尊重长辈、关心他人;外出时遇有机会也要对他人付出爱心,如扶盲人过马路、帮老人扛东西、公交车上给年幼老少让座等。这样可以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教育。正如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人”。

2、家长要结合日常生活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

父母可以有意识地结合生活中的小事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如:在公交车上看到老年人时,家长可以对孩子说:“你看,奶奶年龄这么大,站着多辛苦,多累,给奶奶让个座吧”。当孩子表现出关心、呵护、帮助他人等爱心行为或为爱心行为作出努力时,父母应及时给予肯定或表扬,进行心理上的强化。这样,时间久了,习惯就成自然了,孩子会逐渐形成思维定势,爱心行为也将日益增多。

(三)教师应增强对幼儿进行爱心行为教育重要性认识,有意识地对幼儿进行爱心教育。

1、有意识地选用爱心教育方面的教材。目前,有关对幼儿进行爱心教育的专用教材、书籍很少,教师需付出努力,多方面阅读,充分利用已有的材料加强对幼儿进行爱心教育,结合日常生活,创作适合幼儿学习、理解的愛心教材。

2、教育目标,采用多种教育方法。对幼儿的爱心教育目前大多数采用随机教育,没有一定的主题目标。有的幼儿园开展“爱”的主题教育,也只局限于一时一事,时间过后,“爱”的主题教育也随之结束。幼儿园中的爱心教育没有系统教学目标,不能象健康领域、语言领域、社会领域等有总目标,阶段目标、年龄目标,还有具体的课时目标。因此,要使爱心教育象其他教育目标一样正规化、系统化,教师在进行爱心教育时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使幼儿更有兴趣更好的掌握。如游戏活动,游戏是具有社会性与实践性,又是幼儿喜欢活动。将爱心教育贯穿于游戏中,让幼儿在娱乐中轻松的掌握爱心行为。随机教育,这种方法是我们教师对幼儿进行爱心教育时运用较多的一种。

3、意识创设教育环境。环境对幼儿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创设各种活动区,布置环境时,应有意识地加入爱心行为教育的内容,将爱心教育内容渗透于幼儿的各项活动和生活之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的爱心行为。

有爱心是道德品质发展的催化剂,而在素质教育全面提倡的今天,爱心行为的培养更是迫在眉睫了。它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而是一个长期、坚持、积累的过程。因而,有待广大的幼教工作者与家长在生活和教育中共同不懈的努力!

猜你喜欢

爱心培养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爱心树(下)
为爱奔跑 爱心满满
爱心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