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路径探究

2019-10-21李婷婷

科技风 2019年24期
关键词:保障措施高职院校

摘 要:高职院校推进学分制改革是教育改革的必然发展,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自由的发展空间,还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水平的提升。因此,本文主要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改革等方面分析了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路径,同时提出了革新管理理念、加大软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学分制管理制度等保障措施,以期能够进一步提升高校教学水平。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保障措施

自从我国高校实施扩大招生开始,学分制逐渐成为人才培养主要的管理模式,使得高等教育有了人性化的管理机制,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展开有针对性的高等教育。学分制的落实,给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为自由的空间,学生从兴趣出发来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推动我国素质教育逐渐深化和发展。

1 学分制理念的特征

1.1 教学自由化和学习个性化

自学分制管理模式在高校中应用后,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在理念上将教学自由和学习自由放在首位,尽可能的激发学习主动性。学习自由是指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学习计划以及如何达到学习目标的过程进行自由安排,从而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思想。教学自由围绕学校的办学特色,自由定制科目,自由选择项目,从而获得的教学结论具有广泛的自由性。两者都主张自由,这种自由都来源于人的主观意愿,所以体现的是人性化管理特征,以宽松的管理环境来培养多元化的人才,从而完成传统教学管理向新型教学管理模式的过渡和转变。因此,学分制越来越受到高校的欢迎。

1.2 适应性广和灵活性高的特征

学分制的自由特性使之具有较高的应用灵活性,摆脱了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使学习进入较大的灵活状态,学生具有较高的自主性和自觉性,能够更好地以兴趣为中心展开学习。同时,学分制具有较广的适应性,表现在学分制应用具有多样化,能够以学校为中心,围绕学校的特色、现状、未来趋势等展开灵活性强,适应性广的学分制管理,使学校的管理呈现多样化。从而保证高校能够具有横向联合的能力和管理水平,其应用范围和空间很大。

2 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路径

2.1 加强对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的认识

我国地域广,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是不挣的事实。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高职院校也具有不同的规格和特色,资源差异性显著,教学优势与校园文化有很大的差别,而且对人才的要求也有差异。因此,高职院校要立足市场,发挥本校专长,在落实学分制时要有创新,有特色,针对学分制进行落实改革,从而突出优势,配套管理制度。在应用中要积极搜集反馈信息,不断完善和健全学分制管理机制,走出一条有特色的管理道路。

2.2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首先,学分制需要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来支撑,才能保证高等教育不偏离教育的核心轨道。而方案的制定既要具有广泛性和科学性,还要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吻合,这就需要深入社会对专业需求、专业现状、专业发展和专业水平进行全面的掌握,从而设置合理的专业课程。

其次,学分制的实施需要给学生较多的自由选择的空间。要保证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设置必修课程。然后再设置层次性、多元化的可选课程,然后对必修和选修科学配置学分,通过学分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业。

最后,学分制要具有一定的引导性,即在一定的学分基础上必须主动拓展更多的学分才能完成学校的教育目标。这种引导性要丰富化,学生可以在线上、线下、校内、校外、课堂、实践等多途径、多方法上进行学分的积累,从而使学分制更自由更富有弹性,保证高等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2.3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的改革

首先,学分制要求调和结构层层递进,符合学生各个阶段的心理需求。课程结构要以专業为总框架,在此基础上进行内容的填充,科目的拓展,使各课程和专业紧密结合。课程结构要有主有次,相互渗透,应用学分制来调整学生的心态,从而使学生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其次,学分制要求学生自由发展,那么就要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先理清才行。不同专业需要的理论与实践各不相同。两者的轻重关系需要从社会的实际需求和专业的发展趋势为出发点来科学考量,从而给出合理、优化的课程比例。这种优化的课程比例需要较长时间的不断研究与实践才能找到,需要学生与学校一同努力。

再次,学分制以学分的取得为目标,学分分配到选修课与必修课中,需要科学设置学分比例,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提高自己综合能力的同时积极主动地获得学分。必修课保证学生的专业水平,选修课保证学生的拓展能力,两者的学分比例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层次和学校的专业水平以及社会的专业发展等进行综合考虑。一味的增加某一学分的比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激发并没有太多的作用。

最后,需巧妙运用通识课,使之与专业课形成优势互补。两者对人才的培养各有作用,各有特色,不可舍一而行。通识课是知识的拓展与外延,具有综合性特征,其知识体系将专业教育也纳入其中,但主要起协调和组织作用。因此,专业课更具有主动性,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具有独特性的特征。两者的关系平等。要加强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将实践应用突显出来。同时,对人文教育和理念塑造要加以重视,将通识课和心理课作为不可缺少的课程内容,才能培养出专业能力硬,知识范围广,身心素质高,社会责任强,价值体系优的人才。各校要科学设计专业课比例,重点推出通识课,将人文培养与专业培养搭配起来,为社会输出优秀的人才。

2.4 加强学生对学分制的了解与适应

学分制对于刚进入高校的学生来说十分的陌生,为此,很多高校都逐渐引入导师制来提高学分制有效性。导师对学生进行学分管理制度讲解,课程结构设置的目的以及如何选课能高效利用在校的学习时间等,使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需求,能够积极地提升专业知识和能力,同时加强自身思想品质的塑造。此外,高职院校还要从教育改革的目标出发,在学分制管理中加强引导服务功能的体现,从而保证学生在学分制的管理下顺利完成学生,提高自身能力,更好地融入社会。

3 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的保障措施

3.1 革新管理理念

学分制管理是高校教育管理的新方向,需要多方面考虑和多方面协调,形成一个系统的管理体系。这需要从理念上进行引导,从思想上进行强化,从实施中进行考核,使所有教职工都将学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因此,学分制需要全体教职工共同来管理,使其深入到高校教育的每一角落,形成一个科学的管理体系,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提升自我,形成积极向上,有轻有重,自由学习的管理环境。

3.2 加大软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

学分管理制度的落实需要基础设施配套和教学资源配套,才能有条不紊地得到落实。基础设施配套,需要高职院校加大资金投入,对教学硬件、教学环境、教学场所等进行改善与提高,使学分制能够在自由、宽松、和谐、共进的环境中得到实施,为学分制创造良好的管理氛围;教学资源配套,不仅指教师队伍资源的优化与构建,还指教学软件和教学材料资源的筛选、更新与共享。此外,还要构建资源库,各种新开发的教学资源都能够在库中保存和调用,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从而促进学分制在高校落地、开花、结果。

3.3 建立健全学分制管理制度

任何管理都需要制度提供保障,学分制实施同样离不开完善的管理制度作支撑。高职院校更加理解和认识到制度的重要性,在制度完善和健全上以学分制为基本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素养为目标,以提高学分制管理水平为手段,打造符合本校特色的内容全面、管理到位、责权分明、管监协调、科学绩效的管理制度,保证学生分制的高效运行。

3.4 深化对学分制理念的研究与应用

我国的学分制是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经过优化而来的,但在实际应用中却深度不够,仅作为单一成绩的计量手段。这与学分制的教学理念(自由、个性、人性化管理)还有一段的距离。因此,高职院校要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应用中加以创新,在理论上加以改造,使学分制摆脱死板、生硬的现状。深入研究学分制的相关问题,通过探索和健全,形成科学合理的理论体系,提升高职院校应用学分制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曹洋.高职院校实施完全学分制教学综合改革研究[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9(01).

[2]徐红荣.高职院校实施完全学分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8(04).

[3]翁幼珍,吴卫荣.高职院校完全学分制的构建探索[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4).

[4]陈薇.基于学分制背景下高职教学管理模式的实践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08).

[5]徐高虹,周瓏.地方高职院校“学分制”教学管理体系建设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8(08).

作者简介:李婷婷(1983-),女,陕西汉中人,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讲师,主要从事教学管理、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保障措施高职院校
网络通信中信息安全的保障措施
毕节试验区耕地污染治理与轮休改革对策及思路
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的保障措施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浅谈在校大学生兼职权益侵权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