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2019-10-21郑培钢
摘要:新课程改革给我国体育教学带来了全新的变化,一线教师无论是从教学理念还是具体实施方法层面,都在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小学体育教学不仅是教会学生如何进行锻炼,还需要教给学生如何保持身心健康,让学生感悟体育魅力,热爱体育,乐于运动,更加有效地提升体育课堂的有效性。体育游戏是进行体育活动的有效手段,是体育教学与训练的重要内容,因其丰富多样的形式与内容深受学生喜爱。
关键词:小学体育;游戏教学;有效策略
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使得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注重应试成绩提升的知识传授轉变为注重培育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引导学生多方面发展。这就需要一线教师不仅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还要能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学习乐趣,真正“学有所得”。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传统的教学形式往往是简单集合后单一传授课本知识,随后让学生自由活动。这种教学不利于体育课堂的高效构建。为了转变这种局面,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学会应用体育游戏教学。
一、 结合体育游戏,培养学生协作精神
协作精神的培养是体育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存在,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合作能力是提高体育教学效率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在实际教学中,小学生由于心理年龄特点,他们的协作意识较为薄弱,由于家庭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都有着强烈的主观意识,因此教师可以在体育教学中利用体育游戏扭转学生的个体意识,明白合作的重要性。
比如,在教学《跑》的相关知识时,教师除了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呈现正确的跑步姿势外,还可以在体育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接力跑的游戏,以此向学生传递协作精神的重要性。在课堂授课时,先给学生创设一个接力跑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户内观看奥运比赛接力跑的场景,在直观的知识呈现中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在户外游戏开展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演示接力跑中的一些动作要领,做一些热身运动以防学生在游戏时产生不必要伤害。除了“接力跑”的游戏,为了激发学生创新力,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新奇观点,比如制定一些奖惩措施,设立一些关卡,以此增加游戏的难度。在接力跑运动中,如果小组学生协作不好,那就会导致整个组的成绩受到影响,让学生在比赛中落实协作精神,感受合作的重要性。
二、 结合体育游戏,带动学生全员参与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过程都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的过程,如果缺乏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那么教学就无法实现预期效果。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学,主动参与学习,是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环节。因此,体育教师将体育游戏应用到教学中,能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参与。
比如,在教学《球类活动》时,为了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度,教师可以将班级内的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小组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划分,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集中在几节课内将不同球类运动的动作要领和比赛规则传授给学生,以《篮球》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堂授课时引导学生观看NBA球赛,激发他们对篮球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练习篮球中的各个动作要领,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篮球较好的学生带动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长组织篮球游戏比赛,以此提高体育活动的刺激性,在游戏竞争中鼓励全体学生参与,通过设定裁判、啦啦队、篮球小组成员及替补,后勤等角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
三、 结合体育游戏,提升学生课堂兴趣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是学生开展一切学习行为的开始,体育教学也不例外。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在体育课堂中注重对学生兴趣的激发,通过体育游戏实践,让学生从被动的状态中出来,积极主动投入到体育活动中,这有助于他们消除对体育活动的恐惧心理,从而在兴趣的激发中促进学生掌握技能,促进体育课堂的有效性。
比如,在“长跑”的体育项目中,为了让学生认识到长期坚持跑步能强身健体,教师可以在锻炼学生的体能时组织“网鱼”行动,选择耐力较好的学生充当“捕鱼人”,其他学生作为“小鱼”,哨声一响分散跑到各个角落,“捕鱼人”则跑着去抓“小鱼”,碰触到衣服即为“捕鱼”成功,可以设计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位学生抓到的鱼最多,以此游戏激发学生对长跑项目产生兴趣,并在潜移默化中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又如,在教学《投掷》一课时,教师可以在体育课堂上引领学生玩“丢沙包”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悟体育学科的教学魅力,并复习掌握“投掷”的技巧,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结合体育游戏“激趣”让学生享受体育课堂乐趣,能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体育活动信心,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体育课堂中,这对锻炼他们的身体素质、提升体育课堂教学效率,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能够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利用体育游戏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学生身心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文创科.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6(13):76-77.
[2]林以华.浅析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6,6(2):68+70.
作者简介:
郑培钢,四川省内江市,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向义镇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