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倡导感恩教育构建和谐社会

2019-10-21韩琼芳

读天下 2019年29期
关键词:感恩社会教育

摘要:在学生的道德教育中,“感恩教育”是一个起点。当前,许多小学生缺乏感恩意识,主要由于父母的宠爱、溺爱,造成个别孩子由娇而横,唯我独尊,由爱生恨,甚至有的还恩将仇报。这类现象的出现,我们应该反思当前的教育方式,唤醒学生的感恩情怀,让学生学会感恩,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感恩;社会;教育

一、 重视感恩教育启蒙,开启学生感恩之心

“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异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我利用各种场合或时机在学生的心底播种善的种子,好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用感恩之心去感受世间的亲情、友情和恩情,在接受他人关爱、支持和援助时,给他人以回报,不要只图索取和享受。教育学生将他人恩惠铭记在心,增强责任感,要有一颗感恩之心,懂得怜悯,懂得尊重,懂得负责,与人为善,善待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

二、 及时点拨学生,参与感恩教育的实践活动

环境是无声的教育,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我创设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让学生的心灵在充满“感恩”的氛围中接受洗礼。根据我班学生的特点,进行如下展示。

(一) 讲述“感恩”的故事

在班中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故事会,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进行演讲,使学生们认识到“孝心、爱心”是“立人之本”,是一切德行之源。

(二) 创办“感恩”小报

用新颖的排版、立意鲜明的内容,定期出刊有关“感恩”的个案,使学生亲眼看见“孝星”的形象,从而受到感染。

(三) 设计“感恩”的广告,编排“感恩”的节目

让学生将文化艺术融入“感恩”活动中,从中得到熏陶。

(四) 经常问候,让父母舒心

古人云:“言为心声”,鼓励学生经常对父母说说体贴或感激的话。如“爸爸、妈妈,您们辛苦了!”

(五) 将“感恩”迁移到爱社会,爱党、爱国上,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开展“感恩在我心中”的文明活动,为孤儿院小朋友们送温暖,课余时间清扫“白色垃圾”,清除非法广告纸等等。以此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社会、爱党、爱国的情怀。营造浓厚的氛围,使“感恩”教育有声有色,使学生自愿参与“感恩”活动,去亲身体验,去感悟人生,去领悟真理。

(六) 体验“感恩”的真实情感

1. 结合节日,开展活动

如:国际“三八”节、母亲节,通过这些节日对学生进行传统道德教育。

2. 协助父母,做家务体验辛劳

如:冬天洗衣、洗菜等活动。让学生们从真实的生活中感知父母的伟大与艰辛,从而将“感恩”内化为心灵深处的情感,并且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孝敬父母的情怀!

三、 和谐社会更需要感恩教育

近日,我在公交车上看到这样一幕:一个小男孩把座位让给了一位孕妇,然而没想到这位孕妇不但没正面看一眼小男孩,而且连句感谢话也没说,就心安理得地坐下了。男孩下车后问妈妈,为什么我让座了,那个阿姨不说声“谢谢”呢?

我宁愿把那位孕妇的麻木行为看作是一时的疏忽,而非内心冷漠。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他绝不是为了换取一声感谢的话语才让座的,他的让座行为完全是心甘情愿的。从功利角度来看,一声“谢谢”,其实并无多少实际价值,然而,这声道谢又是无价的,因为它象征着对社会美德的认同。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谁都有窘迫的时候,窘迫的时候施人以援手对被救者是一种帮助,对施救者也是一件乐事。中国有古语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据历史记载,汉初韩信功成名就后,费尽千辛万苦,寻到对自己有一瓢食之恩的漂母,优厚赡养以报其恩;诸葛亮感动刘备三顾茅庐知遇之恩,尽管后主“乐不思蜀”,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古人尚且明白的浅显道理,可是为什么在我们今天看来却是如此的难以施行呢?为什么不断出现被救者冷漠绝情的声音?为什么知恩和报恩的声音越来越少?

记得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著名作家刘墉也在他的一篇励志文章中,劝勉一些年轻人要心存一颗感恩戴德之心,永存感恩之情。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永怀感恩之心,才能从各个方面获得更大的情感回报。

一个不懂得感恩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只要人人怀有感恩之心,处处心生感激之情,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才会拉近,世界也因此多一分阳光,少一点冷漠。这样也会使得我们所处的社会更文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融洽。

四、 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方法和措施

首先,我們的教育主管部门要改革对教育成绩的评价体系: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改革大学招生方式,通过采取“宽进严出”等办法,努力弱化智育对德育的冲击;改革对教师的评价体系,把教师的品德和推行德育的业绩纳入考核体系,作为重要指标进行评价;德育工作的目标中应明确感恩教育的核心价值,近日,《中国青年报》讯:上海市教委日前推出第3版《小学生守则》,其中《小学生守则》增加了“学会感恩”等条款;通过大力开展中学生对自己的家长、教师、社区等进行感恩活动,并作为学生升学、当兵、就业的重要考核标准。2015年11月26日,《新安晚报》讯:安徽省铜陵市首创小学生德育目标层次体系,“德育成长档案”挂钩中考成绩,这是很好的举措。

其次,强调感恩教育的引导者、接受者要多元化:教师、家长的感恩行为是孩子的榜样、模范,孩子们不知感恩,责任首先在家长身上。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影响极大。有的家长溺爱孩子;有的家长为孩子做了很不好的榜样;有的家长只求付出不计回报,很小的孩子就学会了索取,不知道回报。家长是孩子学会感恩的第一责任人。所以,笔者认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的引导者要多元化,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师。每个成年人心里,也应当深深地刻下“学会感恩”4个大字。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在我们的这个社会中,无论是感恩教育的引导者还是接受者,他们都不是单一的角色扮演者,他们中的每一个人不仅要做感恩教育的引导者,同时也要做一位感恩教育的接受者。只要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和谐和进步,才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作者简介:

韩琼芳,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市开福区教育考试中心。

猜你喜欢

感恩社会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亲缘感恩教育研究浅析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尽孝而亲不待
民法公平原则的伦理分析
大学生感恩、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