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运用

2019-10-21任蕾

装饰装修天地 2019年5期
关键词:园林设计运用

任蕾

摘 要:当今时代,我国经济发展逐渐趋于稳定,城市建设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在园林工程项目中应用海绵城市理论不仅能够有效减少洪涝灾害,而且还可以加强雨水回收,让城市公园景观更具有生态效益。海绵城市是环境生态与城市化共同发展的重要体现,如果环境发生了变化,可以像海绵一样对城市进行保护,尽可能地减少雨水灾害的影响,保护生态安全。对于海绵城市来说,发展对其他城市影响甚微。海绵城市开发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对以前的生态平衡进行了保护,修复受损的自然环境和相关水资源,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的综合合理利用。由于以往的建设项目破坏了现有的自然水体循环,阻碍了雨水的自然循环通道,海绵城市的发展就是通过相关的技术和方法恢复景观,使现有的城市排水系统符合自然雨水循环规律。通过水体以及水系之间相互疏通和管理,改善了城市环境生态系统,大大降低了城市污染和热岛效应。雨水和洪水资源的利用大大提高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更好地解决了城市的旱涝问题。海绵城市建设不只是节省建设成本,还更好地创造经济与生态以及社会效应。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园林设计;运用

1 引言

近几年来,国内遭受到暴雨灾害的城市大概有400多座。传统的城市规划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的要求,旧的规划导致了城市形成了大面积的无法透水區域。还有传统的快排管理方式,雨水因为城市的排水压力过大无法尽快排出,每次遇到大雨就会发生洪涝。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就要合理利用雨水资源,将雨水合理利用以及约束起来。在城市园林规划建设中,也可以充分运用海绵城市理论,促进城市园林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市的自我调节。

2 “海绵城市”理念的内涵

所谓“海绵城市”即是指那些类似于海绵一样的城市建设,通过“海绵”极富吸收力的特性,逐步对周边日益变化的环境做出适应性的调整,并能够对自然环境下所产生的各类自然灾害等,进行更为贴合生态标准的处理与应对。现阶段的“海绵城市”建设即是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主要是通过构建城市雨水渗透与吸收体系。由此而生成的“海绵城市”,是新时期城市雨洪管理工作的具体体现。促使城市在适应不断变化的自然环境以及有效应对因雨水而生成自然灾害等方面,其自身表现出了良好“弹性”,即“海绵城市”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如图1所示)。“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来源于弹性城市(ResilienceCity)概念的生成,而弹性城市则是由加拿大的知名生态学家Holling于1973年所提出,其中,“弹性”标准又因多元化的分类,而大致划分成技术弹性、组织弹性、社会弹性以及经济弹性等。其中技术弹性便是由城市总体基础设施与海绵城市理念构成,此处的“海绵城市”理念,是指对城市中排水及污水等系统设施的构建,应与城市的自然或生态情况相结合,以此才能确保城市的生命线性状趋于健康,也才能为城市规划设计与建造的实施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3 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3.1 因地制宜原则

因为我们国家本身的地理面积非常广阔,所以每一个领域自身的自然环境等因素等都是不相同的,除此以外在水文环境方面存在的差异也非常大,因此在将该建设理念应用到园林建设之中的时候就应该要将各地自身的自然特征融合进去,比如要根据自身的环境状况以及水文情况等等,在这些条件的基础之上才能够对其城市建设进行统一性的规划以及安排,所以在建设和应用的时候应该要将因地制宜原则以及生态城市建设的相关标准进行全面性的落实,以此给城市居民带来良好的生活环境。

3.2 生态优先原则

在该原则之下在对园林进行设计的时候应该要将蓝线管控工作进行全面性地落实,将原先城市之中的河流状况予以恢复,在这样的基础上还应该要加大基本的管理力度以及保护力度,对河流水文状况加强治理,促进自然排水功能的进一步发展,最终保证能够实现自然存积以及自然净化的效果。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以及管理手段的支持之下对其生态环境进行科学性的保护,以此将生态系统的自我改善功能进一步加强。在对园林进行设计和建设的时候使用该发展理念应该要将基本的生态理念作为首要条件,在保证生态环境的前提之下再开展其它的建设工作,最终实现城市和谐发展。

4 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具体运用

4.1 道路规划

对于城市园林而言,园林道路是其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且占地面积极大,既往的城市园林道路规划,更加注重拉近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娱乐需要,大多从美观性及舒适性角度出发进行设计,并不注重园林道路的生态保护功能。海绵城市理论下的城市园林道路规划,应当充分体现其生态环境保护作用。海绵城市理论下,城市园林的道路规划与设计中,可改变以往的直线型道路规划,采用环型及曲线道路规划模式,减少道路对于绿地的占用,起到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作用。在海绵城市的指导下,园林道路可采用疏散铺路法,增加行道砖之间的距离,为绿化面积的增加及园林雨水的下渗提供空间。

4.2 花园式绿地

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应用到花园式绿地建设工作中,可以将其建设成一个雨水花园的形式,利用人工的挖掘,将绿地打造成下凹形式,可以在大量降雨时,对雨水进行聚集,借助沙土与植物的共同作用,将雨水进行净化后用来进行园林植物的灌溉用水及景观水,或者可以将净化后的水渗入地表,使雨水转化为地表涵养水,提高地下水位,使雨水得到充分的再利用,减少资源浪费情况。在建设过程中,在花园式绿地附近建设景观池水,可以通过微倾斜的道路将二者连接在一起,这样可以保证在雨季来临时,花园式绿地将收集与净化后的水注入到景观池中,作为景观池水的供给来源,又能与景观池水形成一定的美感,使人们在生活中能看到园林建设的美感,提高生活的幸福感。同时,要加强对景观池水周围环境的设计与建设工作。可以将各种颜色的鹅卵石有设计的铺设在景观池水的周围,将地面的美感设计与景观池水的设计相契合;在花园式绿地与景观池水的周围,种植一些具有超强净化能力的植物,类似一叶兰、德国鸢尾、玉簪、麦冬等植物,在植物种植前,要根据视觉艺术效果,对植物的种植搭配与种植位置进行合理的设计,将植物错落有致的栽种在花园式绿地周围,与花园式绿地以及景观池水形成一幅美景图,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4.3 水景规划

以往的园林规划中,水景除了喷泉或流水之外,大多都是“死水”,是园林规划中,出于方便换水及园林管理的考量,会采用钢筋混凝土打造水塘,水体难以下渗,也难以起到与生态系统的物质置换效果,这种情况下,许多园林水景不仅无法起到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同时在长期的不流动与不循环情况下,滋生大量病菌及蚊虫,反而对给城市居民的休闲娱乐造成困扰。雨量丰富的地区,这种“水景”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蓄水的作用,但在雨量稀少的地区,这种“水景”反而会影响对于大气降水的接收与存储。海绵城市理念下,园林水景的规划与设计,应当充分体现“因地制宜”“顺其自然”的规划理念,尽量利用园林地势,在地势低洼的位置引导雨水的汇聚与蓄积,利用低洼地带修建引水渠及蓄水池等。通过雨水收集技术,对大气降水进行收集,并将收集到的雨水用于绿化灌溉及水景补充,减少对于地下水的消耗。另外,在水景规划中,需要预留一定开放口,使之成为水景与生态系统之间进行物质置换的途径。

4.4 绿色屋顶

绿色屋顶(如图2)可有效减少大雨来临时屋顶的雨水径流量和径流污染负荷,对于节能减排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但是对屋顶的荷载要求、防水设计、坡度大小以及空间条件等要求较为严格。其中,屋顶的荷载承重、顶板的抗渗漏水、植物的配置与种植、屋顶的绿化养护措施等成为绿色屋顶设计时首要解决的问题。首先,荷载严格参照建筑结构荷载标准值,合理布置绿化景点,尽可能采用质地较轻的材质以减少荷载承重。其次,做好屋顶的防渗漏处理,可在原防水层上涂抹1.5cm~2.0cm厚度的火山灰硅酸盐水泥砂浆。另外,绿色屋顶的植物适宜选择抗风耐寒、抗旱耐热等生命力旺盛的花草树木,以草坪及花卉为主,灌木、小乔木做点缀,如佛甲草、夹竹桃、合欢、紫薇、红叶李等。除此之外,对于结构顶板荷载不符合绿色屋顶设计要求的建筑,应充分利用排水、渗水以及集水等生态系统的建设有效削减暴雨时雨水的径流量,缓解暴雨情况下地面对雨水的蓄积程度。因此,在园林设计中,通过“海绵城市”理念的融入,构建起新式的屋顶花园,也将成为构建城市水环境工作中的重要举措。

4.5 透水铺装

对于园林绿地面积较大的区域,如道路两旁的人行步道、大型活动广场、地上停车场以及公园等,通常采用生态透水铺装,这样可有效收集拦蓄雨水补给地下水,大大改善了大雨过后因雨水径流过大而造成的城市内涝,这在减小城市排水压力的同时,为自然生态循环体系的构建开辟出良好的基础条件。通过应用不同材质的透水铺装,结合应用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合理构图,以营造不同的园林氛围。其中,广场铺装以简洁大气为主,人行步道的铺装材质则要满足道路荷载,并做到与周围建筑、景观等相互协调。根据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厦门将在全城范围内铺设“海绵”,使城市绿地系统不仅能吸水,还能储水、用水、净水,实现城市雨水的自然渗透、积蓄和净化。此外,在园林绿地透水铺装的设计时,应注意满足以下关键要素。首先,若应用透水铺装会影响到城市道路路基的抗压强度以及稳定性,则应考虑应用半透水铺装路面;其次,在透水路面的渗透能力不足时,则应在透水基层内设置相应的排水管,以增强路面的排水能力;另外,若透水铺装结构位于地下室的顶板位置时应加设排水层,并注意覆土厚度应满足要求。

4.6 生态停车场建设

园林建设中,除了在居民生活区、道路周围、公园等地进行建设以外,还包括对停车站周围环境的设计,能够以人们欣赏的角度合理规范停车场的秩序。停车场可以利用植草砖进行硬质地面的铺设,并运用可以透水的砂石连接排水管道,完成停车场内园林的排水与蓄水工作。在相邻的停车位与行人通道两旁增设小型绿化带,可以栽种一些既美觀又有净化空气作用的植物,如橡皮树等植物,既能将园林设计应用到停车场的隔离建设中,还能美化停车场环境,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在长治县城南广场的停车场就将海绵城市建设与园林建设结合在一起,创新了停车场的建设情况。城南广场的大面积停车位用专用的植草砖进行铺设,这种砖既美观又能承担小型车辆以及人的重力;在相邻的车位之间,该停车场根据空间的间隔关系,铺设了长条形的草坪,对两个停车位进行了分隔,能够有效地规范停车情况,并在保证停车场正常使用的情况下,提高城市的绿化面积。在停车场中,每个车位都有特定的道牙设计,规定了车辆的行驶路线,避免车辆在随意行驶过程中造成的草坪的破坏,同时道牙的设计多软性垫层,可以在下雨时,使停车场的积水进入草沟中,一方面能减少停车场的积水情况,另一方面可以保证地表水含量。在停车场内进行园林设计,并应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能改变以往停车场占地面积过大的情况,改善城市用地情况,让停车场与城市绿化建设有机结合。

5 结语

海绵城市理论下,城市园林可以作为改善城市环境、打造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元素,在海绵城市理论的指导下,城市园林的规划建设可以从道路规划、水景规划、绿地规划等层面入手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园林规划质量,使园林成为城市中的“绿肺”,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

参考文献:

[1] 唐正伟.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运用初探[J].低碳世界,2016(5):30~31.

[2] 李利胜.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运用[J].现代园艺,2017(8):143.

[3] 张艳.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运用[J].种子科技,2016(10):79~80.

[4] 周世航.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运用[J].城市建筑,2016(30):238.

[5] 张静茹,秦华.试论园林植物景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担当[J].现代园艺,2016(21):84~85.

[6] 吕伟伟,郭鸣,吴志刚.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园林景观中的实践[J].工程技术:引文版,2016(11):133.

[7] 吴忠荟,黄文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园林景观中的实践[J].农技服务,2017(20).

[8] 廖立鹃.园林景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J].城市建筑,2016(21):234.

[9] 聂斯倩.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园林景观中的实践[J].低碳世界,2018(2):184~185.

[10] 杨顺华.城市园林绿化中海绵城市技术的应用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24):4593.

猜你喜欢

园林设计运用
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应用探析
景观园林设计要点应用分析
园林设计中的地方文化元素应用
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
地域特征对园林设计的影响及应用
大地艺术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影响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