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互联网+”的全域旅游生态系统构建研究

2019-10-21王浩宇何鑫

度假旅游 2019年1期
关键词:生态系统全域旅游互联网+

王浩宇 何鑫

摘要:该文首先通过对全域旅游概念的辨析,提出全域旅游的概念。之后,通过引入生态系统理论,从生態系统的角度对全域旅游进行了论述,提出全域景区是一种社会生态系统的命题。最后,基于“互联网+”提出了构建全域旅游生态系统的方案,为建设全域旅游提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全域旅游;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517(2019)01-0130-02

1 全域旅游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全域旅游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在国内已有较多的研究。2011年李柏槐提出了旅游统筹全域景区建设的思路,其本质便是全域旅游。2013年,厉新建、张凌云、崔莉提出了全域旅游的概念,指出要从全要素、全行业、全过程、全方位、全时空、全社会、全部门、全游客等角度推进旅游目的地的发展。2017年李金早指出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综上,本文认为:全域旅游是在某一区域内打破传统旅游业景区的空间限制,将整个区域作为一个景区来建设,用旅游来统筹全域的发展,实现以旅游为主导的全域服务、全域产业、全域营销、全域管理、全域培训五个维度全域化。

全域旅游生态系统是用生态系统理论理解全域旅游这一社会领域现象,形成的新的概念。生态系统是自然界中的生命(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系统与其环境(无机环境、有机环境)系统在特定时空的有机结合。根据上述对全域旅游概论述,全域景区内,各领域的服务,管理,产业,营销,培训都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兴衰相通,因此全域景区也是一个有生命运动规律的生态系统,即全域旅游生态系统。在全域旅游生态系统中,环境不仅包含有自然环境(客观存在的生物和非生物)还包含社会环境(知识,风俗,文化)。种群不再是具体的生命体,而是各种抽象的社会存在:服务,营销,产业,管理,培训。各个种群都存在于一个独立的维度,使整个全域旅游生态系处于一个五维结构中。这一特殊的社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首先,他们都具有空间结构特征和时间序列特征。全域旅游生态系统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发展和演替。其次,两种生态系统都具有自动调控的功能,而调控的法则都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系统通过种群内外部的竞争,自我进化,使系统朝着稳定的方向不断发展。最后,两个系统所面向的对象有着显著的差异,自然生态系统仅仅包含了具体的生物和非生物,全域旅游生态系统还将人类社会包含在了系统中。

2 基于“互联网+”构建全域旅游生态系统方案

全域旅游生态系统由服务,管理,产业,营销,培训五个维度构成,且其构建的核心在于打通这一区域内各对象的信息流,实现信息的高度互通,为人类控制物质流、能量流提供决策依据。因此,本文分别从这五个维度的信息化建设角度,提出了构建全域旅游生态系统的方案。

2.1 服务维度

通过“互联网+”技术,使旅游目的地的个人之间,个人与环境之间的信息实现实时交互,形成过一个智能的供需匹配系统。游客在目的地的食住行游购娱不再需要传统的导游作为服务中心。甚至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提供服务,利用自身的技能为旅游目的地全行业提供服务,并从中得到回馈。这样可以逐渐打破旅游业边界,在优化社会人力资源配置的同时,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

利用智能终端和大数据的支持,实现旅游目的地全时空的按需服务。通过部署智能硬件,是偏远地区也能够根据游客的需求为游客提供服务。传统的旅游业中,考虑到成本,游客安全等因素,都会有服务时间的限制。通过“互联网+”实现游客和旅游景点的信息实时交互后,游客的行为、旅游境况都会被实时记录,在保证安全的同时,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互联网+”技术也是可以提高旅游的本真性。信息的对称优化了旅游业固有的产业链,游客不仅仅是一个具有临时性的外来者,游客和旅游目的地将通过信息化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消除了旅游对当地原有社会形态的冲击,是旅游者自然的融入当地社会,此时目的地原有的社会图景便以本真的形态展示给旅游者。形成处处皆风景,人人皆服务的全域景区服务。

2.2 营销维度

利用“互联网+”对游客旅游全过程进行个性化精准营销。旅游前,根据游客的历史偏好制定个性化推送,激发游客的旅游动机。旅游中,实时收集旅游者的需求信息,根据实时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旅游后,游客可通过信息系统对本次旅游进行评价。实现这种信息化之后就可以将其他领域的营销融合进来,实现全域营销。

2.3 产业维度

在当前的产业融合基础上进行信息化,一方面为改进融合模式提供决策参考,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全域旅游生态系统的自进化功能产生更好的全域产业发展模式。

旅游业与农业的全域产业建设,通过农业生产所在地建立互联网硬件终端,如监控终端,作物成熟度检测终端等,收集分析农业信息,通过互联网与游客实现实时交互,根据游客喜好推送相关农产品,游客根据推送或主动搜索将信息反馈给农业终端。农业生产人员在根据游客需求合理安排服务时间及方式。

2.4 管理维度

政府作为旅游目的地发展的管理者,利用互联网+旅游管理+政府管理在全域内建立统计系统,实现对目的地全方位的动态监测,为全域旅游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持。具体实施层面,通过智能终端,对城市的交通状况、人口流动状况、教育医疗资源、环境生态状况、气候灾害等情况进行详细的监测,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定期为市民提供城市运行状态报告。在城市发生紧急状态使通过这个信息系统快速制定解决方案。

另一方面对产业供应链进行信息化,实现供应链的高效运转也是实现全域管理的重要手段。在旅游业内部,将运输、接待、饮食、娱乐、购物等节点用“互联网+”连通起来,实现资源的最优化调度,消除各节点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不合理竞争。运用类似的方法,进行一步实现不同产业供应链的信息互通,使全域产业链实现统一管理。

2.5 培训维度

“互联网+”使旅游目的地的每个人都成为服务者,每个人的服务内容都由游客的及时需求决定。在这种高度交互的个性化服务过程中,通过大数据技术收集每一位服务人员的服务内容,服务质量级别,服务反馈。通过对比,总结出针对不同类型的服务者的行业规范。如旅游领军人物规范,普通服务人员规范,其他行业服务人员规范,并通过服务人员的终端结合服务者现有水平见格式的培训内容发送给每个个体,真正实现教育的因材施教。在旅游教育的带动下,可以将这种培训模式应用到其他领域,实现全域培训。

参考文献:

[1] 李柏槐.论旅游统筹全域景区的建设与发展——以汶川县地震灾后重建发展文化旅游为例[J].中华文化论坛,2011(4):157-162.

[2] 厉新建,张凌云,崔莉.全域旅游: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创新——以北京为例[J].人文地理,2013(3):130-134.

[3] 李金早.全域旅游的价值和途径[J].领导决策信息,2017(5):16-17.

猜你喜欢

生态系统全域旅游互联网+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医院志愿者角色和功能的研究
生态系统视角下:农村留守幼儿情绪问题的形成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基于价值共创共享的信息服务生态系统协同机制研究
基于全域旅游产业集群背景下的旅游专业群建设思考
网络空间的生态化治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