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继续开展校园足球师资国家级专项培训等
2019-10-21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教育部等6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提升校园足球师资素质,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决定2019年继续组织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师资国家级专项培训工作。
本年度校园足球师资国家级专项培训工作,由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委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承办。培训对象为2018年被教育部认定并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中小学校长和骨干体育教师,总体培训学员近8000名。针对校园足球发展的不同需求,本年度培训将组织“送教上门”等新的培训方式,进一步促进民族地区校园足球的发展。
校园足球师资国家级专项培训工作自2015年开始以来,已经持续开展四年,面向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总计培训学员超过5万人,培训总体满意度达96%。在与各省、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师资培训基本满足了现阶段校园足球发展对师资的需求,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的跨越式发展做出了贡献。
(摘自:教育部网站)
全国校园足球精英运动员训练营开营
1月20日,由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精英运动员训练营举行开营仪式。入选2015~2018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夏令营总营最佳阵容的近600名学生参加本次集训。
据了解,本次精英运动员训练营选拔层次高、覆盖范围广,将成为校园足球高水平运动员的“孵化器”。集训期间,中外专家组将通过训练、竞赛选拔组建各组别校园足球国家集训队参加国内外竞赛交流活动,并组织参训学生所在学校的近250名教练开展教练员等级培训,全面提升一线教练员业务水平。此外,还将组织地方校足办与国内职业足球俱乐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加强运动员和教练员的沟通交流,进一步推动教体深度融合。
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在开营仪式上指出,校园足球运动员们要珍惜伟大时代,牢记伟大使命,心怀伟大梦想,在集训期间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摘自《中国教育报》)
坚决禁止中小学生幼儿乘坐“黑校车”
校车安全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近日发布了2019年第1号预警,提请各地校车安全管理协调机制办公室,协调各成员单位进一步加大对“黑校车”和校车违法行为的查处、打击力度,提醒学生及家长坚决抵制乘坐“黑校车”,切实保障中小学生和幼儿上下学交通安全。预警重点涉及五大方面:
一要加强隐患排查。要坚持问题导向,制定专门方案,组织力量对公办幼儿园和中小学实行网格化管理,逐校详细调查学生上下学交通方式,指派专人记录学生集中乘坐上下学车辆的车型及车号,并长期坚持。对民办幼儿园和无办学资质幼儿园,要定时定点重点监控,在校门口显著位置张贴给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公布接受举报单位、电话和邮箱,广泛搜集“黑校车”线索信息。有关排查情况要及时汇总、分析,并通报公安交管部门核查处理。
二要加强路面执法。要建立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公安交管、交通运输部门共同参与、联合管控的工作机制。学生上下学高峰时段要在学校周边道路加派人员,加大巡逻执法力度,抓好路面管控。要加大对学生上下学车辆未取得校车标牌、超员超速、不按审核线路行驶等违法行为查处力度,对发现的“黑校车”实行“零容忍”,坚决予以查扣,切实织牢织密校车安全保护网,保障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
三要加强宣传教育。要通过当地主流宣传媒体,加大校车交通违法行为的曝光力度,深刻剖析乘坐“黑校车”“非专用校车”的危害性,警示广大学生及家长自觉抵制乘坐超员、无资质等违法接送学生车辆。要组织中小学和幼儿园利用微信、板报、广播、法治课、家长会等形式,对学生及家长全面开展乘车安全教育,并定期组织校车安全事故应急演练,强化师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师生安全防范能力。
四要加大保障力度。尚未出台《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的省份要尽快出台制定实施办法或相关管理规定,完善校车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过渡期满后校车发展政策。要积极向当地党委、政府报告,加大财政保障力度,按照“保障学生就近入学、建设寄宿制学校、发展公共交通、提供校车服务依次优先”的原则,统筹解决好学生上下学交通问题,切实保障学生安全。
五要加强问责力度。要严格落实校车安全责任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开办、谁负责,谁接送、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落实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学生家长作为校园安全管理和学生保护第一责任人责任,对排查工作结束后,发现仍有学生乘坐“黑校车”上下学的校长、园长和所在地区教育主管部门相关负责人要严肃问责。对校车安全事故频发的地区,要采取约谈、通报、挂牌督办等方式督促其限期整改。对校车安全管理工作不重视、组织不得力、履职不到位,造成重大安全事故或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要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责任。
(摘自《中国教育报》)
全国校外培训机构整改完成率98.93%
教育部办公厅1月17日发布全国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整改工作进展情况通报。截至2018年12月30日,全国2963个县(市、区)已启动专项治理整改工作,其中2758个县(市、区)已基本完成专项治理整改任务,县(市、区)完成率93.08%。
其中,北京、天津、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河南、湖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西藏、甘肃、新疆等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有县(市、区)已全部完成整改。
通报指出,全国共摸排校外培训机构401050所,存在问题机构272842所,现已完成整改269911所,整改完成率98.93%。其中,北京、天津、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河南、湖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西藏、甘肃、新疆等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存在问题机构已全部完成整改。
通报强调,未完成整改的省份要加快进度,尽快完成整改工作。各地要结合近期开展的各省份交叉核对工作,强化自查和督查,巩固治理成果,严禁弄虚作假,确保培训机构整改质量。要抓住寒假这一关键节点,加强热点区域巡查,严格审核备案,加强培训管理,坚决杜绝问题反弹。同时,要加快“全国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服务平台”的信息录入工作,方便社会查询和监督,教育部近期将通报各地录入进展情况。
(摘自《中国教育报》)
“2019中国——中东欧国家教育、青年交流年”开幕式举行
1月9日,“2018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合作年”闭幕式暨“2019中国——中东欧国家教育、青年交流年”开幕式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教育部副部长朱之文出席并致辞。
朱之文指出,近年來,中国——中东欧国家教育合作取得可喜成绩,双向留学规模日益扩大,语言教学合作成果显著,校际务实合作愈加活跃,校园体育合作前景广阔。2019年,教育部将贯穿全年举办——系列活动,推进教育合作、促进青年交流,让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友谊薪火相传。
外交部副部长、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秘书处秘书长王超,辽宁省副省长陈绿平,中东欧16国驻华使节以及部分高校和地方外办代表出席了本次活动。
(摘自:教育部网站)
(责任编辑 周子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