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的技巧及创新教育
2019-10-21孙玉红
孙玉红
在新课改实施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育更加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力求能够提高初中生的创新能力、思想道德素质、人际交往能力等等。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所掌握的教学技巧落后,难以在教学中培养初中生语文素养,因此,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展开创新教育非常必要。
语文是初中教育众多科目中的基础课程,通过语文知识学习,既可以培养初中生人际交往能力,掌握说话艺术,还可以让初中生具备更加全面的语言知识和文化文学知识,并具备听、说、读、写、译、编等能力,实现初中生智力的启迪。初中语文课程具有相关性、工具性、人文性、统一性等诸多特点,所以对教学模式也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展开初中语文教学时需要掌握教学技巧,并做好教育的创新,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初中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一、初中语文的教学现状
(一)初中生学习兴趣低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初中生始终在课堂上处于被动状态,久而久之,就会让初中生对语文科目的学习产生压力和抵触心理,导致语文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偏低,无法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执教方法单一
现阶段,教师在展开初中语文教学时采用的教学方法都集中在“满堂灌”或者“填鸭式”,且教师队伍建设不规范,部分教师在授课阶段经常身兼多职,负责多个班级教学,导致教学压力大,久而久之便出现工作负荷,无法保证教学质量。
(三)没有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
初中语文教学涉及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教学等多个方面。但是目前,教师在展开初中语文教学时没有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导致语文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教学经常被忽略,教学资源混乱,且教师没有培养初中生学习技巧,降低了学习效果。
二、初中语文教学的技巧及创新教育
(一)采用设问教学法
语文作为初中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对初中生言语发展、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但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普遍较低,难以让初中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也无法透彻理解重难点知识。此种情况下,就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做好教学技巧的创新,在教學中合理使用设问教学法,具体操作要点如下:
第一,教师需要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内容、教学大纲等要求,创设教学情境,让初中生充分融入教学情境中,在教学情境中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认真讨论课堂问题,顺利激发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
第二,教师在教学情境的基础上需要结合教学内容为初中生提出课堂讨论问题,并确保课堂讨论问题与教学目标、重难点知识相呼应。
第三,教师所制定的课堂讨论问题要有层次性,考虑到每一位初中生的学习能力,充分做到循序渐进、由简入难,确保每一位初中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有效提高初中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热情,保证课堂学习效果。
第四,教师在使用设问教学法时需要给予每一位初中生发言机会,让初中生在语文课堂上能够踊跃发言,然后教师对其发言进行评价,给予初中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自信心,让其能够感受到参与的愉悦感。
第五,教师在使用设问教学法时需要注重自身说话方式,课堂上利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增强每一位初中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让初中生对设计的问题情景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进而可以积极参与其中。
教师在展开初中语文教学时需要采用情感教学法,注重培养初中生情感因素,让初中生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和品质。与此用时,通过情感教学法,教师可以为初中生营造出浓厚的情感气氛,让初中生真切感受到语文篇章的“美”。例如,教师在讲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初中语文《背影》时,这篇文章是现代作家朱自清在1925年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中详细描写了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充分展现了父亲对儿女的爱。教师讲解时就可以采用情感教学法,在课前为初中生播放《父亲》这首歌曲,让学生聆听,聆听完毕后,融入教学内容,让学生对文章内容展开深入研究与学习,从而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父亲的关爱,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
(二)注重人文性教学
语文课程应凸显教师的人文关怀,使初中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自身的独特体验受到保护和尊重,但因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展开初中语文教学时经常忽略人文性特点,习惯将文章分解,分别对文章的字、词、句进行枯燥的语法分析,而缺少初中生文章鉴赏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教学效率难以提升。对此,教师在展开初中语文教学时就需要实行人文性教学,让初中生能够真切体会到每篇文章所蕴含的感情色彩。与此同时,教师在展开初中语文教学时可以将初中生人文精神培养作为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并以此制定语文课程目标和选择、整合、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在课堂上培养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初中生的文化素质、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等要素都能够得到提升。另外,语文教师在初中语文人文性教学阶段需要时刻关注初中生语文知识、能力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要素,在教学中做到人文关怀和语文教育的感染熏陶,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提高初中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保证课堂学习效果。
(三)突出初中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语文是中考的主要科目,占据120分值,直接会影响到初中生的总体成绩,且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展开初中语文教学时没有在课堂上为初中生预留出足够的消化时间,导致初中生对部分语文知识难以真正掌握,不利于初中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对此,教师要想充分保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就需要在教学中突出初中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初中生探究真理的欲望。”所以,教师需要培养初中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将初中生放在课堂主体位置,引导初中生对语文问题展开思考,积极发言,有效活跃课堂学习氛围,提高初中生学习积极性。
第二,教师需要为初中生生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初中生在学习阶段能够感受到教育的平等性、公平性,在课堂上与教师积极沟通交流。
第三,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激发初中生的创新能力,根据初中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鼓励初中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确保能够激发初中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创新教育目标。
(四)注重拓展阅读,增加初中生课外阅读量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初中生语文阅读量做出了明确的规定,由此可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非常重要,但是受到一些外界因素的影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忽略了阅读知识的拓展,导致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难以有效提升。对此,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就需要注重拓展阅读,增加初中生课外阅读量,阅读完毕后写下阅读感悟,有效提高阅读效果,实现阅读能力的提升。
三、结语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在展开初中语文教学时采用的教学模式仍然集中在“满堂灌”上,让初中生背诵相应知识点,使得初中生在课堂上难以展现出主体地位,学习兴趣偏低,学习效率也无法提升。对此,语文教师要想提高初中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动力,就需要构建人性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并合理制定教学计划,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确保能够让初中生实现个性化发展,提高初中生创新能力、创造精神以及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推进语文教学不断发展。
(责任编辑 林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