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快乐唱吟,活力课堂

2019-10-21翁顺有

天津教育·下 2019年1期
关键词:歌谣童谣童趣

翁顺有

统编教材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采用了儿歌童谣的表达方式,使教材充满童趣。在课堂各环节的教学中,充分利用童谣创设童趣意境,让学生进行趣味探究,能促进迁移运用,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课堂中强化道德情感,促进知情意行的统一。

儿歌童谣语言精练、响亮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背诵,易被低年段的儿童接受。统编教材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随文编写了多首儿童歌谣,有的融合在其他栏目中,有的独立构成内容。在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吟唱歌谣、品读歌谣,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课堂中获得语言美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强化道德情感, 掌握道与法的技能与方法。

一、 趣味吟唱,理解歌谣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然而他们模仿能力强、爱唱爱跳,教师要采用低年级儿童喜爱的方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对于教材中的歌曲歌谣,教师可以采用形式多样的方式朗诵、吟唱,如拍手读、配曲唱、对唱、韵律歌等,使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如一年级下册15课《快乐地分享》一栏目中,教材呈现了一首儿歌,展示了不同的分享技巧:“秘密分享小声点,故事分享生动点,方法分享仔细点,作品分享小心点,与人分享礼貌点,一起分享快乐点。”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先让学生拍手读,再配上动作读,熟读成诵后,教师又用微视频的形式展示歌谣,当中还穿插一些关于分享的情境,配有《如果幸福拍拍手》的调子和韵律,孩子们一边唱一边律动,学得特别愉快。又如,一年级下册第6课《花儿草儿真美丽》的开篇以一首优美的儿歌指向生命的美丽与奥秘。教学本课时,教师配上美丽的情境图,让学生在优美舒缓的音乐声中轻声诵读儿歌,让美的情感、美的画面触动孩子的情感。

二、自主建构,运用歌谣

(一)利用歌谣,快乐入境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渲染气氛,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做到动情晓理。统编教材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儿童歌谣有部分安排在新课的切入处,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运用生动的语言、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等创设情境,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一年级上册第6课《校园里的号令》中有一首儿歌:“小小‘指挥家,威力非常大。只要它说话,我们都听它。大家找一找,藏在哪里呀?”这首充满童趣的儿歌是一则谜语,揭示了铃声的指挥功能。一上课,教师出示儿歌让学生猜一猜,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如上课零声、安全避险的铃声、集会的音乐、大课间的音乐、午休的歌曲等等,这些声音构成了指挥学生在学校生活的号令。通过“猜一猜”的游戏,学生很自然地进入了学习的情境。又如二年级下册13课《我爱家乡的山和水》一课中,在《家乡的故事》栏目中引用了一首儿童小诗:“我爱家乡的山,我爱家乡的水,家乡一草一木都很美。葱绿的田野里有妈妈的身影,田间小路印下我的脚印。我画下她可爱的样子,讲一讲她动人的故事。”教学时,教师配上了家乡的风景图,声情并茂地朗诵,把学生带进美丽的意境中。小诗将家乡的山水草木与家乡的人、事进行了有机结合,赋予了家乡自然环境生命的情感,激发了学生深刻的情感体验。“情动而辞发”,情境的创设为学生畅谈家乡的故事奠定了情感的基础。

(二)运用歌谣,快乐游戏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小学生生来是好玩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低年级学生天性好动,在课堂中穿插游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节课堂气氛。统编教材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巧妙把儿歌贯穿在游戏中,能让儿童在愉悦的氛围中明理。如,在一年级上册第2课《“网”到一个新朋友》栏目中编排了一首童谣:“一网不捞鱼,二网下小雨,三网网住小绿鱼”。学生一边唱着童谣一边玩“网小鱼”的游戏,通过游戏,创设了互相认识的机会。教学时,教师让孩子们可以将童谣改为自己熟悉的童谣,如《好朋友》《勾勾手,好朋友》等。通过唱诵童谣,使游戏充满欢乐的气氛。

(三)利用歌谣,引领探究

辨别是与非、知道对与错,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辨别道德行为,同时自觉践行良好的道德行为,是道德理性发展的重要方面。统编教材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的道德辨析蕴含在很多教学环节中,以引导儿童道德理性的自觉发展。其中,有部分儿童歌谣是引领孩子明辨是非的材料之一。如一年级下册14课《请帮我一下吧》中的《我要求助吗》栏目中编有一首童趣盎然的儿歌:“有个小咕噜,总是求帮助。跳绳不会急得哭,走着走着迷了路,打得毽球上了树,看到屋子起浓烟,听到巨响在近处……是不是都要求帮助?”教学本栏目时,教师指导孩子读儿歌,并引导孩子讨论:是不是什么事情都要寻求他人的帮助?让孩子先找一找,儿歌中哪些事情需要找别人帮助,哪些事情可以尝试自己解决。最后,引导孩子联系生活,学會分辨哪些事情需要求助他人。通过辨析活动,让学生明白向人求助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情,但也不能形成万事都求助于人的依赖心理。

(四)活用歌谣,总结提炼

利用儿童歌谣进行总结,是统编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编排的特色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儿歌童谣,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把学生把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渐渐内化于心。如,在一年级下册11课中,《让我自己来整理》中运用儿歌总结了怎样养成整理的好习惯:“我的‘伙伴真不少,它们都是我的宝。各就各位不乱跑,每到用时才好找。用完它们送回家,有空也给洗个澡。”教学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教材的儿歌,结合教材中“定时整理”和“物归原位”的插图引导学生学习整理的方法,养成整理的习惯。

三、回望生活,创编歌谣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主张将“回望”作为向生活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善于从自己过去的经验、同学的经验中找到当下的出路。统编教材中的儿歌童谣的多数功能是总结与提炼、讨论与辨析或者是活动的要点,教师可以在朗读歌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续编或创编歌谣。如一年级上册第2课《认识你真好》栏目中编排了《好朋友》的儿歌:“如果你开心,请你告诉我,我们一起拍拍手。如果你伤心,也请告诉我,我来为你唱支歌。”学习本栏目时,教师让学生联系实际,想想朋友烦恼时、委屈时该怎样做,续编诗歌。如一年级上册13课《美丽的冬天》编排了《冬天中哪里》的诗歌,诗歌中的小朋友问河流、青蛙、妈妈冬天在哪里,借此可让学生认识一些冬天的现象:“冬天在哪里?我还可以去问谁呢?”教师借儿歌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观察到的冬天的现象,补充童谣。通过创编诗歌,使学生能把课本与生活相联系,帮助学生把生活经验转化为品德发展的桥梁。

统编教材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儿童歌谣的表达方式使教材内容生动有趣、童趣盎然,在课堂各环节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朗朗上口、简明易懂的童谣创设童趣意境、进行趣味探究、促进迁移运用,让学生在快乐的唱吟中获得知识,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促进知情意行合一。

(责任编辑 周子莹)

猜你喜欢

歌谣童谣童趣
童趣
甜甜的歌谣
快乐童谣
捉蛐蛐儿
蓝湖童趣
童趣游乐场
童趣照相薄
读歌谣画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