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思政教育的变迁和展望
2019-10-21林娟
林娟
改革开放40年以来,面对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变化,我国思政教育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針、紧跟时代步伐、遵循教育发展规律,逐步形成了系统化、规范化的教学体制与课程体系,为新时代思政教育的全面推进积累了丰富经验。
一、改革开放40年思政教育的改革历程
(一)恢复解放思想时期(1978年~1988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文化大革命”使思政教育事业遭受严重挫折。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明确指出,“思想战线上长期充满了胡言乱语,以致于人们对从事政治教育工作的许多干部和教师失掉了信任”。因此,1977年,邓小平从理论和实践出发,作出教育战线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论断,确立了思政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提出思政教育同经济、文化发展相适应的总体思路等,为思政教育的恢复和统筹发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党的十二大以后,邓小平教育理论日臻成熟,他提出“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大大加强”等一系列观点,形成了对思想教育改革发展的深刻分析,指引着思政教育实践的生动发展。
(二)曲折发展时期(1989年~2001年)
改革开放的前10年中,由于在“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执行领域出现偏差,导致自由化思潮蔓延,对思政教育的健康发展形成极大破坏。面对“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根本性问题和深刻教训,十三届四中全会作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决定,强调思政教育不能偏离正确方向,要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在1994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上,以江泽民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明确了思政教育的定位与方向,即要将《坚持四项原则》、反对自由化思潮等内容引入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引导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意味着思政教育以制度化形式确立下来,对思政教育主体体认思政教育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投身教育方式改变、手段革新、时效性提升等实践工作具有积极影响。1999年,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上,强调了思政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即作为我国社会及教育发展的最基本素质。这要求高校、企业、机关等把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为主要内容的思政教育摆在首要位置,并且常驻不懈,为增强我国民族凝聚力奠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三)改革关键时期(2002年~2013年)
21世纪,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期,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总企图从思想、政治、文化上对我国进行渗透,另一方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艰巨。在这一阶段 ,既要应对持续推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又要应对好人民特别是未成年人思想政治教育问题。2004年,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深刻剖析了未成年人思政教育形式及现状,全面阐述了未成年人思政教育的改进路线,并以此为契机立足全面推进思政教育事业,成为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保证党的先进性、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
(四)全面推进阶段(2014年至今)
新时代,在技术革命冲击、社会转型发展的变革大潮中,思想政治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持续深化和加强思政教育,不仅是抵制外来思想、文化入侵的有效策略,也是引导青年人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明确和承担起时代责任的重要工作。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提出,思政教育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及为谁培养的根本性问题,必须教育学生正确处理中国特色与国际比较,树立远大抱负同时脚踏实地,不断提升自身政治觉悟、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这既是对思政教育原则和规律的总结,也是思政教育提升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指导方针。党的十九大对思政教育提出了新的发展展望,即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这要求广大青年在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本领的基础上,爱国励志、求真力行,这也为高校思政教育指明了发展原则与道路。
二、改革开放40年思政教育的发展启示
(一)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不动摇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思政教育始终围绕党的教育方针这个中心展开,坚持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充分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不断创新,特别是高校思政教育作为我国高校特色,事关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重任,必须坚守正确的政治方向。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了思政教育具有鲜明政治属性,改革开放以来,各地高校先后确立了思政教育的基础性地位,主动引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积极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生活问题,引导和培养青年人把个人发展与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相统一,形成了丰硕的教育成果。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步入转型期,必须贯彻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不动摇观念,越是建设改革开放,越是要重视思政教育工作。一方面,要以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引导青年人深刻理解思政教育的实践要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从而在思想上、政治、行为上与党保持高度的契合性。另一方面,要加强思政教育队伍建设,注重发挥其育人作用,通过开展“三讲”教育、反“四风”等教育活动强化大局意识、政治意识、看齐意识,增强思政教育队伍的凝聚力与战斗力,夯实思政教育阵地。
(二)坚持紧跟时代步伐
改革开放以来思政教育的不断发展创新,始终根植于时代、立足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实践,并从中汲取养分。如果没有改革开放40年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突飞猛进,思政教育就不会取得今天的发展成果。因此,面对新时代条件下的新形势新任务,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积极进取、勇于探索,克服“自弹自唱”,推动思政工作不断创新。思政教育直接面向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应当将今天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人才需要放在核心地位,以适应性作为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应当坚持立足学生实际,深入研究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这就要求思政教育工作以具体、科学、合理的调查研究为前提,保证从时代特征出发开展各类教育活动,真正做到因时而动、因事而新;要在发扬传统教育特点及优势的基础上,自觉适应网络技术发展,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慕课等技术,在目标设定、工作内容和方式选择大胆创新,提高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要适当结合时代热点话题,通过交流研讨、案例分析、榜样示范等多元化传达方式,把学生从不合时宜的观念、行为中解放出来,引导其深化理论知识,养成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习惯,做到有计划、有主题、有深度,赋予思政教育更加蓬勃发展的生命力。
(三)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坚持立德树人是改革开放40年来思政教育发展的立身之本。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社会各界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目标,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丰富教育内容、拓展教育载体,形成了先进化、多元化、体系化的建设格局,思政教育实效明显得到增强。为了进一步提升思政教育的现代化水平,增强人才培养的前沿性,必须坚持以师生为中心,严格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规范化与个性化指导并行,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要在学科建设视野下,根据国情、社情、民情变化调整思政教育内容,吸收借鉴一切优秀的教育成果和手段,注重普遍要求下的分类指导,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从而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学生头脑。要建立健全思政教育评价指标体系与激励机制,科学设计相关考核内容,严格贯彻考核标准与程序,同时积极营造健康的思政教育氛围,引导学生在参与中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和科学文化水平,切实增强思政教育发展的可持续性。
(责任编辑 周子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