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端公”巫术仪式及其背后的心理疗法
2019-10-21范江燕
范江燕
摘 要:巫溪是巫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在上古时期巫风炽热,巫文化盛行。直到现在,巫溪还保留着“跳端公”等巫医治疗的形式。本文结合史料和田野考察,梳理 “巫”“医”的历史演变轨迹与职能分化,探析重庆市巫溪县地区巫医治疗现状,从“跳端公”的过程、形式等方面论述巫医治病对人体心理产生的影响及其对于疾病治疗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巫医文化;“跳端公”;心理治疗;安慰剂效应
重庆大学管维良教授在《巫山盐泉与巴族兴衰》(重庆出版社《礼巫盛典》)里列出了上古巫溪所属国别脉络,从上古神农氏到殷商朝的中期,巫溪都属于巫咸国,长盛不衰,巫咸占据宝源山盐泉,以此为国都。这以后庸国占领了巫咸国,拥有宝源山盐泉,成为商朝末年各周边附庸国中最强大的国家。西周初期兴起的巴国,从汉水出发,顺利地取得宝源山盐泉,从此,强国富民,至公元前316年被秦所灭,历经800年。
巴楚地区巫风浓郁,有着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如巫歌、巫舞、巫字、巫画等。《招魂》所述与现代重庆地区巫医招魂的基本程序更是有相似之处,巫医们不仅知道用针石药物治病,还拥有通过祈禳、祝说等巫术使人病愈的本领。可见,巫医文化是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
1.巫医同源与分流
“毉”是最早“医”字的写法,从这个字可以推测巫医早期未分化。《素问·移精变气论》说:“古之治病,惟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1西周之前,巫医并称,首见于《逸周书·大聚解》。其书云:“乡立巫医,具百药以备疾灾,蓄五味以备百草。”2又见《汉书·晁错传》:“为置医巫,以救疾病。”3春秋战国时期后,文献记载中的巫、医被分开,如《淮南子·说山训》云:“病者寝席,医之用针石,巫之用糈藉,所救均也。”4由此可推测巫、医在当时已经实现职能分化。
湖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沈晋贤先生在巫医同源的研究中指出,“战国以降,中原地区虽言巫医分立,但巫医兼职现象仍然存在,南方地域如楚国等,巫医始终是同一职司;中原地区,巫医虽言分立,但巫觋或巫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始终没有完全失去”5。
2.巫溪的民间巫医
重庆市巫溪县地处渝东边陲,位于渝、陕、鄂三省交界处。为“巴夔户牖,秦楚咽喉”,全县幅员面积4030平方公里。辖30个乡镇298个行政村,长江一级支流大宁河穿越县境。漫漫历史长河里,巫溪的灵山秀水,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巫文化。
巫溪的巫医兼职现象突出,民间治病方法众多。有画九龙水(治鱼刺卡脖等)、水师接骨,也有巫医祖传秘方治病,其中最带有巫文化色彩的当属 “跳端公”。端公是唐人对侍御史的别称,也叫台端,宋时人们把公人都称为端公。“跳端公”是指由巫医(即端公)表演的整个降神会。西南端公是人类巫医家族中的中国民间区域性类型,其地理分布空间大致以巴蜀为中心,以滇黔为主要辐射区域。端公的巫医职能及“跳端公”作为疗愈术的依据,在于端公表演的降神会以治病为目的,是一种传统医疗模式。6
今年五月份,笔者前往了重庆市巫溪县,在白鹿镇兰蟒村找到一位颇有名望的端公。他被称为“王端公”,今年六十五岁,师从胥天师。从王端公和当地的居民处了解到,巫溪县城的各个镇、乡里,到20世纪末曾零星分布著超七十人的端公,规模庞大。如今,端公们或逝世或隐退,加上无人学习与继承,“跳端公”仪式面临着即将消亡的危机。为此,笔者通过视频实录和文字记录下“跳端公”仪式治疗的整个流程,尝试通过仪式来解析其背后的心理疗法。
3.“跳端公”的巫术治疗仪式
仪式准备阶段:堂屋摆一张方桌,上供“翻蹬菩萨”神像、病者生辰八字“排位”。备全香蜡纸烛,以生猪肉作祭品。另置端公印一个、刀卦三副、令牌一个、火纸若干。
一开始是约四十分钟的请神仪式。端公唱阳谈,祈请神佛降临;叩师,请历代师祖师傅助阵。阳谈,是端公们历代相承的请神歌,又叫“放牛儿歌”,语言为重庆巫溪地方方言。内容复杂且多变,在请神、叩师各自的阶段有着不同的节奏、歌词和曲调。伴随着咿咿呀呀的阳谈,端公扔出一副刀卦,根据卦象来了解病人的基本情况。接下来“踩八卦”,进行规律性的移步,或东或南或西或北,作用是防邪镇守和自保。
与“阳谈”相辅相成的是“阴教”。端公双膝跪地,左手遮耳,眼睛微闭。做咒诰、烧纸问卦,自称以此能上通天窍下达地府,成为人与鬼神沟通的中介人。若有鬼怪作祟影响问卦,端公会用令牌拍桌警告。问卦卦象分为三种:阳卦、阴卦、顺卦,阳卦属火,阴卦属金,顺卦属木。连续抛掷多次,卦象的组合彰显着不同的含义。
在“打烘火”阶段,病人正式参与。其家属捉来公鸡(红色为佳),端公取用鸡冠最中间的冠血,沾于灵符、令牌、排位等处。烧符化水作“符水”,手持端公印,轻击“符水”碗,念咒语,让病人饮下“符水”,用端公印沾朱砂在病人的脸颊、手背等处做印记。端公将交叠的火纸串于火钳上点燃形成“烘火”,单手握火钳,口念咒语,在病人的外圈跳舞,抬腿踢腿,不断将“烘火”从病人的头顶身侧扫过,舞跳满三圈停止。
为弄清是什么鬼怪作祟,端公要摆刀卦。病人从五只筷子中抽一只代表本命,用火烧做记号。端公将若干筷子(包括病人的本命筷)、刀卦、令牌、剪刀等握于手中,踩八卦走至大门口,从背后抛出手中的物品。通过观察各个物品散落在地的位置分布,结合五行八卦等来推测病人的吉凶,此谓“断刀卦”。
仪式渐渐进入尾声,端公和鬼神谈判。他坐在椅子上,手握刀卦,眼睛紧闭,开始言语。谈判内容是许多少钱纸。若对方答应即打出什么卦,把两片卦抛出,看是否符合,若不合,就又加上几张纸钱,或威胁要遣天兵神将剿杀,煞有介事地与鬼怪谈判,直到谈判达成。
最后是“送筛盘”,在筛子上扔上作法事所用的物品,由病人的男性家属和端公持筛送往屋外,送走病邪和鬼神。走之前,端公再三嘱咐病人关好大门,以防邪鬼回归。至此,整个流程结束,共计约四小时。
“跳端公”仪式分为唱阳谈与做阴教两大部分,阶段分为请神、问卦、踩八卦、断刀卦,再到与鬼神的沟通、谈判。王端公说:“为病人驱完邪,用药才有效果。先驱邪后用药,药才见效,即‘神药两解。”
4.“跳端公”仪式背后的心理疗法
人之所以久病不愈,一方面是身体因素,另一方面是来自于主观意识的恐惧。法国学者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中提到:“巫术治疗和心理分析是同一结构的不同变体。”7在当代科学精神的指导下,我们从巫术仪式中挖掘其对病人产生的心理效应。
心理学上有一种 “安慰剂效应”,指的是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由于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缓解的现象。“安慰剂效应”其实是一种潜意识的自我暗示。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其《精神分析学》中提到,潜意识是在我们的意识底下存在的一种潜藏的神秘力量,这是一种相对于意识的思想;而意识与潜意识具有相互作用,意识控制着潜意识,潜意识又对意识有重要影响。
就跳端公的整个仪式来说,氛围庄重肃穆,除了巫医,患者及其他人都需要保持安静。巫医焚香祷告、请神、问卦、念咒诰、断刀卦,是带有神秘色彩的宗教行为,一些被赋有超自然力量的工具如刀卦、令牌、端公印等也出现在病人的眼前,歌曲(请神歌)、舞蹈(踩八卦、打烘火)等充实和丰富了仪式的内容和形式,极富仪式感的场景让病人敛心神、息杂念。病人的心态是心理治疗的前提,在这样平和的心态下,潜意识里的心理暗示作用将更为突出。
马林诺夫斯基曾说过:“巫术具有狂剧的感情,所以巫术行为的核心乃是情绪的表演,而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8在“打烘火”阶段,端公围着病人跳舞,这种动作幅度大而夸张的巫舞,略带攻击性的色彩。明火与病人距离甚近,却不会伤其本体,其带来强烈震撼的同时,使其产生一种恐惧而崇拜的心理。恐惧是对鬼神病邪可能纠缠于自己的不安,崇拜则来自于对端公能用明火驱邪的笃信。在这种氛围下,病人的潜意识里愿意相信病邪已经被驱赶,良好的心态对于病人的病情康复确有益处。
心理疗法主要对患者的主观意识状态产生暗示,这种暗示是随着仪式的推进不断反复、增强的。焚香祷告、唱阳谈请神、踩八卦、问卦、断刀卦……在神秘的仪式氛围下,知识水平不高、本有迷信观念的病人易受到其感染并沉浸其中。端公在进行巫术仪式时,虽然是个人行为,但是治疗过程所营造的群体氛围对病人的心理产生了积极的效果。端公利用病人畏惧鬼神的心理定势,营造仪式感的驱邪氛围,以此改善病人的精神状态,从而间接地调整病人身体的功能。
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提出了“自我达成的预言”,即使自己的预期成真的预言。病人在接受了端公的“驱邪”后,会产生更强烈的康复意愿,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与自己康复相符的信息上,如宜服何药、注意什么禁忌、放松心态的方式等,选择性注意致使自我实现预言通过另一种方式实现,病人无意识地塑造自己的行为以符合预期。
5.结语
春秋战国之前,“巫”、“医”的职能未进行分化,巫担任着医的角色,医依附于巫而生存发展。巫医同源,而后分化,但我国南方地区巫医兼职现象仍然存在。即使在医疗技术完备的今天,一些人对巫术治疗还有需求,特别是通过现代医疗方式久治不愈的情况下,他们会求助于巫医。“跳端公”是重庆市巫溪县沿用至今的一种古朴特殊、形式多样的祛邪治病方式,其形式与现代心理治疗方法有诸多相似之处。
“跳端公”巫术仪式,侧重于对人体心理的治疗,营造神秘的仪式感,让病人在潜移默化中进行自我康复的暗示,客观上对于缓解病人精神压力、增强信心、调整心态有一定的作用。另外,在这种强烈的自我暗示下,病人会做出有利于身体康复的行为。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跳端公”巫术仪式的心理治疗是以对它的迷信为前提的,只有在病人信赖巫医,相信巫术仪式的力量,这类心理疗法才有可能见效。在重庆市巫溪县当地,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医疗卫生制度的完善,人们对此类治疗性的巫术仪式的需求越来越少。从心理治疗方面看,它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它终将被科学的医疗方法所代替。通过本人对重庆市巫溪县当地巫医数量的调查可知,目前只有不到三位端公还在继续从事这项工作,因此,巫医消亡是一种趋势。
参考文献
[1]姚春鹏译注:《黄帝内经》上册.[M].上海:中华书局,2010:234.
[2]黄怀信撰:《逸周书汇校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399.
[3][汉]班固:《汉书》.[M].上海:中华书局,2012:176.
[4]何宁撰:《淮南子集释》.[M].上海:中华书局,1998:1153.
[5]沈晋贤:《巫医同源研究》[J].南京中醫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12月第4卷第4期
[6]李世武:《西南地区“跳端公”的历史演变及人类学意义》[J].世界宗教文化2018年01期
[7][法]列维·斯特劳斯著,张祖建译:《结构人类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34.
[8]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