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困境及其出路
2019-10-21艾贤明李媛媛
艾贤明 李媛媛
摘 要:新媒体的发展对于大学生道德教育提供了广阔平台与良好契机,同时也为开展大学生道德教育带严峻挑战。创新道德教育的途径是学生适应大学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之需也是巩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新媒体;道德教育;道德
近年来随著互联网快速发展,网络上的一些不良思想不断腐蚀着大学生政治信仰、思想道德和生活作风,各高校均提高了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坚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1]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是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教育管理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把握新媒体的优势开展大学生道德教育,避免在新媒体环境下导致大学生道德迷失是当前亟需克服的桎梏。
一.概念界定
新媒体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而出现。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与“旧”是相对的,关键在于信息的传播载体的新型程度。依托于书记字数、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媒体均可称之为新媒体。简言之新媒体是指依托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型技术传播信息的媒体。“立德树人”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道德教育注重塑造培养受教育者的良好个性,通过道德知识学习、传统美德教育、审美及情操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道德情感,形成学生的道德信念以及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等。[2]德育过程是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并不能一蹴而就,受教育者道德行为的养成和提升在于长期的实践过程。大学生入学后的道德教育环节至关重要,高校必须创新教育形式,以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感染身边人,在学生中传递榜样的力量以耳闻目见的方式给大学生感官上的冲击,更能让道德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
新媒体环境使学生即可作为信息的接受结点也作为信息的发布节点。尤其网络信息的传播具有主体平等性、内容海量性、语境碎片性的特点。一方面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在拥有海量信息交互的过程中能够促进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自主性。另一方面,新媒体环境下的个体存在信息管理失控、学生在海量信息中迷航、虚拟性和互动性引发心理危机等问题。
(一)大数据导致信息管理失控
高校学生通过新媒体渠道接受到包括学习、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针对大学生德育,应对大学生在新媒体平台上接受的到信息进行初步过滤,防止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息的散播。然而当前,对于信息的管理过程中存在着缺乏明确的信息管理权责规范问题,对于信息源在校园网内部可以通过网络中心进行有效监管,而对于外网的管理学校网络管理在大学生群体无法做到有效监管。这种信息管理失控表现在不良信息的入侵、信息安全,甚至会引发大学生价值观的扭曲和大学生道德危机。
(二)虚拟环境导致的道德观弱化
在网络环境下依据网络的匿名性和及时性特点,在发布信息和交互过程中忽视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的约束。道德观弱化的直接表现是在虚拟环境下自我约束力下降,放纵自我,甚至丧失法律意识。这类学生往往在现实日常生活中规矩、本分,但是在虚拟环境下抱着侥幸心理表现出“另类”现象。因此,很多在新媒体环境下披着“匿名”的外套把现实生活中积极、友善的人格在虚拟环境中表现出消极、攻击人格。道德观念的弱化导致行为意识和行为表现的钝化。
(三)多元文化的入侵导致道德教育主体性弱化
随着文化全球化的进程,西方强大实力凭借其经济和文化优势,将符合其发展利益的文化输向我国。部分大学生正处于道德发展阶段,正是价值观正在建立阶段,容易误将资本主义色彩的文化视为先进文化。除此之外,碎片化时代的来临,使得各种表达往往难以揭示事物的本质,有些表达是断章取义甚至歪曲事实,导致煽动青年学生的逆反情绪,进而腐蚀优秀传统文化,造成崇洋媚外的现象。
三.新媒体视野下创新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路径
(一)多渠道开展道德教育
众所周知,一般的教育活动都是通过特定教学活动达到教学目的,然而对于学生的道德教育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德育强调的是主体本身“内化”的作用。要以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方法论为准则,道德教育灌输到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和生活中,在学生群体中开展多种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实践活动以及与道德教育相关的主题活动,并在各项活动中设置道德模范进行表彰,通过榜样示范作用激发学生们的动机和兴趣。除了活动教育之外,在课程教学中应该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结合专业思想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学生的道德教育。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环境的思想教育功能进行道德教育,例如校园宣传标语的设置以及校园电台开设相应的专题节目等。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
当代处于网络迅速发展新时代,大学生群体作为网络使用的重要群体对网络具有较高的亲密性。在碎片化时代,大部分信息接收和传播主题往往对于信息的把握呈现出断裂状态,对于事物的发展的了解是片面的或者是断章取义的,在这种状态下青年学生或被煽动起其逆反情绪高涨,进一步导致事态向恶化方向发展。因此,需要充分对网络平台上的信息进行监控,对于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息、平台进行屏蔽。除此之外,要树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流价值观的高校主流意识形态需要牢牢把握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在出现歪曲报到或者以片面的事实煽动学生时,主动出击及时释疑解惑,从而进一步夯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
网络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特点,通过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搭建服务、交流、管理平台能够在网络上开展道德教育主题活动,宣传道德先进事迹,弘扬正能量。
(三)建立特殊学生档案,开展个别教育
辅导员和班主任需要和其他专任教师以及班委共同开展学生的道德教育,针对个别思想波动较大的学生以及日常教学中有特殊问题的学生及时建立相应的档案,对于这些学生应该进行追踪观察,如果有必要需要及时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更加深入的了解学生,通过个别教育活动端正学生的道德观念。
从本质上来讲教育活动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可以依据具体的情况选择相应的途径,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社会主流价值导向的社会需要人才。
参考文献:
[1] 杨振斌,冯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60.
[2] 徐振祥.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思想政治教育,2007(6)64.
[3] 曾长秋.以“互联网+”促进学校德育变革[J]. 中国德育,2014,(15)20.
[4] 刘娟.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变化及其对策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2,(8)35.
基金项目:
本文系南充市社科研究“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项目《大数据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项目编号NC2019C094);南充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度科研立项项目“新媒体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RWB1833)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艾贤明(1991-)男,青海西宁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李媛媛(1989-)女,山西吕梁 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信息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