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全员育人机制研究
2019-10-21李晓霞
李晓霞
摘 要:互联网给社会生活带来深刻变化,也深刻影响了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时代,分析“互联网+”给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有针对性地创新高校全员育人机制十分必要。
关键词:“互联网+” 全员育人 机制
随着互联网与社会生活的不断渗透与融合,学者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互联网伴随着当代青年一同成长,相关调查数据显示,80%以上的大学生每天上网超过1小时,15%以上的学生每天上网超过5小时。“互联网已经深深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这也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思考如何因势利导,应对这些机遇和挑战,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新形式,保障育人工作的与时俱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健康繁荣发展。
一、“互联网+”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互联网+”突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局限,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传统的教育形式是“我讲你听”,在时间、地点、方式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互联网+”思政教育可以克服面对面沟通的时空局限,做到让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互联网+”虚拟的空间平台还可以淡化师生之间身份隔阂,营造轻松平等的互动环境,激发学生参与思想交流与讨论的激情。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一般为指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内容相对固定单调,教学方法难免单一、枯燥,较难满足新时代青年学生的需求。在“互联网+”时代,网络的开放性和资源的共享性使教育工作者能及时获取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信息资源,以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生动形象展现出来,这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是主流思政教育的有益补充。
(二)“互联网+”对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带来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为指导,以政治、思想、道德、法制等为主要教育内容。但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即时性、隐匿性及其不受时空、区域限制等特征使得对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管理较难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无法实时和精准掌控教育动向,低俗的网络文化的还能不时传播,网络谣言、网络陷阱等网络失信行为也时有发生,使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和道德行为失范,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导权被较大程度地削弱。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全员育人机制的构建
(一)强化全员育人意识,养成崇高的育人理念
高校的思政课教师、专业课程教师、辅导员老师、党政干部、后勤服务人员等学校全体教职员工,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和人生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都是“全员育人”教育的主体,应强化高职院校全体教职员工全员育人的主体责任和意识,更新育人的理念。
首先,高职院校全员育人要坚持以培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为落脚点。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用人历来讲究“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在新时代,高职院校培养的大学生也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立德树人仍然是高职院校肩负的根本任务,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取向。
其次高职院校全员育人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强调全员育人机制中对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培养,是“互联网+”背景下全员育人的核心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要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将大学生作为独立的、能动的个体,充分认识学生的不同需求,促进每一个大学生主体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要热爱学生,不断强化为大學生服务的意识,为大学生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要要增强大学生归属感和主人翁的责任感,培养大学生的优秀品质,引导学生实现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二)建立党委统一领导的全员协同育人机制
“全员育人”是一种系统的教育育人理念。教师教书育人,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管理育人,后勤保障部门通过服务育人。要形成全员育人的教育合力,就要切实加强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与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关键是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学工处、教务处等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密切关注大学生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思想动态,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探究应对策略,统筹推进全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特性日益凸显,在“互联网+”背景下,创新高职院校全员育人机制,就要建设一支理想信念坚定、政治素养高深、业务技术精通的互联网思政教育管理队伍;就要使全体教职员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具备育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三者紧密结合,相互配合协作,有针对性地育人;同时也要整合和动员校外力量,实现家庭与学校合力育人,学校与政府、企业等社会力量协同育人。
(三)健全科学多元的全员育人评价机制
“互联网+”背景下,要激发全员参与育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必须制定能充分体现育人工作价值的考核评价体系,让评价机制成为全员育人的指挥棒。要确保评估的准确性,达到评估的目的和效果,可以借助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依据学校的规章制度,充分考虑全体教职工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使得评价机制科学化、数字化,从而达到“全员育人”效果。
首先,需要确立评估方法。全员育人工作的评价可采用多元化的评价和考核方式,包括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等。
其次,优化评估指标体系。开展逐级、分类和量化考核指标。要针对全校各二级学院、各职能部门逐级考核,分类制定可量化、可操作的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将教师师德、育人等各项指标纳人其中,去除主观性因素,体现公平公正。高职院校可以参照“教学工作量”引入“育人工作量”概念,针对不同的岗位职责,制定“育人工作量”计分体系,定量核算与管理,使考核评价有据可依,做实全员育人的机制。
再次,要严格奖惩机制,把教职工的育人工作与其自身利益结合起来。对于育人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及时给与奖励,在职称评定、待遇、升迁等方面优先考虑,发挥积极示范作用;对育人工作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应该坚给予适当惩处,达到惩前毖后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全员育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增强育人合力。
(四)切實优化全员育人保障机制
“互联网+”教育时代,要切实做到全员育人,必须构建和完善一套完整、严密的育人保障制度,通过制度保障全员育人的理念在学校贯彻落实。
首先通过博客、QQ、微信、校务公开信息平台、新媒体矩阵平台等网络互动平台搭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平台,抢占“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
其次,在抢占“互联网+”教育平台的同时,加强网络内容建设。一是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占领高校思政网络教育阵地,在关键时刻和重大问题上积极弘扬主流价值观。二是要改进教育方式,以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形式将高深的理论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浅显道理,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
再次,“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在给教育创造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为了净化网络教育环境,应加强网络监管,筑牢信息污染“防火墙”;为“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安全保障。
最后,要加大对全员育人活动经费的投入,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加大设施、设备、活动场所和基地建设的经费投入,加大对专职的育人工作人员的培训锻炼、对外交流考察以及表彰奖励等的投入。
参考文献
[1]王宇红,郭勇.对高职院校全员育人制度的几点思考[J].中国市场,2015(10).
[2]王靖.“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全员育人机制创新[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0).
[3]吴天昊.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全员育人机制构建[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9.
[4]滕苏苏.“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