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共享图书”时代的延伸探索
2019-10-21李小玺
李小玺
摘要:文章以校园图书为研究对象,了解网络平台共享图书没有成功推行起来的原因,通过分析共享图书的意义,把共享图书理念引入高校图书馆,开展一系列活动,解决图书闲置、资源浪费等问题。
关键词:共享图书;图书馆;活动
一、早期网络共享图书运营及实体图书柜模式
图书的共享模式,一度在图书领域成为热议的话题。早期网络共享图书模式运营流程,运营商开发一个网络平台,系统功能设计,创建各模块,推广网络平台,读者从网络平台挑选图书阅读,运营者发快递,运送到读者手中。不同的人阅读习惯不同,网络共享平台没有满足各年龄各知识层次的所有图书,与其在平台上找不如去包罗万象的实体图书馆。平台上即便找到,时间和成本相当高昂。
实体图书柜模式运营者建立若干实体图书柜,分布在各个社区,挑选一些图书放置柜中,注册用户根据喜好挑选借阅,规定时间内归还。需要专人对图书柜进行维护,定期更换图书,图书破损程度无法预估。
这两种模式各有优缺点,没有成功运营的原因是弊大于利。介于这两种模式结合某医学类高校图书馆现状,实现真正的图书共享。
二、某高校通过开展图书共享活动找出不足
结合以上运营方式,某高校在2016年建立图书漂流区,开展“图书漂流,爱心传递”活动,倡导全校师生捐赠自己的闲置书籍,采编部进行加工处理后投入漂流区,读者可到漂流区挑选心仪图书,登记借出,阅览后可还回、可收藏、可转送。本次活动旨在闲置资源再利用,响应全民阅读号召,培养阅读好习惯。此次活动共收到图书500余册,借出220余册,闲置280余册,通过登记册整理找出需求大的图书,做好分析上报采编部,为下一次图书采访提供信息。后期放置图书箱,安排志愿者定期寻找并回收漂流图书。
三、结合馆藏现状,再探索图书共享
2017年7月16日,被称为“全球首家共享书店”的合肥新华书店三孝口書店,在当天迎来了2万人次的客流量,刷新了该店客流量的最高纪录,当天即有4000本左右的图书被借阅,如果按人均2本的借阅量来算,大概有2000人参与了借阅活动。这一活动的成功开展,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探索。
某医学类高校在校生2万人,纸质图书150余万册,图书馆馆藏以医学类图书为主,馆藏分布及全年借阅量如表1所示。
通过对表中的数据分析,2016年、2017年全年借书量约100万人次,约50万册图书无人问津,其中较明显的轻工业、手工业类图书所占比重大,借阅量少,原因此类图书以食品工业(TS2)食谱类图书居多,不符合学生群体阅读,其他类如经济(F)、历史地理(K)、哲学(B)较2016年呈下降趋势。
怎样使图书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是每个图书管理员慎重考虑的问题,结合2017年全年各类图书借阅量,开展活动,以图书馆为中心周边4个村参与的活动,从地图看近似一个圆,所以称之为“图书圆”。
借阅对象再一次扩大,读者:周边4个村的村民,村民持有村委会开具的证明或户口本到馆内办理临时借阅证(借阅证以家庭为单位,每个家庭一个借阅证),押金50元,每次可借3本图书。活动时间:4月---6月,早9点---晚7点。参与图书:文学、经济、食品工业、地理历史类。活动期间共办理借阅证550张,借阅量12000余册。
此次活动结束总结发现:1、读者多在六日借还图书,2、借阅文学类图书与在校生产生冲突,3、读者寻找保健类、英语类图书,4、40%的读者为中小学学生,5、图书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坏。
针对这些问题馆内“图书圆”活动组计划在2019年继续开展此次活动,对活动内容做出相应的调整:1、“图书圆”活动读者开放时间调整为周六日下午2点—6点,周一至周五不得到校借书,学校为封闭式管理,这保证了学校的正常安全秩序。2、借阅最大量图书中只能有一本文学书,保证了在校生和“图书圆”读者都有书可看。3、保健类、英语类图书对所有读者开放。4、针对中小学生读者假期开馆,开馆时间为每周一上午9点至12点,古人云:“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培养少儿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是终身学习的基础,也是全民阅读的基础,应该受到高度重视。5、每位读者到馆借阅时,馆员有义务和责任引导读者学习借阅规则,不得损坏共享图书。
四、结语
共享图书是共享经济的产物,共享理念引入并开展活动运行2年来,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我们会继续开展活动,活动中找问题,问题中找方法,把共享图书推行下去。
参考文献:
[1]陈矂.共享图书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J].图书管理,2018 (05):16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