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农村就业的困境、原因及对策分析

2019-10-21裴以明

传播力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困境大学生对策

裴以明

摘要: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处于重要的地位,目前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存在“下不去”、“留不住”,就业形式单一,发展受阻,受偏见的影响等困境。究其原因,我们在大学生农村就业的影响因素和对策方法上出现了问题,有针对性地在这几个方面提出解决措施,为大学生梦圆农村、实现人生价值起到积极的作用,也有利于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

关键词:大学生;农村就业;困境;原因;对策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青年大学生在农村就业迎来了更好的机遇,更有利于他们在农村工作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目前,青年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社会重大的民生问题,引起多方高度关注,专家学者们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解决路径。笔者认为,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就业是具有重大意义的解决途径之一,它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关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更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梦能否按时实现。但是破解大学生就业困境需要有益的探索,要理性看待大学生到农村就业遇到的困难,积极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就业,构建完善的保障体系,切实解决大学生农村就业“下不去”、“留不住”的难题。

一、大学生农村就业存在的困境

目前,农村存在人口基数大,随着大量青壮年流入城市,转变为农民工,加剧了农村老龄化问题;农村的教育落后,导致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偏低,各方面人才匮乏。这些问题正为大学生到农村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巨大的发展空间。尽管随着人才培养的进一步推进,相关政府部门推行一系列的政策积极鼓励大学生深入迈向农村就业,为大学生有效参加社会、解决就业问题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但是,由于农村就业面狭窄、发展受阻、思想观念落后、就业创业体制不健全、农村环境较差、生活困境、教育培训欠缺、融资困难、农民素质较低、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交通不理想,快递物流不完善以及大学生自身事业瓶颈等种种因素,致使许多到农村就业的大学生内心发出“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感叹。因此,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和创新创业确确实实存在很多困境,亟待解决。

二、影响大学生农村就业的原因分析

目前,绝大部分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就业,笔者认为病症出在一些原因问题上,包括农村就业形式单一、有些政府项目缺乏长远持久发展、社会多方面的偏见、政府完善政策及引导方式、农村改革等方面问题,影响了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的意愿和积极性。

(一)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形式单一

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少数的大学生开始加入到大学生村官队伍以及“三支一扶”、“选调生”、“西部计划”、“农村特岗”等项目。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引导大学生就业主要是通过落实一定的国家政策展开,这样一来必将造成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的形式单一且集中。无论是从政策上还是从资金等方面国家积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扎根农村参与建设,但结果却导致了参加农村建设的大学生很多只关注村官计划等政府项目,而不关注其他就业方式。村官计划等政府项目仅限于少数大学生,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出现了大学生通过其他方式进入农村就业和创新创业的一种“政策冷落”。

(二)大学生村官计划等政府项目缺乏长远持久发展

国家出台大学生“村官计划”、“三支一扶”等项目主要是解决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和建设新农村所需要的人才问题,但是大学生在农村就业项目的就业过程中,出现了只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这种政策的实施缺乏大学生日后发展的考虑。在新农村建设时间紧、困难多、任务重的情况下,有些农村就业项目的出台就显得仓促,有关的可行的配套政策和措施没有及时跟上,导致大学生后期的发展受阻。大学生在农村担任村官,各种待遇与保障没有满足大学生的发展需求,加上农村基层工作任务繁重,条件艰苦等,导致农村留不住人才。正如全国人大代表、80后女村官冼润霞对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现在我们大学生村官好多已经30岁了,我们都要结婚、生孩子,但我们目前的收入很难去承受这些别人看起来似乎很平常的梦想;而且服务期满后,我们的出路在哪里,也是我们最为纠结的问题。我们不怕吃苦,怕的是我们为梦想来到基层,但最后却可能因为生计而不得不离开农村。”[8]还有一些大学生只把村官这一职业当作跳板,积累一些工作经历,有一些冲着当村官的经历能为将来参加事业单位和公务员考试加分。因此,农村要想留住人才,留住大学生的心,扎根农村,服务农民,需从政府决策方面解决问题。

(三)社会多方面的偏见影响大学生到农村就业

传统观念致使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冷门,且存在许多偏见。社会偏见主要表现为,社会大众主要偏袒大学生薪酬高、工作稳定、社会地位高的职业,在农村就业不仅是冷门,而且是当作是能力、竞争力不强的体现,选择的下策之举,因此大学生到农村就业不被社会所认可。在一些农村家庭,认为考上大学是农家子弟从“乡”到“城”转变以及改变命运的路径,如果毕业回到农村工作,家庭和学生本人常受到歧视,觉得没有面子,感到脸上无光,所以父母不支持,甚至反对孩子在农村工作。许多学生常常秉持着单一的就业价值观,一心想到大中城市,选择工资待遇好、社会地位高、稳定的政府事业单位等,对到农村基层工作不屑一顾,对农村的认识也存在偏差。目前许多大学生,尤其是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对农村的实际情况缺乏科学的了解,认为农村环境还是“脏、乱、差”,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艰苦落后,发展没有前途。所以大学生农村就业出现“下不去”的困境,与各方面对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存在种种偏见有着密切的联系。

(四)政府政策不够完善和引导方式不科学,致使大学生到農村就业的信心不足

政府要鼓励大学生中的管理、专业技术人才到农村工作,改变为实实在在有吸引力的政策,并不折不扣地落实,例如:政府为大学生参与和加盟绿色农业、科技农业、循环农业、集约化农业及绿色农产品加工等领域提供可行的政策;另外,吸引大学生广泛融入和积极参与农村薄弱环节建设中去,使大学生支教、支医、支农和扶贫等呈现出强有力的新气象。改变政府引导方式,做一些吸引力强的普及宣传工作,唤起大学生扎根农村,奉献青春的责任意识。只要具备了科学可行的政策和引导,相信大学生在农村工作会找到价值感和成就感,这样随着工作经历的日益增加,他们的就业观念也会大有改变。

三、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的对策

许多大学生响应国家的号召,即使毕业以后来到农村工作,有大部分的大学生也常常出现工作一段时间纷纷离职的情况,究其农村“留不住”大学生人才的根源,是因为高校引导、培养方式、农村就业环境、平台、渠道、保障体系出现了问题,让大学生在农村工作没有安全感、为自己的前途与未来担忧,无法扎根农村安心工作。因此,笔者认为要积极探索大学生农村就业的对策,保证大学生“下得去”、“留得住”,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一)从学校层面

1.高校加强大学生就业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在大学的教学中,老师教育并积极引导大学生,使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自觉地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结合。在实践过程中,把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紧密相结合,提议大学生到农村就业不只定位于村官、“三支一扶”、“选调生”等。高校对农村就业和创新创业进行引导和大力宣传,包括现代农业、有机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产品电商、新农村物联网工程、物流等,提供更多在农村就业与创新创业的成功典型案例和人才成长经历;带领大学生到农村基层有影响力的诸多基地实习、实践,让大学生对农村就业和创新创业更加地深入和了解,鞭策更多的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的意愿。此外,大学老师教育、指导学生科学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上好就业创业指导课之外,同时让在农村就业、成功创业的大学生为他们现身说法,也组织学生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参观考察,亲临其境,亲身感受当前农村的生活环境、生活水平和农村的风土人情,让大学生清醒地认识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减少学生就业盲目性和跟风,一味地涌到大城市找工作,还要给学生讲透农村就业的优惠政策,当前农村的发展现状,新农村的发展前景,鼓励和引导学生到农村积极

就业。

2.高校定向培养农村专业人才,拓展大学生农村就业渠道。目前农村可以提供的就业岗位比较单一,而被人们熟知的也只有“大学生村官计划”、“三支一扶”、“选调生”等。事实上,农村建设也属于规划管理的范畴,如何推动农村经济产业化,农村产业如何经营、增值等,这些都是值得迫切研究的现实课题。研究的成果关键要落实到现实的工作中来,大学生从中也有成就感,储备对口专业知识。高校应该确实立足于农村工作对人才的需求,对口培养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素养、技能的大学生。比如高校应加快培养调新农村产业结构、调优农业产品产业结构、调绿农业生产方式、现代食品产业、现代农产品物通、农村电子商务、乡村旅游、新农村物联网工程、创新农村金融等人才。大学生可以通过对农业产业化的开发和经营来实现到农村就业、创业,在农村就业、创业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组织、管理的作用,指导农民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我国各大高校特别是农业院校,应该承担起相应的教育、培训、培养工作,有针对性的培养各类现代和未来发展需要的对口新农村建设人才。

3.充分发挥地方高校作用,为地方农村专项计划发力

地方高校为地方服务,这是地方高校的社会责任,也是地方政府最想看到、评价和肯定地方高校的重要方面,每一个地方的农村不论在什么时候,都有某一些方面是最缺或最薄弱或最需要的,地方高校要主动出击,找准地方农村最缺、最薄弱、最需要的发力,总能找到与地方高校合作、需要帮助的切入点,地方高校找准地方农村最需要的进行双方研究、论证,做出一项一项专项计划出来后,制定科学可行的实施方案,人们常说,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地方高校找准方向了,就努力干下去,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为地方农村专项计划发力一定会发光发亮,可想而知,地方高校的作用也就凸显了。

4.高校改革管理模式,实施人性化多样化管理。大学生灵活敏捷,有着自己的个性和新潮的想法,不能采用专制、粗暴的简单化方式去管理他们,而是要积极创造宽松的环境,包容大学生的个性,激发他们的聪明才智,放手让大学生在农村锻炼,要给予支持和鼓励,还要吸引大学生以团队创业的组织形式深入到农村中去,比如农村电商团队、物流团队、快递团队、物联网工程团队、农业产业化团队等,为大学生参与农村建设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平台。在农村工作中逐步推行民主化管理,在实际实践中多听听大学生的意见和心声,多关心大学生遇到的工作、生活、学习和发展问题,学校给予及时的指导并向政府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安心地在农村实践。学校要把大学生在农村锻炼看作是一个不断成长的人才,宽容他们在探索中所犯的错误,多给予指导,促使大学生在农村基层快速地成长。

(二)从政府层面

1.创建农村新环境,增强大学生服务农村的信心。推进农村的基础设施、绿色生态、新产业、服务及补齐农业短板等建设、完善和发展,吸引一些大学生把目光从大城市转移到农村,增强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信心。我们建议做好几方面的工作:①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高农村生活幸福指数。②)补齐农村农业短板,加快标准农田建设,补齐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重大农业科技联合攻关,确保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及交通便利。③提高农村新农合医疗、养老保险补助、农村低保等公共服务水平,补齐存在短板。④加快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快推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和清洁生产,保护良好环境、稳定生态系统、高效利用资源以及提高食品质量。⑤加快农村土地资源的防护及土壤治理,确保绿水青山。⑥大力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下乡大学生创业园、互联网+现代农业、乡村生态旅游、延伸农业产业链等发展建设。

2.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扩大大学生农村就业渠道。建議加快农村承包土地“三权分置”办法实施,深化农地制度改革,使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得到顺利推动和产生更好的效益,为大面积现代化科学化农业产业化种植养植提供广阔空间,充分地提高农村土地的使用率、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为大学生在农村就业和创新创业提供大

舞台。

3.全面推进农村规划和建设,增加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吸引力。农村规划的根本作用是作为建设新农村和管理新农村的基本依据,是保证农村合理地进行建设和农村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及正常经营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手段。目前农村很少规划、也比较混乱,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面貌。我们要重视并提前谋划,科学规划和不规划对农村土地的总量没有变,每户人家的土地也没变,但是科学规划与不规划对农村的建设、环境、留住人才、经济发展就有较大差别,顺利加快推进农村可行的规划建设等工作,使资金、技术、人才等先进生产要素从城市向农村回流,为新农村建设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

4.制定完善的大学生农村就业政策。无规矩不成方圆,保障制度具有规范性和强制性的特点,具有法律效应,这样既可以给大学生安全的保障,又可以让基层农村依法保障大学生的合法权益。鸟择良木而栖,想要留住人才,物质待遇的提高是急需落实的鼓励大学生农村就业的重要举措,而完善政策后长效稳定较高的待遇机制更是大学生愿意并扎根农村的有力保证。“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政府项目,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是,想留住大学生长期在农村工作发展,我们应着重加快在农村就业创业补贴、培训、农村创业贷款贴息、场地租金补贴、孵化園建设、指导服务站建设、安家费用、工资同等条件比城市高、评定职称倾向等方面的研究并出台、完善可行的政策,使大学生在农村就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体现政府优惠与扶持的实在性。

(三)从社会层面

加强社会舆论引导,营造一个重农重才的社会氛围。不管在城市工作,还是在农村工作一样可以为国家做贡献,都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对一些扎根农村的大学生产生的先进典型事迹,给予大力表彰,对于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的行为在网络、电视、报纸、广播上多进行报道,给予积极的肯定,传播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的正能量。积极宣传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营造全社会关怀、支持在农村基层工作的大学生的氛围。唱响鼓励大学生到农村挥洒汗水和建功立业的主旋律。

四、结语

总而言之,当代的青年大学生是伴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逐渐成长起来的,他们是实现中国梦的“梦之队”,充满着强大的力量。青年大学生在追梦、圆梦的过程中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怕吃苦,积极投入农村,勇于担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任,谱写一曲曲在广袤农村建功立业的凯歌。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是一个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各方面要协同推进,多管齐下,形成合力,对症下药,彻底解决大学生农村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崔翠利.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激励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2]山世泰.大连市农村基层公共服务领域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

[3]赵璇.大学生村干部政策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3.

[4]张静.大学生农村就业与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J].学理论,2013.

[5]贺桂欣,李宝文,王久兴.大学生新农村就业及其保障体系构建[J].成人教育,2012年第1期.

[6]袁朝武,李凤翔.农业高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机制探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2期.

[7]肖璐.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行为研究[D].2013年江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8]大学生村官向习近平反映工资低:不到保姆一半. http://www.zj.xinhuanet.com/newscenter/rb/2014-03/07/c_119661777.htm.

猜你喜欢

困境大学生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跟踪导练(一)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走,找对策去!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