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的思考
2019-10-21李薇
李薇
摘要:应用型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建设中主要存在专业特色不突出;课程体系不完善;专业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度不高;师资队伍力量比较薄弱等问题。为提高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满足国内外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在专业建设上,必须明确专业定位和专业特色;优化课程体系,构建立体实践教学体系;将专业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深度融合,进行教学改革;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课程体系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从初创到日渐繁荣,如今已走过了三十余年的历程,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然而,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因为在国内如果要从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招聘单位对毕业生学历要求在硕士以上。这样,国内本科毕业生就只能选择一些语言培训机构或国际学校。然而事实上,有资料显示国外汉语教师的缺口极大,但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的本科生赴国外任教的数量极少。针对汉语国际教育本科毕业生出现的问题,我们十分有必要探讨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建设问题,找出专业建设中突出的现实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从而更好地建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出能够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人才。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专业特色不突出
专业特色可以从两个维度理解:一是与相近专业相区别的特点,二是与其他高校相同专业相区别的特点。从与相近专业的区别来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易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界限不分。例如,开设课程中存在汉语言和文学课所占比例过大,而对外汉语教学、外语等课程所占比例偏小。这样由于专业目标设计者对两个专业辨识度不清,就会导致专业自身特色不突出。再从不同高校相同专业的区别来看,一些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特色不突出,有同质化的现象。这主要是在“宽口径”观念的影响下,忽略了区域发展特色、学校实际情况,导致专业特色不突出。
(二)课程体系不完善
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必修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公共课程,以及实践课程。由于对专业认识上的差异,在课程体系构建上,主要出现了以下偏差:一是过分强调外语,使外语类课程在总课程中所占比例过大,从而导致学生现代汉语本体知识不足;二是过分强调现代汉语和文学,使现代汉语和文学课程在总课程中所占比例偏高,又导致学生外语水平不足;三是过分偏重于才艺培养,使才艺类课程学时很高,却忽略了语言本体知识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造成学生专业素养欠缺。此外,存在理论课学时偏高,实践课学时偏低的现象。这些问题必然导致学生难以胜任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工作,难以胜任中外文化交流工作。[1]
(三)专业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度不高
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各高校运用信息技术与专业教学融合的程度不尽相同,有相当一部分高校专业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度不高。尽管多媒体教学已经很普及了,但有些专业教师依然是“一块黑板、一根粉笔、三尺讲台”的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即使运用了多媒体,但在课件的制作和设计上水平也不高。此外,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也是很有限的,把它们用于课堂教学的教师也不多。研究语料库中的语料,并把它作为教学素材或形成教学案例,目前这方面做得也是远远不够的。专业教学与信息技术之所以融合度不高,与教师的教学观念、技术观念有密切的关系,也与教师的信息素养有很大的关系。[2]
(四)师资队伍力量比较薄弱
在应用型高校中,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创办的历史不长,这是影响师资力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师资队伍力量薄弱表现在:一是存在专业不对口现象。二是教师多为年轻教师,硕士学位,缺乏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所需要的实践经验。三是教师的科研水平较弱,发表的核心论文数量不多。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要当作系统工程来发展
(一)明确专业定位和专业特色
专业定位是确定专业走向的方向标。专业定位中主要包括类型定位、人才定位、就业定位、能力定位。类型定位是由学校类型决定的,学校类型有两种即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因此,人才定位也有两种即培养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具体培养哪类研究型人才或应用型人才就需要符合就业定位,在此基础上确定能力定位,构建课程体系。各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该因地域资源不同、学校资源不同而各有特色。因此,明确可利用的地域资源和学校资源的优势,人才培养上注意与市场需求进行有效的对接,使专业定位具有针对性,这样就可以明确专业定位和专业特色,从而使各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形成错位发展和竞争。
(二)优化课程体系,构建立体实践教学体系
在明确专业定位和特色之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之一就是构建课程体系,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优化课程体系,使之能与社会需求对接,达成人才培养的目标。
优化课程体系时,除了注意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外,还要注意各类课程学时比例的合理性。罗小东(2005)认为外语课程应占总学时的50%,汉语和语言学课程占20%,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课程的学时应占25%,其他课程,如中外关系、与对外汉语教学对象国有关的思想、文化、历史、政治等,其学时应占5%。贺丽琪(2009)等通过调查实验后认为,外语课程为30%左右效果更好,另外,要提高汉语知识、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和对外汉语教学法在专业课中的比例。本文同意贺丽琪的观点,毕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教外国学生汉语,如果汉语本体知识、中国文学文化知识都掌握得不系统、不扎实,那么今后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水平就会受到限制。
构建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学生切实掌握教学目标所需要的能力至关重要。由于学生需要具备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并且是需要一段时间在实践中养成的,因此实践方式呈现多种形式。一是课堂教学实践,包括专业实践课和技能实践课,如书法、英语、普通话、汉语国际教育教学课程实训、中华才艺实训、实用写作实训等,使学生获得比较扎实的职业基本技能。二是课余活动教育实践,包括教学设计比赛、试讲比赛、中华传统才艺表演等,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三是社会实践,即让学生走出课堂、学以致用的实践活动。采取外国留学生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语言结对”的方式,通过相互接触达到提高双方言语交际能力。四是教育实习,即安排学生从事教育教学活动、进行调查研究、撰写毕业论文的重要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对从事教育科研工作有直接帮助,而且对将来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有指导作用。
(三)将专业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深度融合,进行教学改革
当前,信息技术已经普遍运用于各类教学中,如何将其运用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本科教学,助推教学目标的达成?我们认为首先是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技术观念,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对教师进行这方面的培训,使其认识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其次,要深入研究多媒体、网络、语料库对专业教学及其研究的意义和运用。最后,在此基础上,构建以信息技术驱动下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教学的改革。
(四)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基于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的现象,一方面可以通过引进高水平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科带头人或博士来增强师资力量;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现有年轻教师的培养,例如,任对外汉语教师,为留学生授课来获得教学实践经验,或者继续深造考取博士等方式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
總之,我们要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反思专业建设中存在的弊端,在此基础上,明确专业定位和专业特色;优化课程体系,构建立体实践教学体系;将专业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深度融合,进行教学改革;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当然,在专业建设中,教学的基本条件,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等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原新梅,孙小兵.对外汉语专业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7(12).
[2]姜用超.信息技术驱动的汉语国际教育现状与反思[J].教学究,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