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确课标要求,夯实朗读基础

2019-10-21谢宁

速读·上旬 2019年2期
关键词:流利朗读课文学段

谢宁

摘 要:朗读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只有牢牢把握课标要求,将朗读训练贯穿語文教学的始终,长期坚持有效地训练,不断夯实朗读的基础,让教室里书声琅琅,让校园里到处都有朗朗书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培养学生的语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课标;朗读;第一学段

一、课程目标:指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语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到:“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教育的基础。”所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全面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要使命和职业追求。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基本功,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体现。因此,朗读应该成为课堂上重要的阅读训练,是理解内容主要方法;朗读也是学生积累语言,形成语感的重要途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朗读的具体目标和内容:

第一学段(1~2年级):

(1)朗读能力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朗读内容要求: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第二学段(3~4年级):

(1)朗读能力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朗读内容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第三学段(5~6年级):

(1)朗读能力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朗读内容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可以看出,朗读能力的培养贯穿小学全阶段,培养目标是有层阶、螺旋上升的,朗读能力的训练与朗读内容是有层阶变化的。同时朗读能力的训练与阅读能力的要求也是紧密相连的。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可以归纳为“正确、流利、有感情”三个关键词,其中,“正确”要求读音准确、清楚、不加字、不漏字,不读破词,读出句逗、轻声儿化;“流利”要求按课文内容读出适当的节奏和速度,词句连贯,句逗分明;“有情感”要求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表现情感的基础上,正确运用停顿、重音、速度、语调、节奏等。

二、课程内容:细化训练要求,明确朗读要点

为了更有效地达成目标,老师首先必须了解统编教材第一学段的编写序列,明确每一册朗读力训练的重点,做到对每一课朗读教学的训练点都能心中有数。教材课后练习题的朗读要求具体如下:

一年级上册是: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如《金木水火土》《对韵歌》《小小的船》《江南》《四季》《画》《大小多少》《升国旗》《比尾巴》《雪地里的小画家》。

(2)朗读课文,注意“一”的不同读音,背诵课文,如《秋天》。

(3)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如《影子》。

(4)朗读课文,“认识逗号和句号”,如《青蛙写诗》。

(5)对照图画,读一读课文,如《小蜗牛》的课后习题提示了朗读方法。

(6)“分角色朗读课文”“读下面的句子,注意读好停顿”,如《雨点儿》。

(7)朗读课文。说一说你的书包有哪些文具。如《小书包》。

(8)《语文园地五》“字词句运用”中有“读准字音”的练习,重点比较了“鼻音”和“边音”、“平舌音”和“翘舌音”;《口语交际》“用多大的声音”。

一年级下册是:

(1)朗读课文,注意读好带感叹号的句子,如《我多想去看看》。

(2)朗读课文,读好小公鸡和小鸭子的对话,如《小公鸡和小鸭子》。

(3)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如《端午粽》《彩虹》。

(4)朗读课文,读好文中的对话,如《棉花姑娘》。

(5)在课文中找出不认识的字,猜猜它们的读音,如《咕咚》《小壁虎借尾巴》。

(6)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如《春夏秋冬》《姓氏歌》《古诗两首》《荷叶圆圆》。

(7)朗读课文。说说故事里有哪些动物,再分角色读一读,如《要下雨了》;分角色朗读课文,如《动物王国开大会》。

二年级上册是:

(1)分角色朗读课文,如《小蝌蚪找妈妈》《坐井观天》《寒号鸟》《狐狸分奶酪》。

(2)朗读课文,读好雾说话时的语气,如《雾在哪里》。

(3)朗读课文,试着不出声,如《雪孩子》(首次提出)《纸船和风筝》。

(4)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先猜一猜,再和同学交流,如《风娃娃》。

(5)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部分的自然段,如《黄山奇石》《日月潭》。背诵课文,如:《植物妈妈有办法》《场景歌》《田家四季歌》《望庐山瀑布》。

二年级下册是:

(1)朗读课文,想象画面,说说诗中春天的美景。背诵课文,如《古诗两首》。

(2)分角色朗读课文,如《开满鲜花的小路》;注意读出恰当的语气,如《小马过河》。

(3)朗读课文,注意读好对话,如《沙滩上的童话》注意对话的语气,如《画杨桃》。

(4)朗读课文。默读第三自然段,借助插图,说说邓爷爷植树的情景,如《邓小平爷爷植树》。

(5)听老师讲雷锋的故事,再朗读这首诗歌,注意有问有答的特点,如《雷锋叔叔在哪里》。

(6)默读课文,如《千人糕》《枫树上的喜鹊》。

(7)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如《一匹出色的马》。

(8)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问句,如《大象的耳朵》。

(9)朗读课文,分角色演一演这个故事,如《青蛙卖泥塘》。

(10)朗读课文,注意读好第2~3小节中的问句,如《祖先的摇篮》。

(11)默读课文,不要指读,如《羿射九日》。

通过梳理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其实第一学段的朗读训练就是围绕着“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来编排设计的。

三、课程实施:训练层层递进,夯实朗读基础

(一)读正确,奠定朗读基石

如果把朗读能力视为一座大厦,那么“读正确”就应该是这座大厦的奠基石。“读正确”的要求具体体现在:

(1)字正腔圆。字的读音要求发音准确,声音响亮,做到字正腔圆。在一年级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一定要重视拼音的正音。尤其是我们孩子来自粤方言区,更加要重视读准翘舌音,后鼻音,指导学生纠正“n”“l”不分的毛病。在遇到难读的字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借助拼音多拼多读,读到字音完全正确为止。

(2)词语准确。读词语一定要准确,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准课文中出现的轻声、儿化和变调。

我们以一年级的教材为例,轻声的词语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下划横线的字读轻声):

(1)语气词:吧、吗、啊、呢(常见句尾)。

(2)助词:着、了、的、得、地(常见句中)。

(3)名词后缀:影子、猴子、身子、步子、石头、木头。

(4)名词、动词重叠:爸爸、哥哥、星星、看看、谢谢、说说。

(5)约定俗成:云彩、地方、萝卜、蘑菇、耳朵、喜欢。

在教材中有许多儿化韵的词语,也要指导学生读准确。如一年级上册中的“一会儿(yí huìr)、雨点儿(yǔ diǎnr)”。教学时,教师要教给学生读儿化韵的方法,正确示范,然后反复强化练习,指导学生形成习惯。

读好“一”和“不”字的变调,也是朗读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尤其是“一”变调频繁,使学生的朗读难度加大,因此老师需要帮助学生多总结朗读的规律,强化练习。

(二)读流利,构建朗读之主体

读流利的要求是在读正确的基础上不读破句,读出适当的节奏和速度,词句连贯,句逗分明。要把课文读流利,先要把每一句、每一段读通顺、读流利。第一学段的孩子读句子最大的困难是长句子的朗读。因此教师指导朗读时,让孩子先给句子画上斜线,在有斜线的地方换口气,适时停顿,就可以读好长句子了。如一年级上册的《雨点儿》一课中的句子: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开出了/红的花,长出了/绿的草。学生在划线的地方稍作停顿之后,就很容易将句子读顺当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告诉学生,在课文中,符号不同,停顿的时间也是不同的。例如在《青蛙写诗》一课中,有这么一段话:

青蛙的诗写成了:“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就可以教学生见到逗号时,心里默数“1”再接着读,读到有句号时,心里默数“1、2”再往下读,读到有省略号的地方时,将最后一个“呱”字的声音拖长,就读出了省略号的意思了。

俗话说“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就成老朋友”,课堂上老师要给足时间,让学生多次、重复地读,从整体到部分地读,从部分到整体地读,多读几次,自然就熟练了。

(三)有感情,升华朗读之意境

有感情的朗读就是指朗读时能够结合语言手段,如忽高忽低、忽快忽慢来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根据第一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想有效地指导感情朗读,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发挥教师范读的引领作用。教师的范读可以给文本朗读定下一个基调,教师用正确的语音示范,让学生先入为主,吸收正能量。而且老师绘声绘色的朗读也是调动学生朗读积极性,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有力保障。

(2)巧妙利用同学的范读激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请一些朗读优秀的孩子来做示范,既可以激励优秀的孩子,也可以带动朗读能力较差的孩子,让他们学有榜样。学生就是要在倾听、模仿、比较中不断提升朗读能力。

(3)创设情境,丰富朗读形式。在课堂上,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让孩子想读书、爱读书、乐读书。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与体裁,借助多媒体课件,音画视频的帮助,采用分角色、做动作、拍手读、情景表演等方式,指导孩子读好课文,读出自己的理解。

(4)正确地评价激励,激发学生朗读热情。在指导朗读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课堂朗读生成做恰当的点评,从字音的准确、音量的大小、朗读的语速和语调抑扬顿挫等方面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以正面鼓励为主,对于不足之处,只给小小的一点建议,这样有助于保护学生的朗读热情。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学会读后评价,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同伴的优点,给予同伴称赞和鼓励,形成班集体正确的评价导向,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可持续培养。

(5)注重课外延伸。要想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一定要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教材的《语文园地》里有安排“和大人一起读”的训练,教师应建议家长要和孩子进行亲子阅读,每天安排固定的时间和孩子一起读书,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现在,微信几乎已经进入了每個人的生活圈,每个班级都建立了班群。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每天早上在家进行早读,并在班群里进行打卡,由家委会的管理员每天进行统计并公布早读情况。落实每天的晨读,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朗读能力,丰富了他们的识字积累。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朗读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牢牢把握课标要求,将朗读训练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并不断摸索新的符合第一学段孩子知识学习、接受特点的朗读方法,激发孩子们的朗读兴趣,要重视孩子们平时学习中一点一滴的积累,不断夯实朗读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培养学生的语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流利朗读课文学段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青铜葵花》选段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水滴的旅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简析
调节课堂气氛策略探讨
基于能力培养的语文阅读教学探析
湖州试行普通高中学校学段制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的几点看法
流利口语练习
流利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