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资助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2019-10-21孙珊
孙珊
摘要:加强对有经济困难的学生的补助金已经成为所有高校共识的主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给家庭經济困难的大学生解决了实际问题,在经济援助的基础上,校园的文化活动是载体、资助系统的建设是保证。但是在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怎样提高高校资助育人队伍素质,提高对于经济困难学生的真正帮扶,是当前迫切需要探索与实践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资助育人;探索;实践
通过选择“自我完善”行为模型,突出创新,有效,教育和教育品牌活动发展活动,帮助引导思想教育,同时帮助经济实现资金的教育价值。当前对于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管理加大了力度,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被更多的部门所重视,作为高校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资助育人需要融入到高校的管理工作之中,才能够促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高校资助育人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做好了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才可以培养出能够为社会主义建设添
砖加瓦的人才,当前的资助育人工作不仅仅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的经济方面的资助,同时更是要从根源上保证贫困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全面发展和能力的各方面的培养。就当前而言,加强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和实践,就是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必然的要求。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出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这个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的时候,会出现系列的问题,如焦虑、自卑、缺乏自信、自闭、生活压力大、学习压力大、缺乏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等等。假如高校的资助育人制度不够完善,那么在执行的过程中就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影响整个校园的安全稳定。同时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过程中对于诚信教育也是有着严格的要求的,对于其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进入了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对于高校的贫苦生资助工作政府和学校都非常的重视,颁布了相关的政策,高校根据文件精神,落实资助育人工作,对于贫困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对于高校的长远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现状
当前,我们国高校的资助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了,各个高校也基本能够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来实施资助工作。通常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通过固定的工作流程来进行实施。首先学生自己提出申请,并出具自己生源地的贫困证明,学校以证明为依据,并根据学生的日常消费情况和班级民主反馈,来认定学生的贫困度,再通过公示,公示无异议后,根据规定予以资助。资助政策的落实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的经济问题有了很大程度的缓解,但是这样一个过程的开展,要想做到零投诉、低投诉在实际的实施过程是有一定的问题的。
(一)贫困认定机制不健全
高校资助育人的认定机制存在着一些问题,不是很健全。当前高校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机制一般通过两种形式来进行认定,一是生源地开具的困难证明,一是入学后对于学生的观察。这样的认定机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从生源地开具的困难证明来看,信息是否准确很难以确认,从当地开具困难证明的单位来看,对于具体的财政支出数据是没有复核的,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学生去盖章都能够盖到,这样的开具出来的贫困证明就缺乏了一个公正性。不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差异性,对于刚刚走进大学校园的大学生进行观察和比较,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有失偏颇的。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本身比较内向,与同学的互动或者说参与活动、人际交往等方面都比较少,那么在进行民主评议的环节,得到的分数,通常情况下就比较低。而高校的辅导员往往倾向于未交费的学生为资助育人的对象,这样最终逐渐就产生了依赖思想,并由此衍生出了一些学生恶意欠费。同时高校工作者为了追求零投诉往往不够重视这类人群。
(二)资助育人对象心理健康需要矫正
当今的社会环境是多元化的,价值观念是多元化的,人际关系也非常的复杂,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仅仅面对了经济压力,与此同时也被各种观念所影响,表现出来就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较自卑、容易焦虑紧张、孤僻等一些负面的心理,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同时家长对于学生的期望也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悲剧。
(三)资助育人过程中资助工作存在,但是缺失育人环节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完成往往是由学校自资助管理中心来统帅,再由班主任、辅导员来具体的实施。将零投诉作为完成这项工作目标的基础,往往工作的重点就在于对于资助的对象的确定,发放奖助学金,那么资助工作者的工作就基本完成了,对于奖学金的分配、助学金的分配对象也谈不上关心。仅仅是分配,没有开展后续的后续教育,如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励志教育等等。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暂时性的解决了经济上的困顿,但是心理上的贫困就被忽视了。有些贫困学生在获得了无偿资助后,视其为理所当然,引发了其惰性,对于资助过于依赖,同时没有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的焦虑的心理进行疏导。
三、高校资助育人的实践
(一)建立科学、公正的认定制度
要想将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做好,其前提就是确定资助对象,那么对于资助对象的确定就是这项工作实施的前提。为了保障该项工作的顺利有效的得以实施,就需要在进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要充分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特点,让班委推荐,自己自荐相结合,这样就能够让那些性格内向,保护个人隐私的学生能够参与到申请资助的工作中来,对于名单进行准确的甄别,调查学生的校园一卡通、电话费用、贫困证明、入学登记表等相关资料来进行甄别。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自主,还要注重精神层面的。对于不属于资助对象,又领取了资助资金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并存档。
(二)完善加强资助管理队伍建设并完善相关制度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执行者就是一支专业的队伍,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通过专门的认定机制予以认定,要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的想法、思想进行掌握,对于资助育人的政策充分了解。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资助育人制度,将这些好的政策落到实处,让需要的人群,真正受益。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不仅仅是把经济资金发放到需要的学生头上,还需要将工作重心转移到育人方面。通过建立档案,来确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名单,这样做一方面利于做好对贫困生的个性化方面的帮扶,一方面也利于下一年资助工作的开展。结合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的特点来开展育人工作,从生活上、学习上充分的予以关心,让他们参与到活动中来,多沟通,融入到集体中来,并在这样的环境中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那么对于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要和专业人士进行结对帮扶,调节自身,增强自己的适应能力。
(三)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对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学生进行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用不同的项目来训练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如:创新意识、自信心、克服焦虑。开展一些励志活动,素质能力提升活动。让大学生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提升自我。将勤工俭学作为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适应社会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拓宽勤工俭学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在锻炼中提升自我,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拓宽道路
勤工助学是高校资助工作的重要途径,资助的工作部门应积极寻找合适的勤工岗位,特别是校外岗位,扩大工作渠道。在学校内,我们将创建与专业知识和技能相关的职位,如研究助理,助理实验室助理,助教等职位;通过与就业服务联系,开展校外活动,培养学生和学生的专业特色,体现学生的智力优势。此外,一些的学校,允许少量的商业服务和简单的管理,如报摊,广告展示,体育场馆,多功能厅等,也可能创建多个学生职位或信任由学生管理。实现专业学习和勤工俭学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曹乐平,罗超勇.浅谈民办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构建[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6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一)[C].2006.
[2]高峰.社会秩序何以可能?——基于存在论的研究视角[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
[3]冯菲,马丽娜,陈平水.高校贫困生资助要以有偿资助为主——从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角度[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
[4]颜晓华.社会阶层分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
[5]杨明艳.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浅析[A].农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