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2019-10-21张远明
张远明
摘 要:小学阶段数学的学习可以培养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建立灵活的思考模式,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小学生慢慢地可以掌握学习数学知识的技巧和方法。数学教师如何引导课堂教学,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授的课程概念,这其中有一定的方式方法。如何让数学课堂教学更加有效,是数学教学的一项很重要的任务。本文中,笔者将阐述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小学阶段课堂时间是四十分钟,其中有效的学习时间可能都不到半个小时,主要是因为:小学生的注意力很难在长时间内保持集中,教学课堂的吸引力很难让学生长时间的保持。这两点加在一起就造成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降低,有效性是衡量结果的重要标准。所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一、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性和意义
做功要做有效功,有效的才有价值,小学阶段是学习的最基础的阶段,很多学习的习惯、思维能力都是在小学阶段学习的过程里慢慢培养出来的。所以,要在小学阶段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实施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观念落后,教学方式不适应现代学生的需求
每一个学校里都存在着一定数量的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他们对于数学课堂教学有自己的一套非常成熟的教学模式,年龄的原因和常年积累下来的成绩,让他们的教学稳定扎实,虽然经验丰富,可以解决很多教学问题,但是,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现代学生的思想都比较活跃,见多识广,尤其是信息时代让他们提前接触了很多方面的知识,思维活动也比较跳跃,过去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这样的教学模式很难捉住学生的好奇心,难以在课堂上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就造成了课堂有效性的降低。
(二)教师缺乏针对性教学
每一个班级都有各种各样的学生,总有一些让老师省心的,也有一些让老师操心的,每一个孩子的不同,造成了学习成绩参差不齐,个性也各不相同,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采取的方式太单一,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同一个问题,方式方法单一,这就导致思路狭窄,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思路的需求,同一种的教学方式,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大的降低了。
(三)教学模式单一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老师在黑板前拿粉笔一步一步地讲解如何去解题,上课前老师要好好备课,上课后,学生要仔细听老师讲课,整个课堂的氛围就是一教一学的灌溉式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很难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没有好奇心,就失去了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会越来越低了。
三、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策略的解决方案
(一)丢掉老思想,积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
活到老,学到老,不管年龄多大,都有需要学习的知识,作为一名老教师,有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如果再紧随时代的进步而不断的学习成长,多多接触新的教学理念,和年轻的老师多交流心得,在教学的过程中会大大的提高教学有效性。
(二)了解学生的发展个性,针对性教学
了解学生的学习模式,可以针对性的去教学,对于数学课堂而言,一道题可以有很多种解法,而不同的学生对于解题的思路是不同的,老师需要捉住几种不同的解题思路,一一去讲解,满足不同学生的思考模式,一道题讲完,可以让不同的学生都得到自己问题的答案,同时在课堂和课下的时间,教师要积极听取学生对课题的理解,这样有助于老师更加全面的了解学生。提高了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三)多种教学模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个性活泼好动,思维比较活跃,很难在長时间内保持注意力集中,使课堂的教学有效性降低了,针对小学生的这个个性特点,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可以丰富多彩一些,比如,老师可以把课题的讲解链接到现实中,用实物来进行课题的讲解,既满足了小学生对于数学课堂的兴趣,又满足了教学的目的,在实践中学习数学知识,对知识的学习更加的深刻。
(四)鼓励大于指责,建立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
数学的学习是一步步的积累,由简至繁,所以,建立学习的兴趣是很重要的,如果一节课听不懂,接下来就会失去听更难一些课程的信心,如此下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就消失了,学习数学点点滴滴的进步都需要被老师看到,并及时进行鼓励,学生得到了学习的肯定和信心。对于以后的学习就会更加用心和努力,一个人有了学习兴趣,就会产生主动学习的意愿,有了主动学习的意愿,在课堂上才可以集中注意力。
四、结束语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可以很好地完成数学的教学任务,提高数学成绩,我们通过提高老师的综合素质,增加课堂的教学模式,改善师生关系,增加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来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保证了课堂的学习质量,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居士芳.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24):157-158.
[2]纪红艳.从无效到有效的飞跃——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缺失的原因及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5(1):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