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院校数字媒体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9-10-21郭松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9年42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摘 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当前职业教育中比较关注的问题。“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已经逐渐渗透到地方本科院校中。文章以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例,阐述了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制度保障、合作关系和文化对接方面的问题,并在解决对策上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 数字媒体专业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数字媒体是近年来发展的新领域,已成为国民经济新型支柱产业的核心,市场对数字媒体人才的需求旺盛。全国各大高校正在陆续开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然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新,专业出生的研究人员少,高校中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师资大多是计算机专业以及教育技术学专业转型而来,高校对该专业的社会需求认识不足。校企合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搭建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平台,对数字媒体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效的机制。H学院数字媒体专业经过三年的校企合作经验获知,在校企合作中存在很多问题,核心问题是监管体系不健全。集中表现在:第一,企业追求利润第一,因此单靠社会责任为学生服务很难长久保持。[1]第二,高校缺少对企业的专业的监控体系。学校负责教学工作的人员无权对企业教师做出实质性的管理;第三,与高校合作的企业资质有待考证。校企合作的企业并非真正的企业,企业教师(企业外派到学校上课的教师)的流动性难以保证授课质量,企业与学校的管理层缺少对校企合作的监控体系,在运行过程中难以顺畅运行。文章将对数字媒体专业在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进行深入探讨。

二、相关概念界定

1.应用型本科院校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指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加注重实践性、应用型和技术性的本科院校。它以学习各行各业的专门知识、技能为主,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该类型的院校培养的人才大多数为拿来即用的社会服务者。

2.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一种新型的教育制度,蕴含着先进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通常以“学校和企业”为双主体,它是以“双向参与,双方互惠”为基础,以“课堂教学,实习工作”为手段,以“内涵建设、课程开发、师资建设、岗位培训”为主要内容,以“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为宗旨的新型育人模式。校企合作是让学生在校所学知识与企业现场实践有机结合,运用学校的理念和企业的场地,实现两者的优势资源互补,实现教育理念和实践需求之间的有机转化。[2]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3.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人才培养模式实质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有别于其他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表现在培养主体、培养路径和培养手段上。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校企合作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为实现既定的教育目的而采取的教育教学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以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以及质量评价体系等要素为具体的实现形式。 [3]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数字媒体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1.校企合作缺乏制度保障

从国家制度设计层面来看,当前我国在制度方面还没有校企合作相关制度,导致校企合作缺少法律依据。1996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对校企合作只做了一般性的要求,未能单独成为一项详细阐述,这就导致了在校企合作的前期签约时,缺少法律文件的指引;在校企合作的后期,在培养效果的质量测定方面也缺少可以参照的标准;校企合作期间的培养过程,很多时候都是凭靠企业教师的自觉和高校教师的有限的行政督促。从地方政府制度设计层面来看,地方政府还没有进入校企合作的牵头人的角色,没有牵头制定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配套制度,未能明确校企“双主体”的责任和权益。地方政府对校企合作缺乏激励制度,未能积极引荐实力相匹敌的多个企业形成竞标格局,使高校在与企业合作时没有有选择权,更谈不上企业会在相互竞争中提升合作品质。从企业管理制度设计层面来看,由于校企双方教育主体法律地位不明确,企业自身利益需求无法保障,导致企业只顾及自己的利益分担,無效顾忌学生整体规划与发展,导致企业在校企合作的管理制度、激励制度、培训制度上缺乏系统。

2.校企合作未能建立新型的合作关系

新型的合作关系必定是互惠共赢的关系,是我有你无,我无你有的供需状态。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高校难以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要长时间的要求企业,在该前提下校企两者的博弈中,这种弊端日渐显现出来。因此,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只有建立互惠共赢的、供需关系格局才是合作的前提。

3.校企之间缺少两种文化之间的对接融合

文化在高校数字媒体专业校企合作中起到重要的纽带作用。对此《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已提出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独特作用,同时推进优秀产业文化进入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企业需要的是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除此之外劳动者对企业的忠诚且能创造经济效益。前者是企业和高校所共有的文化,而后者则是企业所特有的,高校文化里需要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是为社会做贡献的人,这种贡献无论是精神上的还是经济上的。从中可以看出校企文化是两种文化模式,必然存在内在冲突,这种冲突集中体现在企业教师和高校专业教师之间的沟通上,具体表现为在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上。[4]以企业文化为主导的文化和以高校为主导的文化之间是实践和理论之间的距离,是需求和理念之间的差距,需要企业教师和高校教师之间先做好沟通,因为缺少校企两种文化融合的合作注定是缺乏深度的。

四、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数学媒体专业校企合作质量的策略

1.完善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基础保障

(1)教师队伍建设

新工科建设对教师的要求不仅要具有实践教学能力及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更要在思想上具有工程教育理念,实践中能够拓展课程及学科专业,关注专业学科前沿,关注专业交叉学科的交叉领域,了解企业新技术、新设备,与企业保持密切联系。

在本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上,按照教师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增强团队实力,首先在引进青年人才上,注重学科背景的交叉性、知识结构的互补性,引进后对教师进行跟踪培养,辅助新进教师制定清晰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选拔教学经验丰富、对学生负责的教师作为刚入职教师的职业导师,培养教师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首先,鼓励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锻炼,教师在进入企业后,参与到企业生产实践中,深入了解企业的技术应用和工作流程,反思学校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产教融合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另外,鼓励教师继续深造,研究专业前沿技术,将专业前沿以及与交叉学科的交叉融合反哺到学校教学中,从而提升专业建设水平。[5]其次,在企业教师的选择上要严格把关,实践经验放在重要位置,其次学历水平上也要有要求,不能放任企业任意派人来给学生上课。

(2)硬件建设

学生的实践场所要满足集成化的需求,特别要提供认识和掌握产品生命周期的学习场所,学生能够利用现代化的工具完成对产品生命周期的认识,学会自我管理、不断学习新知识并培养能力。学校现有实习场所可分为实验室、实训室、实习基地;企业有的是真正能运用于实际的硬件设备,而不是流于表面的设备。因此在校企合作中对企业选择要将硬件作为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高校要监管与评估校企合作联合培硬件条件,招标项目,竞争上岗,能者为先。

2.重新构建校企合作专业培养方案体系

(1)高校教师到企业挂职

挂职锻炼对企业工作的了解,修订和完善专业培养方案,构建新的人才培养体系。高校教师做顶层设计,企业人员做实践衔接,明确校企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双方的具体责任。

(2)企業教师来高校做培训

从组织合作理论的视角,校企合作本质上是企业和学校两个属性各异的社会组织合作问题,校企合作必须有企业作为教育主体参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校企合作互通有无,企业定期来高校做培训,教师和学生同步参加,有利于高校的理论和实践的有效融合。高校要运用好企业来校的所有机会,与企业教师做交流,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完善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体系。

3.制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校企合作招生是费用高于高校普招生的,生源质量也不能过于要求,然校企合作双方应该在充分研究生源质量和层次的基础上,做好培养评价体系,做好过程关和出口关,让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学有所得、学以致用。第一,严把过程关。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基本条件由高校对企业教师资质做认定;第二,严把出口关。学生最终的毕业成果即出口,是衡量校企合作的重要方式,因此校企合作评价体系的建设至关重要。出口,是学生质量的最终检测,学生就业是一个方面,另一个可以度量的尺度是学生的毕业达标作品。这就涉及企业教学效果产品的界定,将毕业论文给成毕业设计,实地完成一个产品的设计,这个设计要有完整的评价标准,以实操使用为基准。

结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求学校培养的学生具有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且具备岗位技能,这势必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客观要求,而校企合作的模式顺理成章成为人才培养新模式的一个必然趋势。如何定位和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应用型人才,是我国高等院校在新的改革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努力深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校企合作办学,加快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和探索显得尤为重要。

H学院作为一所地方高校自然应该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服务,该学院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作为一个新型专业,肩负着为当地媒体产业升级转型的使命,专业建设要满足产业需求,要根据产业需求构建专业的新结构,从专业建设基础保障、专业建设培养考核体系着手。在制度建设方面,本研究提出了政府介入督导机制;在专业建设培养体系方法,提出了校企互惠合作,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在专业培养考评体系方面,提出了严把过程关和出口关的解决方案。并试图以当下新工科建设为参照标准,通过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三个方面的对策的探索,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拿来即用的专业服务者。

参考文献

[1]刘峥.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高教探索,2017(3).

[2]张莹.中美两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D].广州:广州技术师范学院,2016.

[3]杨伟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6.

[4]李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背景下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研究[D].秦皇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5.

[5]李云飞.机械制造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

郭松(1981.10—),男,内蒙古乌兰察布人,呼伦贝尔学院副教授,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主任,研究方向:事校企合作、数字媒体技术。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开展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衔接的探析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