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如何讲好中国经济故事

2019-10-21徐晓露

传播力研究 2019年2期

徐晓露

摘要:“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于2013年9月和10月先后被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至今,受到了国内外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媒体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的专题报道。《温州都市报》于2015年率先进行“一带一路”的系列报道产生了极大的社会效果,在2016年的中国新闻奖选评中获得三等奖。本文运用新闻叙事学的相关理论研究《温州都市报》“‘一带一路万里行”系列报道,探讨地方媒体“如何讲好中国经济故事,传播好中国经济信息。”

关键词:新闻叙事学;一带一路;《温州都市报》

一、《温州都市报》“‘一带一路万里行”系列报道之叙述者

(一)公开的叙述者

《一路向西正泰光伏点亮“能源丝路”》在报道中也运用了第一人称的视角对事件进行了报道。“我们从兰州沿连霍高速,前往位于武威市民勤县的正泰光伏电站。这条连接江苏连云港和新疆霍尔果斯的高速公路,横跨七省,是河西走廊上的大动脉。穿过乌鞘岭隧道,便进入河西走廊,倚靠祁连山,冰雪融水让这里成了塞外江南,被称为“甘肃粮仓”。”

在上述文本节选中,新闻故事是通过第一人称见证人来叙述的,读者通过第一人称见证人的眼光来观察故事世界,感受人物想法和情感。

(二)隐蔽的叙述者

在此系列报道中,第四篇新闻稿件《秦砖汉瓦里的温商情怀》,记者用四个标题即“文化色彩”、“文化自觉”、“书画价值”、“融合力量”展开了四个主人公的四段故事,利用大量的引述表达了叙述者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表达了在西安投资文化产业的温商与丝路精神的契合。在这篇新闻稿件中记者既运用了“内视角”即采用故事内人物的眼光来叙事,使得报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又运用了“外视角”将自身置于故事之外,用自己旁观者的眼光来叙事。

二、《温州都市报》“‘一带一路万里行”系列报道之叙述模式

在新闻报道中由于受到传播效率的影响,记者在进行写作时,通常会采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叙事模式,根据对《温州都市报》“‘一带一路万里行”系列报道的特点,本文将从新闻模式、故事模式以及宣传模式三部分进行分析。

采用新闻模式的《黄金通道有咱掘金温商扎根十年谱就一段传奇》一文,在报道中提到了乌兹别克国家,中国商人在此发展遇到的现实问题。在报道中,入境问题、中国名牌商品过少问题是卫星事件,形成了对“温商扎根不易”这一核心事件的烘托效应,使得对温商在乌兹别克做生意所遇得困难跃然纸上,使得事情的全貌变得更加形象和具体。

《乌国为温商工业园签发总统令温企济困助教树中资良好形象》运用故事性写作手法,在开篇就给读者设置了悬念,在主体部分,通过设置三条故事线展开对温商工业园的报道在报道形式上改变了以往枯燥乏味的陈述和观点,利用故事载体呈现事件,使得对温商在乌兹别克做生意的报道更具有感染力,对事情全貌的描述变得更加形象和具体。

宣传模式是一种在全知视角下展开叙述的叙事模式,是共时性的。《在莫斯科,钱来得快去得也快温商谋求转变对抗风险》等多篇稿件中,报道主题都是“温商在海外的发展”,并以此作为论据和论点而展开,在组织稿件的过程中将需要宣传的主要内容聚合到一起,产生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三、反思与建议

(一)创新一带一路报道形式和角度

《温州都市报》“‘一带一路万里行”系列报道,大部分以文字和图片为主,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一带一路”系列报道还可以采取一些新的方式以增强影响力,比如自媒体这个领域,可以通过直播手段与观众互动传播沿线经济信息。同时,在进行文字报道是要善于运用数据,使报道形式朝着数据化方向发展。在报道角度选取上,《温州都市报》既关注“走出去”的经济,又关注“带回来”的經济,这在报道角度上为地方媒体进行“一带一路”系列报道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二)避免“一带一路”系列报道叙事模式单一化

《温州都市报》在“一带一路”系列报道的叙事模式以新闻模式为主,其中少量报道具有宣传模式和故事模式的特征。在一带一路的新闻叙事中,记者要注意叙事模式不能过于单一的问题,新颖的叙述模式可以使报道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更容易被受众接受,加深受众对新闻叙事作品的共鸣,传播效果也就事半功倍。讲述好中国经济故事在叙事上也要注重对第一人称叙事和第三人称叙事的运用,注意内视角和外视角的叙事方式为更好传播中国经济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王义桅.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M].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2]蔡之国.新闻叙事学研究框架的构想[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2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