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心肌梗塞五级法早期活动的心脏康复护理措施及效果观察

2019-10-21王彧白艳萍

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6期
关键词:心肌梗塞我院实验组

王彧 白艳萍

【摘  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塞五级法早期活动的心脏康复护理实施措施与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收治的62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比组后,给予五级法早期活动干预与常规护理干预,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分析五级法早期活动护理干预模式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情况,发现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仅为12.91%(4/31),低于对比组的29.03%(9/31),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以及心理状态评分情况,实验组优于对比组(P<0.05)。结论:五级法早期活动护理模式满足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护理需求,本次实践结果证明该护理方法有助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因此具有满意的临床实践价值,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五级法早期活动;心脏康复护理;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6-0218-01

前言:急性心肌梗塞是临床上一种常见、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在临床干预阶段,对患者实施科学的护理干预在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院通过长期实践发展,五级法早期活动护理模式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护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为进一步分析该护理方法的应用价值,本文以我院收治的6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相关资料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6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本组病例的入选时间为2018年1月-2019年6月,遵照随机原则分为实验组与对比组。实验组患者31例,男19例,女12例,平均年龄(68.2±4.9)岁。对比组患者31例,男17例,女14例,平均年龄(69.1±5.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可以比较(P>0.05)。

1.2方法

对比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护理人员在接触患者之后,立即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并遵照医嘱使用药物治疗;通过健康宣教等方法帮助患者调整心理状态。

实验组患者接受五级法早期活动护理干预,护理方案为:(1)一级早期活动: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急救之后,患者病情得到控制,但是依然处于危险期。因此护理人员在治疗后的1-2天内应该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并叮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避免风险事件发生。在本阶段护理中,护理人员对病房的环境进行调整,保证光照事宜、环境安静,使患者可以得到充分的休息。(2)二级早期活动:在治疗的2-3天,患者的癥状有所改善,护理期间可以适当抬高床头,使患者保持半坐卧位;护理人员注意了解患者感受,根据患者要求调整至舒适体位,并向患者介绍本阶段护理中的相关注意事项,争取得到患者的配合。(3)三级早期活动:治疗3天后,患者的各项身体功能基本改善,此阶段护理人员可以回归患者的日常生活,开展生活技能锻炼,包括刷牙、洗脸、饮食等。在本阶段护理中,护理人员应该听从主治医师与营养师的建议,对饮食方案进行调整,通过食用膳食纤维以及蔬菜水果等,提高身体免疫力。(4)四级早期活动:在持续治疗4天后,患者可以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肢体活动,包括四肢的关节屈伸、伸展与旋转等。在本阶段护理中,护理人员可以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对护理方案做进一步调整,例如将护理从被动的肢体锻炼逐渐过渡到主动锻炼等,并且锻炼期间患者的肢体动作幅度也应该考虑耐受能力,避免造成伤害。运动期间注意观察患者的血压与心率变化,避免风险发生。(5)五级早期活动:持续治疗4-5天后可以进行在护理人员的陪同下,进行慢走、快走以及上下楼梯训练等,逐渐将患者的射身体机能恢复至正常水平。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并采用SAS、SDS量表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得分越低证明患者焦虑、抑郁情况越理想;最后记录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软件对两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护理指标进行处理,以t值、x2值检验差异,当P<0.05时认为差异显著。

2结果

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后,发现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资料如表1所示。

同时比较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与心理状态评分后,发现实验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更满意,P<0.05,资料如表2所示。

3讨论

急性心肌梗塞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在当前临床工作中,为了能够切实改善患者的预后,不仅要采用科学的治疗手段,还需要对护理方法进行创新,这样才能满足患者康复的需求[1]。在本次研究中,本文详细分析了五级法早期活动护理模式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根据表1的相关资料可知,实验组患者在接受五级法早期活动护理干预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仅为12.91%,低于对比组的29.03%,数据差异显著;同时比较患者的心理状态评分与平均住院时间后,发现实验组患者的数据更理想(P<0.05),证明五级法早期活动模式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护理中具有满意效果。

根据我院实践经验可知,五级法早期活动护理模式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护理工作进行了细分,并根据患者临床干预的不同阶段确定了不同的护理侧重点,因此可以取得满意的护理效果,通过五级法早期活动护理模式,护理人员可以在了解患者疾病发展情况的基础上,逐渐增加护理活动的强度、难度以及时间,使患者有足够的时间得到康复干预,所以在护理阶段能取得更满意效果。与传统护理模式相比,五级法早期活动护理模式采用了一种系统化的护理方案,护理人员可以根据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症状来灵活调整护理方案内容,例如对于在四级早期活动护理期间,护理人员可以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床上活动方案,包括上肢运动、下肢运动等,根据患者身体机能的变化,逐渐将训练从床上活动转移至床边坐位活动,这种护理方法的变化满足患者身体机能恢复的需求[2]。同时在整个五级法早期活动护理模式下,护理人员的护理方案都充分考虑了患者身体具体情况,例如在锻炼期间若发现患者的血压、心率等出现异常,会及时停止护理,保障了生命安全。

综上所述,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实施五级法早期活动护理干预可以取得满意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左玉琴.心脏康复护理用于急性心肌梗塞五级法早期活动的措施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34):284-285.

[2]张静.急性心肌梗塞五级法早期活动的心脏康复护理措施及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13):48.

猜你喜欢

心肌梗塞我院实验组
我院2例红细胞冷凝集现象的案例分析
急性心肌梗塞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干预分析
我院老年患者多重用药情况调查
PDCA循环管理法对我院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论下肢力量训练对拉丁舞的重要性
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病和治疗黄金时间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趣味 “课课练”对城镇小学四年级肥胖男生的体重和BMI的影响
也议对照实验中的“对照组”和“实验组”
糖尿病与心肌梗塞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