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安全隐患及安全护理对策研究

2019-10-21彭小霞

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6期
关键词:儿科科室护理人员

【摘  要】儿科在医院众多科室中较为特殊,由于儿科诊室接收患者的年龄普遍较小,加之儿科科室的护理工作较为繁杂,导致其较容易发生多种护理风险问题。护理风险问题不仅会直接降低护理工作质量,还容易引发护理人员与患者及患者亲属的矛盾,不利于良好护患关系的构建。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医疗卫生体制不断完善和发展,人们对于医疗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强儿科护理风险管理,减少儿科风险问题的发生,对于提高儿科护理质量有着积极且重要的意义。本文即从儿科护理风险管理入手,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总结和护理工作的回顾性分析,归纳了儿科护理中常见的风险问题、风险因素,以及相应的防范措施,以作为儿科护理风险管理的指导。

【关键词】安全风险;风险管理;儿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6-0213-02

近几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带动我国医疗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同时,对于医疗机构护理服务质量和护理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且严苛的要求。儿科是医院众多科室中相对特殊的一个科室,由于患者的年龄较小,加之护理工作的繁重性、复杂性因素影响,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客观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风险,如发生护理安全事故,将给患儿、患儿家属,以及医院带来非常不好的影响。因此,加强对儿科护理常见风险问题的研究,明确儿科护理风险影响因素,提出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即通过儿科护理风险管理问题及方案进展的研究,总结了儿科护理常见风险问题和科学防范措施,现汇报如下:

1 儿科护理常见安全风险

1.1 护理人员导致的安全风险 护理人员作为儿科护理工作的执行者和实践者,其个人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直接影响并决定了儿科护理工作的最终效果,以及儿科风险管理的管理水平。如护理人员专业水平不足,不具备良好的安全意识、服务意识和管理意识,不重视护理工作中的沟通,就容易导致儿科护理工作中的不规范问题,增加护理安全风险,甚至造成护患间的矛盾。以静脉注射护理为例,护理人员需掌握扎实的操作技巧,同时要注意在穿刺过程中安抚患儿的情绪,从而保障静脉注射的顺利完成。如护理人员基础操作掌握不牢靠,不能准确把握穿刺位置,或在穿刺操作中不能兼顾患儿的情绪,就可能由于双方的配合不当或操作失误,造成反复穿刺的问题。反复穿刺将直接增加患儿承受的痛苦,考虑到患儿对穿刺操作天然的恐惧和抵触心理,这种情况无疑不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如患儿因反复穿刺出现哭闹等行为,还容易造成患儿家属的异常情绪。

同时,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患者及家属的维权意识有了明显的增强,如护理人员不能为患者及家属提供专业化的护理服务,就容易导致家属的投诉。护理人员的职业和工作与患者的健康和生命相互交织,具有一定的神圣属性,因此护理人员必须注意控制自身行为,减少风险的发生。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必须提高对自身行为规范性的控制,通过规范的护理操作,展示自身的专业性,从而获得患者与家属的认同,从根本上减少风险的发生。

另外,从护理工作实践来看,儿科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普遍较为繁重,工作强度较大,面对复杂、繁琐的护理工作,以及患者和家属的严格要求,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往往承担着较大的工作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护理人员也容易出现失误操作,导致安全风险问题的发生。工作压力、负面情绪等,是护理人员必须面对的问题,如在工作中遭遇复杂的工作情况,或者患儿与家属的不理解等,護理人员也应积极调解自身心态,端正工作态度,认真履行自身责任和义务,避免风险的发生。

1.2 管理制度缺失导致的安全风险 系统、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各项风险管理要求和工作有效落实的重要保障。但就目前医院儿科护理工作实践来看,其普遍未设置有系统、完善的管理制度,风险管理工作过于依赖护理人员的个人能力和工作经验,但由以上分析可知,儿科护理人员的工作任务较为繁重、工作压力较大,在患者数量较多、护理工作任务较重的情况,仅依靠护理人员维持风险管理工作,就很容易导致安全风险的增加。

另外,由于管理制度缺失,儿科护理人员护理行为的规范性很难得到保障,医院也很少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工作,这些也会影响儿科护理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具体来说,管理制度缺失,首先容易造成护理人员主观管理意识的下降,如护理人员不重视安全风险的控制,就很难全面掌握护理工作中的安全风险,从而降低安全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其次,由于缺少系统的管理,护理人员的安全风险管理工作普遍缺乏系统性,很难针对日常护理风险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机制,对于风险管理工作的经验总结也不及时,从而造成了工作效率和质量提升缓慢的问题。

1.3 患者与社会因素 首先,从患者的角度,儿科患者的年龄普遍较小,缺少完善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认知能力,在接受护理时,可能出现不配合、异常动作等行为,导致护理风险的增加。儿童对于到医院就诊和医院各项常规检查及护理操作往往带有天然的抵触心理和恐惧心理,包括穿刺操作带来的疼痛、药物本身的苦味等等,如护理人员不能及时了解患儿的心理变化,并与患儿进行良好地沟通,安抚患儿情绪,就无法控制患儿的行动和反应,而这种患儿行为与反应的不确定性,就会极大地增加护理工作中的安全风险。

其次,目前医院儿科患者多为独生子女,患者家属对于子女普遍较为关心和疼爱,在这种环境下,患者家属对于医院儿科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质量往往有着很高的期望,要求标准也与以往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护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作,多种因素都会对护理工作质量造成影响,以静脉穿刺操作为例,环境因素、患儿因素等均会影响最终的穿刺效果,但如果护理人员没有一次完成静脉穿刺,就可能引发相应的风险。

最后,儿科护理风险管理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困难性特征,需要患儿及家属的大力配合,才能确保对各项风险因素的有效控制。但从社会因素的角度,看病难、看病贵依然是当前存在的一个客观问题,如患儿家属对于医院、对于护理人员的工作缺少相应的理解,甚至存在偏见,也会影响儿科护理风险管理的管理水平。

2 儿科护理风险管理的防范对策

2.1 树立安全第一的风险管理理念 由以上分析可知,儿科护理工作中客观存在着众多的安全风险问题和影响因素。因此,儿科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全面提高对儿科护理风险管理的重视和关注,建立安全第一的风险管理理念,在科室内部强调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切实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服务意识和管理意识,从源头减少儿科护理安全风险问题的发生。

树立安全第一的风险管理理念,就是要将安全放在首要位置,要切实解决传统工作中的形式化、流程化问题,将护理安全要求落到实处,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问题成因,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从根本上加强对护理人员安全管理的要求。

2.2 完善儿科风险管理制度 针对当前存在的制度缺失问题,医院应根据自身情况,对儿科风险安全管理制度进行补充和完善,重点加强对安全风险管理重点问题的考虑,通过系统、完善的制度,规范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减少潜在的护理安全风险。同时,医院内部需实施责任制管理,科室内部需成立安全管理小组,由护士长负责各项护理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的落实,通过三级质控措施,防微杜渐,避免风险的发生和恶化。

一方面,科室要通过制度的完善,规范护理人员的行为,强调基础操作规范要求,减少基础操作中的失误、偏差问题,提高科室整体护理工作质量,通过工作质量的提升,减少、避免护理工作中可能的风险问题;另一方面,科室要依托制度,加强对人员、对工作的管理,面对繁杂的儿科护理工作,要设置不同的管理层次,区分不同管理层次的管理重点,并要求管理工作与护理工作相结合,在护理工作中贯彻风险管理要求,逐步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最终达到减少护理安全风险的目的。

另外,医院需通过合理的制度调整,帮助护理人员减轻工作中的工作负担,通过弹性工作制度,保障护理人员有良好地精力应对护理工作和各项风险管理要求。科室内部应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一方面科室内部应定期组织经验交流会,在经验交流会中总结上一阶段工作的工作经验,对于重要的问题进行集中解决和强调,从而不断提高科室的护理工作质量与风险管理水平;另一方面,科室内部人员要在工作上相互帮助,医院领导与护士长要给予普通护士相应的工作关怀,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时刻保持护理人员的工作激情,避免人为原因的护理安全风险。

2.3 加强护理队伍建设 针对护理人员专业水平、专业素质不足的问题,医院需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通过系统、专业的培训,切实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以及风险管理技能。护理人员除基本的护理知识、技能外,要熟悉儿科护理各项操作规范,同时要了解、掌握相关法律法规,从源头减少一切不规范和违法的操作,这不仅是对患者利益的保护,也是对护理人员的自我保护。

培训需通过理论培训和素质培训两个方面进行。理论培训方面,侧重加强对护理人员护理基础要求、工作行为规范、风险管理知识、相关操作规范和法律法规的培训,利用专业的知识理论,提高护理人员的知识技能水平,树立护理人员良好的风险管理意识,培养护理人员规范化的行为习惯,从而减少风险的发生;素质培训方面,要通过案例分析、经验总结、工作总结等方式,将专业技能知识落在实处,切实解决日常护理工作中出现的安全风险问题,并配合相应的管理制度,在科室内部逐渐建立完善的护理风险管理机制,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和管理经验,构建层次化的管理体系,避免护理安全风险问题。

2.4 加強护患沟通 患儿及家属也是儿科护理风险管理的重要影响因素。针对这方面的风险,护理人员要积极加强与患儿和患儿家属的沟通。一方面,护理人员要运用自身专业知识,对患儿和患儿家长开展健康宣教,提高患儿和家长的护理依从度,确保各项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护理人员要掌握科学的护理方法和沟通技巧,通过与患儿家属的有效沟通,最大限度降低风险的不良影响,确保护理安全的同时,提高患儿和家长的护理满意度。

沟通是护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良好地沟通可以有效减少护理人员与患者与家属的矛盾,确保护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就儿科诊室而言,鉴于患儿自身年龄较小,护理人员在与患儿沟通时,要注重语言和方法的选择,要尽量选择浅显、鼓励的语言,引导患儿的行为,缓解患儿的紧张心理,提高患儿的配合度,保障护理工作的顺利完成。对于患儿家属,护理人员要展现自身工作的专业性和规范性,通过合理的沟通,消除家属的思想疑虑,获得家属的工作认可,使其积极配合自身工作,共同降低护理工作中的风险。

3 讨论

总的来说,儿科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因素、管理因素、患儿因素等,都可能导致相应的护理风险问题,问题成因较为复杂,对此加强儿科护理风险管理有着积极且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说,护理人员必须积极调整自身观念,树立安全第一的风险管理观念,依据系统的管理制度实施科学的风险管理,将安全护理要求落实到日常护理工作中,逐渐改变传统的事后控制为事前控制,通过对各项风险因素的科学管理,提高儿科护理整体的护理质量和风险管理水平。同时,从医院的角度,要给予制度和培训上的支持,通过完善的制度、系统的培训,切实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护理技能水平,从而提高整个科室的护理工作质量和工作水平,最终达到从源头减少儿科护理安全风险问题发生的目的。另外,护理人员需提高自身服务意识,不断强化自身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要注重与患儿和家属的有效沟通,科学选择恰当的语言和方式,主动减少护患矛盾,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护理满意度。

结语:

综上所述,儿科护理工作中客观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问题,护理人员需通过创新观念、规范行为、完善管理制度、加强与患者的沟通等措施,综合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实施科学的风险管理,以降低儿科护理风险,提高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曹艳秋.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安全隐患及安全护理对策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9,29(25):186.

[2]李小红.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安全隐患及睡眠护理对策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9,29(14):177-178.

[3]杨雪霞.探讨护理安全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J].养生保健指南,2019,(28):125.

[4]赵娜,李丽沙,王秀贞.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安全隐患及安全护理对策研究[J].健康必读,2018,(31):10.

[5]文桂芳.浅谈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安全隐患及对策[J].特别健康,2018,(14):260-261.

[6]邢爽,周颖兰.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安全隐患及安全护理对策分析[J].养生保健指南,2018,(28):125.

[7]何林侠.儿科护理安全隐患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J].健康大视野,2019,(6):194-195.

[8]邓晓燕,王珍,杨黎.儿科护理安全隐患与对策[J].母婴世界,2019,(10):267.

[9]拉巴卓玛.小儿门诊静脉输液安全隐患分析及护理对策[J].养生保健指南,2019,(6):191.

[10]范明芳.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安全隐患及睡眠护理对策分析[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8,5(11):1315-1317.

作者简介:

彭小霞,1981.10.04,女,甘肃兰州,汉,主管护师,大专。

猜你喜欢

儿科科室护理人员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儿科临床中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方法探讨
最难办事科室
地氟烷与七氟烷用于儿科麻醉的术后恢复效果分析
当代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品质影响因素研究
妇产科护理纠纷原因及对策
护理人员奖500被批“寒酸”
浅析公立医院内部绩效审计的作用
爱紧张的猫大夫
探析感染科护理人员焦虑状况调查与对策